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激发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内生动力
2020-11-18任兴军
任兴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长期以来,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繁峙县杏园乡岗里村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的扶贫工作队通过创新党建引领、搭建社会扶贫、完善扶贫开发考核机制等措施,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岗里村现状以及因户施策落实产业实施情况
岗里村位于滹沱河南岸、繁峙县城西南7 公里处,全村319 户,总人口757 人,常住人口213 户、437 人。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219 人,五保户6 户9 人,低保户68 户132 人,一般农户29 户78 人。
全村耕地面积1864 亩,人均耕地面积2.85亩,林地面积355 亩,全部为退耕还林土地。农业主导产业以玉米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西瓜等;养殖以羊、牛、鸡为主。全部贫困户中资产受益养牛分红37 户,每年分红1500 元,集体光伏300KW 带动45 户贫困户每年受益3000元,政策享受20 年。五位一体金融贷款31 户,每年政府贴息3250 元,政策享受3 年。健康扶贫双签约15 户37 人。
二、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分析
(一)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类型
通过近两年驻村工作发现,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找不到脱贫方法,缺资金和技能;二是扶贫产业覆盖面不足,技能培训不到位、信息不对称,虽然本身有一定的脱贫积极性,但缺资金、缺劳动力和脱贫思路;三是丧失劳动能力、智力低下、有残疾等,想脱贫脱不了贫;四是村民说的那种“懒人”,养成了好吃懒做习惯,全靠政府扶持。
上述四种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前两种通过提高产业覆盖面、组织技能培训、进行资金扶持等可以解决。后两种需要在实施前两种方法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综合施策,帮助贫困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观念上确立脱贫的自生动力。
(二)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表现形式
1.思想认识不足。大多数贫困户在思想认识上把脱贫攻坚看成是各级政府和干部的事情,而没有当作是自己的事情,“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我为什么贫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脱贫的路子在哪里”。
2.脱贫能力欠缺。由于信息闭塞,有些人满足于现状,没有进取意识。有些贫困群众除了掌握基本种田、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自身发展能力、脱贫能力严重不足。
3.基础设施落后成拦路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青年人不愿意待在村里,农村出现了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谋生,产业扶贫缺乏劳动力,面临“产业发展无资源、扩大生产无人手、投资项目无出路”的困境。加上教育落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住房困难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内生动力形成。
(三)内生动力不足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贫困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外力强制改变,有些会很快返贫。因此培养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因素。内生动力不足会导致贫困户对政府扶贫的依赖。这种情况在政府强力扶贫攻坚的大气候下,往往会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得以遮蔽。一旦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减弱,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内生动力不足还会影响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攻坚的成效势必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脱贫攻坚的政策实施和整体效果。
三、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思考与对策
(一)三点思考
1.“依赖”思想问题。思想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部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不主动配合政府脱贫攻坚的工作推动,惰性思想根深蒂固,只有从思想上解决“依赖”问题,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等”的问题。有些贫困户不是不想脱贫,而是对扶贫政策缺乏了解,也对自己脱贫信心不足。由于一些乡村干部没有让扶贫产业落到实地,没能真正覆盖到贫困群众,导致他们想再等等看,看国家是否有更大的惠农政策,从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周围的人先脱贫,通过周围人进行教育,解决“等靠要”的惰性思维。
3.“虚”的问题。有些帮扶人员流于形式,在扶贫工作中存在“走过场、玩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没有实打实地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贫困群众看不到脱贫的希望,认为帮扶是“走形式、做样子”。
(二)激发内生动力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思想扶贫。
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用先进文化扶“志”。要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这对于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树立积极主动脱贫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是用传统文化修“德”。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开展符合乡村实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道德教育,遏制不良风气,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诚信体系建设,通过诚信积分将村民诚信程度与合作社分红、社会事务办理、生产经营等联系起来,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诚信做人,维护和谐正义的社会环境。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让贫困群众从一点一滴的“小变化”最终积累成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通过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2.加大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
帮助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让群众掌握脱贫方法。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对具体学什么技能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又不高,主要担心参加培训花时间、没效果、不实用。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要问需于民,制定规划。要对城乡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了解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并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等有效对接,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向社会公开公示。二是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定培,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家政服务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通过扎实有效的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一到两门致富技能,切实增强其脱贫本领。同时优化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做到田间院落能培训、技能实用能挣钱。
3.强化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主动脱贫。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政府和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一定要改变替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观念,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全面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发挥好主体能动作用。一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尽可能地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参与,与贫困群众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在脱贫攻坚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要注重多征求和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吸纳到脱贫工作决策当中,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接地气、更体现民意、更科学。二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建设。村道路建设、饮水改造、旧房改造、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具体项目建设实施中,要让群众参与建设、规划、修缮,需要投工投劳的要组织好群众投工投劳。三是要让贫困群众参与管理。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要尽可能地让有一定能力的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参与,注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好村务公开,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强化贫困群众的全面参与,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4.搞好示范引导,增添致富信心。
优选脱贫示范项目,培育脱贫引路能人,推动群众“会脱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示范、能人带动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脱贫攻坚中,要有针对性加大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因地制宜的脱贫项目,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还要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验,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扩大示范引领效应。
5.实施政策奖励,激发进取动力。
因户施策,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确保群众“敢脱贫”。要实现长久持续脱贫,需要针对贫困成因,从教育、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家一户”与脱贫群众一起研究脱贫路径,尊重群众意愿能力,“量身定制、精准施策”,决不搞一刀切。例如,大力培植和扶持地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拓宽农民的致富路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拓宽信息渠道,让贫困户触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科技的使用率和覆盖率;确实无发展能力的,要加强社会保障,确保贫困户有所依、有所养。要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尽可能地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动力。对贫困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和就地发展产业的,要帮助他们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对贫困群众自己动手积极改善住房条件的,符合国家政策的要积极支持。对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和按期脱贫的,通过“爱心超市”提供相应的物品奖励。通过有效的政策奖励,让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干劲更足、率先脱贫的意识更强。
6.强化文化扶贫,斩断代际传递。
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落后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以及贫困户自身生产能力和参与市场经济能力的落后。能力的发展要以激发、激励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导向,其中文化教育是关键。贫困人口长时间文化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乏,使其逐渐丧失脱贫的动力和能力。作为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也要重视职业教育,“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