APP下载

江湖与庙廊:李东阳行纪的空间书写

2020-11-18

中国韵文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李东阳(1447—1516)是明代中叶的馆阁重臣、一代文宗。字宾之,号西涯。原籍湖广长沙府茶陵(今属湖南株洲茶陵县),到他曾祖时以戍籍居京师,故其自云“楚人而燕产”。天顺八年(1464),李东阳中进士二甲第一,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讲、侍讲学士,前后居官翰林达30年。弘治八年(1495),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晋升内阁首辅。正德七年(1512),以老病乞休。李东阳立朝近50年,辅政18年,政治地位隆崇。他又好古文辞,弱冠即负文学重名,时有神骏祥鸾之誉。成化间已崛起文苑,弘治入阁后,更以宰臣主盟文坛,《明史》称:“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1](P4824)李东阳风流儒雅,喜于奖掖后学,推挽才俊。成、弘之际,“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坐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2](P67)。因此,以李东阳为中心自然结成一个文学宗派,后来被称作茶陵派。

由于政治地位的影响和制约,李东阳一生的诗文写作内容相对偏狭,颂圣、应制、酬答之作连篇累牍,缺乏个性的抒写,未能真正摆脱“三杨”台阁体的庸肤之习。然而,当他一旦离开朝廷庙堂,行走于江河湖海之上,却能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诗文作品,实有别于台阁体的陈陈相因、空洞乏味。收在李东阳《怀麓堂集》中的《南行稿》《北上录》《东祀录》三卷,记载了他一生三次由京沿江河湖海之行,分别是成化八年(1472)26岁时,侍父回湖南茶陵祭祖省亲,历时7个月;成化十六年(1480)34岁时,他奉旨赴应天主持乡试,历时2个多月;弘治十七年(1504)58岁时,他以内阁大学士身份奉诏代祀阙里,历时47天。虽然李东阳三次远行的时间加起来并不长,然而,他长期在馆阁环境中受到压制的诗人性情却得以迸发,总共创作出近200篇诗文作品,全方位展现了大运河两岸以及长江沿线的水道交通、民生疾苦、山川风物、文化名城、新兴市镇、风土人情、文教礼仪,程度不一地发出了来自个人心底的真实声音。“江湖与庙廊,自古相为谋”[3](P1426),这些作品成为李东阳近50年馆阁写作生涯中最为闪光出彩的部分。

成化八年(1472)二月,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奉父携弟辞别京师,从通州张家湾乘船出发,沿大运河一路南下,途经直沽、沧州、德州、故城、武城、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徐州、扬州,继而取道南京,入长江,过采石,经九江、黄州、武昌、岳阳,抵达长沙,归茶陵,祭祖省亲。燕居18天后北返,经永新,历吉安、南昌,过钱塘江,改由杭州、吴江沿大运河北上,至潞河返京。李东阳足迹所至,行诸文字,汇集成《南行稿》一卷,计诗126首,文10篇。他在《南行稿序》中不仅交代了此行的详细路线,而且还油然慨叹曰:“君子居则致养于亲,出则委质于君,离次有罚,远游有戒,故非求仕奉使,则无俟乎行,行亦无暇乎所为乐者。今天子明圣,侍从之臣无簿书钱谷之责,乃得承君之宠,奉亲之志,成尊祖睦族之举。又以其余,览形胜,玩境物,输写情况,振发其抑郁而宣其和平,亦岂非一时之乐哉!”[3](P1341)在李东阳看来,此次茶陵之行,既不违养亲仕君之志,又得以览胜观物抒怀,一片颂美之情溢于言表。

《南行稿》中的纪行之作,一方面反映行路之难、民生之苦,多有“振发其抑郁”之情。李东阳奉父离京是在二月,正当春际,当船行大运河北段时,遭遇风沙走石,浊浪排空,前进不得,如《杨村阻风》曰:“春风东来河水浑,惊沙走石天地昏。舟人喧呼怒涛涌,海若战斗群龙奔。前船咫尺不得上,去路仓皇安可论。”[3](P1344-1345)又如《东南风》曰:“黄沙浊浪排长空,十日五日东南风。前船暂开后还却,阙岸回湾随处泊。篙师有力不自持,回帆转柁无停时。”[3](P1343)当船驶入大运河南段时,又遭天旱少雨,河道淤浅难行,如《泊故城与戴侍御、谢宝庆夜酌,喜而有作》曰:“自从违京邑,道路屡危臲。欹帆却撑驶,长缆阻牵掣。复闻南河水,淤浅不过辙。黄沙卷惊尘,千里地欲裂。雨师何太懒,风伯无乃亵。”[3](P1344-1345)又如《杨子湾》曰:“扬州久枯旱,河水缩不流。千夫力未强,曳缆用巨牛。漕舟百万斛,拥塞如山丘。”[3](P1348)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大运河行运得分外艰难,这已让李东阳惶惶不安。天灾加人祸,上位者巧取豪夺,为所欲为,使得两岸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愈发令李东阳心痛不已。从张秋往济宁的途中,李东阳见到以官营私、猖狂一时的南京马船,愤然写道:“南京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高帆得势疾若风,咫尺波涛万牛足。官家货少私货多,南来载谷北载鹾。凭官附势如火热,逻人津吏不敢诘。争狃斗捷防转欺,倏去忽来谁复知。……官家号令时复传,津吏如今更索钱。”[3](P1346)为官者利欲熏心,营私舞弊。上下欺瞒,执法犯法,沆瀣一气。当船过徐州,行至大运河白杨河段时,李东阳目睹沿岸的灾民衣不蔽体,只要发现一点能够吞食的东西,就会禁不住欢呼雀跃的景象,为之忧心忡忡:“路经白杨河,河水浅且浑。居人蔽川下,出没无完裈。俯首若有得,昂然共腾欢。停舟问何为,蹙额向我言。始知沙中蚬,可代盘中餐。此物能几何,岁荒乃加繁。”地方官府依旧不惜血本,河边栽柳。坐视江淮大地,荒田千里,这简直是对灾民无休无止的盘剥敲诈:“边河种宫柳,一株费百钱。茫茫江淮地,千里唯荒田。十岁九不雨,摧枯固其然。况复苦迎送,诛求到心肝。生当要路冲,鸡狗不得安。”[3](P1347)像《马船行》《白杨行》这样的愤慨之作,在李东阳数十年的京城创作中难得一见,与满是和平优裕之声的馆阁体迥异其趣。

当李东阳从茶陵祭祖返回时,又赶上暑夏。七月,船入吴江,因台风登陆,江苏沿海一带遭遇3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他的《风雨叹》曰:“壬辰七月壬子日,大风东来吹海溢。峥嵘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愁云压地湿不翻,六合惨淡迷乾坤。阴阳九道错白黑,乌兔不敢东西奔。里人苍黄神屡变,三十年前未曾见。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山豗谷汹豺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洲沉岛灭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居民无处逃生,转身即葬鱼腹。这场灭顶洪灾过于惨烈,诗人置身其中,惊魂失魄,愁苦万状:“我方停舟在江皋,披衣踞床夜复昼。忽掩青袍涕双透,举头观天恐天漏。此时忧国况思家,不觉红颜坐凋瘦。潼关以西兵气多,胡笳吹尘尘满河。”由眼前江南的洪水成灾,又联想到西北如今的边患加剧,整个王朝正处于南北交困、内忧外患中,诗人忍不住为天下苍生大声疾呼:“安得一洗空干戈,不然独破杜陵屋,犹能不废啸与歌!”[3](P1365)李东阳长年不出京门,长期生活在所谓承平之世的幻影中,一旦亲眼看见残酷的社会现实,他的一颗济世救物之心无法遏制,难怪要学杜甫大发抑郁不平之鸣了。

另一方面,李东阳此次茶陵祭祖,走运河,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往返行程近万里,沿途所历连山大江、峰峦溪壑、历史名城、新兴市镇、古迹名胜,一一尽收眼底,诉诸笔端,又多“沨沨雅音”“宣其和平”之作。如《徐州洪》写南北大运河的最险段危石高耸,湍流急奔,笔势凌厉,荡人心魄:“山根槎牙石插水,蹲螭斗虎隆隆起。胥涛鲸浪中崔巍,百步九折势不回。歘如万马乘风来,奔雷跋电逐恍惚,夸父不得相追陪。是时旱涸尚如此,何况泛溢凌空颓。州中徐人作齐语,指画喧呼若风雨。一夫麾旗百人拒,瞬息风帆不知处。南人欢笑北人惧,予亦为之发双竖。吁嗟此险天下雄,形势怪诡谁能穷!”诗的结尾却化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典事,提醒人们要时刻远离危险之境,寄寓生活规箴之意:“世间夷险无定所,此地何独非康庄。人生一身须周防,百年行止思垂堂。岂不愧彼千金郎,呜呼,岂不愧彼千金郎!”[3](P1347)又如《长江行》写长江的雄奇壮阔,大气磅礴:“大江西来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巅。长风一万里,吹破鸿濛天。天开地辟万物茁,五岳四渎皆森然。帝遣长江作南渎,直与天地相周旋。……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灏气开穹窿;或如织女拖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无西东;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吁嗟乎,长江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诗中连用十多个比拟极尽描绘长江的奇形异态,变化无穷,结尾竟以一段颂圣之语收篇:“吁嗟乎,长江其险不可攀。古来英雄必南骛,我祖开基自江渡。古来建国唯中原,我宗坐制东南藩。始知天险不足恃,唯有圣德可以通乾坤。长江来,自西极,包人寰,环帝宅,我来何为为观国。泛吴涛,航楚泽,笑张骞,悲祖逖,壮神功,歌圣德。圣德浩荡如江波,千秋万岁同山河。而我无才竟若何,聊为击节长江歌。”[3](P1351)曲终奏雅,难免落入庙堂文学高唱赞歌的窠臼。

当李东阳行经大运河北段时,在他的诗里集中呈现的是沿岸的新兴城镇,如《望德州》中写“神京门户”——德州:“穷林苍苍一望平,落日始到德州城。山色离京不复见,河流到海无停声。”[3](P1344)《临清二绝》之一中写“繁华商埠”——临清:“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3](P1345)《济宁二绝》之一中写“枢纽要地”——济宁:“扰扰舟车此要冲,地连淮北控山东。龙王庙转潺湲下,太白楼高睥睨通。”[3](P1346)当走大运河南段和长江沿线时,诗中所写多见历史名城,如《扬州怀古》中写“淮左名都”——扬州:“日出芜城晓望空,万家楼阁水烟通。地当楚越帆樯会,镇压江淮枕臂雄。民物盛朝还《禹贡》,乱离前代说隋宫。琼花观里花无数,寂寞荒台野草中。”[3](P1348)《南京谒孝陵有述》中写“天下文枢”——南京:“礼乐千年会,征诛四海空。商周终愧德,唐汉敢论功。凤历归真统,龙山绕旧宫。秋风霸陵树,落日鼎湖弓。万国讴歌在,余生覆载中。小臣瞻拜地,江汉亦朝东。”[3](P1349)诸如这些盛世长歌,在模山范水、观城览胜中,显示出一种浑厚典雅、正大和平之气。

此外,李东阳燕居茶陵期间,他还应长沙、宝庆两位知府的邀请,撰写了《宋知潭州李忠烈公祠记》、《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长沙府学尊经阁记》和《新宁县石城记》四文,旌忠烈,敦教化,饬风纪,皆为黼黻治世之作。

成化十六年(1480),李东阳已任翰林院侍讲,奉旨与洗马罗璟一同主持应天府乡试。七月,二人乘船离京,奔赴南都。因为“恐妨职事”,李东阳沿途戒诗不作。抵达南京,“锁院之后,簿卷山积,非唯不敢作,亦不暇作也”。[3](P1376)八月,经十一天封闭考试完毕,李东阳在南京又停留数日,分赴鹿鸣宴、礼部宴,与公卿大夫酬答唱和。与同僚一起谒孝陵、卞将军祠,登鸡鸣寺、报恩塔、雨花台,游朝天宫、灵应观、灵谷寺,赋诗一一纪之。九月初,李东阳自南京渡江由扬州乘船返回,他的《北上录序》记曰:“遇石头,沿长江,绝长淮,观吕梁百步之壮溯、天津潞河之深远,归眺太行,数千里萦抱不绝,于是尽得两京之形胜,神爽飞越,心胸开荡。”[3](P1376)十月初,回到京城。李东阳此次南都之行历时两月有余,往返全走大运河,相比十年前第一次运河之行,虽然这一次行程大幅缩短,但是沿大运河返回所经之地在他的诗中却更加密集地出现,如淮扬段有召伯、高邮、宝应、桃源、宿迁、邳州、徐州、沛县,山东段有济宁、周家店、七里湾、戴家湾、临清、武城、德州,天津段有里河、静海、直沽、丁字沽,通州段有蒙村、漷县、潞河、通州。他在返途中共作诗102首,文3篇,赋1篇,汇成《北上录》一卷。李东阳在南京期间,直到乡试放榜后,他才有机会与诸同僚宴集游赏,赋诗唱和。如《校文毕即事,呈洗马罗先生明仲》:“同下天墀奉玉音,南畿多士正如林。升沉敢谓皆由命?俯仰终教不愧心。望入剑楼秋气远,力穷珠海夜涛深。明明天意君应识,万里青空无片阴。”[3](P1377)《揭晓后次韵答何穆之、王德润二侍御并京尹鲁公懋功》:“艺苑名书次第开,欢声动地逐人来。乌台御史能持法,京兆贤侯本爱才。已见王畿多秀士,不须文体变新裁。极知君命如山重,亲向虞廷拜往哉。”[3](P1377)又如《鹿鸣宴有作》:“花覆红颜酒半酡,秋风来听鹿鸣歌。万年宫阙兴王地,一代文章贡士科。浅薄敢将身作鉴,圣朝真用礼为罗。只应前后青云路,同在清朝白玉坡。”[3](P1377)《南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尚宝司、鸿胪寺诸公会宴于礼部有述,呈翰林院诸寅老》:“北阙皇华载宠荣,南都宾礼重公卿。三年贤俊登庸日,一代臣僚燕飨情。已荷吾宗为地主,兼劳长者避门生。词林故事从来重,薄劣犹烦齿姓名。”[3](P1378)四首诗中“天墀”“玉音”“天意”“青空”“君命”“虞廷”“鹿鸣”“圣朝”“青云”“清朝”“皇华”一类用词典雅庄重,盛赞皇帝隆礼重教,设科取士,网罗一时天下贤俊秀士。自己身为一代馆臣,奉旨宣教,选拔人才,真是备享荣宠礼遇。诗中无限感戴之情,尽吐无遗,当属典型的台阁颂圣鸣盛之作。

但是,李东阳在沿大运河北上途中,却三次遭遇险情。夜过仲家浅闸,突遇涨潮,算是鬼门关里走了一回,“舟人喧豗夜涛发,翻沙转石纷出没。是时水浅舟在地,闸门崔嵬昼尽闭。闸官醉睡夫走藏,仓卒招呼百无计。民船弃死争赴闸,楫倒樯摧动交碎。舟人号咷乞性命,十里呼声震天地。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彷徨。同行无人仆隶散,独与船月相低昂。攀崖陟磴不得上,咫尺如在天一方”[3](P1388)。《夜过仲家浅闸》经过周家店,遭遇大雨,狼狈至极,“溪云压船船不行,两脚坠地天冥冥。川迷谷暗不知路,独舣孤村何处汀。铜钲无声夜不发,寒灯辉辉焰犹活。鱼虾跳踯随波涛,船底水声时泼泼。人言野泊愁劫夺,我舟萧然屣堪脱。踞床拥被但坐睡,咫尺真同卓锥地。梦魂卼臲稳复惊,急雨鸣涛转奔沸。更深夜长不得晓,枕藉淋漓满衣袂。鸡鸣漏尽了不闻,殷殷谯楼鼓声闭。行厨火湿寒无炊,朝来盥栉不复施。披衣暂过别船去,强以慰藉生欢娱。篙工嗟咨缆夫泣,牙齿战击肩过颐。汝曹狼狈竟何事,今我尚免寒与饥。卜筑休居要冲地,生身莫作夫家儿。冲寒触热不自保,况乃困顿遭涂泥”。李东阳在诗中极写自己的惶恐不安,死里逃生,其间也触及对民间疾苦的反映与同情,但是最终却发出“三升官粟仅自给,万间广厦何能为”这样无奈的慨叹,唯一希冀九天之上皇德流布,赐福苍生,“谁当排空叫阊阖,下遣风伯驱云师”[3](P1390)。路过七里湾,又遭遇飚船,两船相撞,自己险些丧命,“昔过南望湖,乘涛下泷口。前有万斛舟,风帆霎南走。苍黄忽相值,篙柁惊失手。我舟触回矶,倔伏伤厥首。两曹奋交搏,怒噭波争吼。置身群喙中,曲直劳析剖。喧嚣久乃定,日入天渐黝。今行七里湾,百步折过九。风舟杳然至,势复相踏蹂。我舟轻似叶,彼势颓比阜。窗舷半摧轹,荡若初未有。我时当窗看,兀坐但株守。脱身毫厘间,寄命鱼龙薮。他舟远莫救,扬袂屡挥肘”[3](P1391)。李东阳在返京途中目睹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顿艰难,他在诗中多有反映,诸如“买谷人争市,催租吏打门。我行犹续食,何用答君恩”[3](P1383),“平田翻白浪,破屋带荒烟。黍谷无余种,鱼虾不问钱”[5](P1383),“居人有逋徙,津吏无讥巡。丁男不自保,况复论鸡豚”[5](P1384),“山川正摇落,民物半凄凉。隔岸人招浅,沿村吏踏荒”[5](P1393),但是感情已不如十年前那次出行来得强烈。或许此时李东阳步入官场已近20年,做人难免会变得持重老成起来。

也是因为年齿渐长的缘故,此次行旅途中他多有思家想亲、归心似箭的表白和抒写,如“路长心不竞,归近梦偏多”[3](P1382),“离心浑易醉,乡梦苦难醒”[3](P1383),“归程都几日,真以日为年”[3](P1393)。他将归心比明月,“野宿秋云暝,溪行晓雾寒。归心与明月,夜夜到长安”[3](P1385),又将归心拟流水,“素浪冲风雪乱花,水流应似客思家。归心若与渠争意,只觉归心一倍加”[3](P1389)。这些诗又为我们呈现了李东阳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在济世热肠、儒雅风度之外敏感脆弱的一面,它们虽显“才力尚小”,但却颇为“雅驯清澈”[4](P130),感情吐露显得真挚温婉。与沿途那些描写雄奇山川、繁华都会的纪行诗相比,境界格局大不相同,后者像《夜宿潞河驿》:“帝城东下接通州,古郡墙高对驿楼。屋角帆樯三面绕,望中烟火万家稠。中华使者尘随节,南海倭儿布裹头。我去我来凡几月,他年重此记曾游。”[3](P1397)《通州道中》:“百二河山拱帝州,十年重作两京游。太行西去连天表,碣石东来尽海头。五服封疆终贡禹,万年玉马尽朝周。长安咫尺红云里,明日天墀拜冕旒。”[3](P1397)二诗词语高华,意境阔大,描写出帝都一派雄浑富丽、万方来仪的景象,尽显台阁体歌咏升平的底色。

弘治十七年(1504),李东阳以内阁大学士身份奉诏代祀阙里。此前成化一朝李东阳居官翰林长达30年,久滞不迁,主要原因是奸佞万安、刘吉等人在阁执政。李东阳以优秀的新科进士被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虽然“字画遒美,诗词清丽,盛有时名,作为诗文,殆遍天下”,然而“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5](P131)。自弘治帝登极,推重文教,优礼文士。弘治七年(1494)李东阳被荐,擢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专管内阁诰敕。八年,即参与内阁机务,与刘健、谢迁二阁臣“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2](P4822),明孝宗每有称善。到弘治十七年(1504)时,李东阳已连续升迁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因为孔庙在弘治十二年(1499)失火被毁,历时五年适才完成重建。明孝宗为阐扬道德,彰显教化,所以在弘治十七年(1504)特遣阁臣李东阳往阙里孔子庙举行祭告典礼。李东阳在《代告阙里孔子庙记》中明申遣祭孔子之大义,曰:“及乎入圣人之乡,观圣人之所为,居接其子孙族姓,见其礼,闻其乐,而以想象其形容,卒然之间,怠心与躁心释而不自觉。……圣人之教,固因其所明而导之,使复其性。而吾夫子之删述六经,垂法万世,其功所以为大,不可一日而忘者也。且褒崇之典,虽于圣人无所加损,而与世道常相为重轻。……夫明乎祭之义,则可以治国;使天下知孔子之当祭,则知其道之当行。”[3](P1436)可见,李东阳身为辅弼之臣,自觉以扬厉宸衷、隆师重道为己任。4月7日,李东阳一行起程离京,23日至27日在曲阜阙里孔庙举行斋戒、祭告,“礼成之后,谒孔林,登尼山,经曲阜,挹洙泗之余波,访邹鲁之遗风,观汉魏以来遗文断刻,山川灵秀之秘,礼乐声容之美,衣冠文物之会,信一时之盛也”[3](P1424)。5月26日返京复命。此次出行,“自发轫至返棹,为日四十有七”,留阙里10余天。李东阳作有《代告阙里孔子庙记》1篇,《重建孔子阙里庙图序》1篇,《纪行杂志》1篇,赋1篇,祭文4篇,奏疏5篇,铭2篇,诗有28首。还有1篇《阙里志序》,作于祭孔回京后的第二年。

李东阳此行去时从张家湾坐船出发,沿大运河经天津、沧州、德州、故城、武城,行至临清、东昌,过安平镇,因济宁南旺水浅,行船不得进,改行陆路,走东平、汶上、兖州,抵达阙里。返程时从济宁上船,复沿大运河北上至通州张家湾。这趟出行是在四、五月间,天气暄热,从北京往山东一段大运河,因为天旱无雨,风霾多发,沿岸灾情严重。尤其所经里河至天津一带,旱荒实在触目惊心,李东阳的《忧旱辞》曰:“黄尘赤日无南北,平田见土不见麦。秋麦垂垂尽枯死,春麦虽青不满咫。秋田种少未种多,田家四顾无妻子。官河水浅舟不行,漕舟不载南舟名。河西钞关坐不税,太仓粳稻何时至。一春无雨过半夏,贫民望雨如望赦。安得一雨如悬河,坐令愁怨成欢歌,我行虽难奈乐何。”[3](P1426)麦子无收,漕船不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无聊赖,困顿不堪。李东阳为之忧心如焚,祈盼天降大雨,驱走旱魔。行至德州,大雨骤至,李东阳喜而赋诗曰:“尘心最渴真消得,农事虽宜奈晚何。七十二泉云雾里,可能流润入官河。”[3](P1428)从阙里返回京师后,李东阳向皇帝上呈《通达下情题本》,痛述此次沿途所见民生愁苦、州县凋敝之状,揭其因由,深切时弊。其曰:“臣自闰四月以来,经过里河、天津一带,适遇天时亢旱,风霾屡作。夏麦枯死,秋田未种。运舟不至,客船稀少。曳缆之夫,身无完衣;荷锄之民,面有菜色。极目四望,可为寒心。临清、安平等处,盗贼纵横,杀人劫财者,在在而是。传闻青州劫夺尤甚。”又曰:“臣尝访之道路,询之官吏,皆言粮草税课,岁有常额。而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繁,科派重叠。木植颜料,百凡之物,岁无虚月。内府钱粮,交纳使用,更无纪极。京城修造,前后相仍,做工军士,累力陪[赔]钱,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室,田连州县,征科过度,请乞无厌。亲王之国,供亿之费,每至二三十万。修斋挂袍,开山取矿,作无益以害有益者,间复有之。加以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力困穷,嗟怨交作,天灾迭降,固有由然。他如游手之徒,号称皇亲名目,附搭盐船,声言各处,马头起盖店房,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南方,商贾惊疑,大非细故。织造内官,纵使群小,采打闸河官吏,赶捉买卖居民,骚扰动地,又臣所目击者。”[3](P1442-1443)灾情肆虐,盗贼纵横;国用无度,差役繁重;官贪吏酷,民生交困;贵戚骄恣,宦竖横行。李东阳直陈时弊,不遗余力。最后,他奏请皇帝广开言路,勤政爱民,躬行节俭,兴利除弊,务在必行。《明史》称李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2](P4822)。李东阳的这篇《通达下情题本》,堪为其奏文中的佳作。

李东阳此次出行,既目见身历“闾阎之愁叹,道途之艰苦”,又得以一睹都会之兴、阙里之胜,他一并赋之以诗。如《天津》:“玉帛都来万国朝,梯航南去接天遥。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沙平夜退潮。贡赋旧通沧海运,星辰高象洛阳桥。河山四塞喉襟地,重镇还须拥使轺。”[3](P1427)又如《望阙里》:“阙里分明圣域开,鲁邦遗址岂蒿莱。衣冠夹路清风引,香帛迎门好雨来。天外远山皆拱护,眼中新庙已崔嵬。兹行合是平生事,况有文章出上台。”[3](P1429)再如《曲阜纪事》:“天下衣冠仰圣门,旧邦风俗本来敦。一方烟火无庵观,三世弦歌有子孙。城郭已荒遗址在,书文半灭古碑存。凭谁更续《东游记》,归向中朝次第论。”[3](P1431)三首诗礼赞盛世文明,气度恢宏,优游不迫,显示出台阁体雍容典雅之气。

总之,李东阳在他一生近50年的馆阁生涯中,台阁之体成为他自觉的创作选择,因此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不免流于空洞浮泛,往往被视作步趋“三杨”台阁体之后。然而,我们从李东阳三次离京外出创作的近200篇诗文作品中发现,虽然它们不乏一贯的润色鸿业的表达,但是却也增添了许多抑郁不平之鸣,还有一己之情的抒发,由此说明,作为明代中前期馆阁文学的代表人物,李东阳的诗文创作具有多面性、复杂性,我们不能执于一点,将他的诗文作品完全与“三杨”的台阁体等同而论。

猜你喜欢

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地史诗——大运河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