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传导不当致使基层减负效果打了折扣

2020-11-18中共阳泉市郊区区委组织部

支部建设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干部基层

中共阳泉市郊区区委组织部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自基层减负政策落实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查检查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整治,形式主义弊病也得到了相应破除,但部分地方、部分干部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动辄强调“层层传导压力”、简单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数字应对数字,无形中增加了基层负担,使减负效果打了折扣。一是“文山会海”现象依然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成为最快捷的工作方式。如组织部部长和副部长全年60%的时间在参加各种会议或组织各种会议,往往是上面开一个会,下面紧跟就再开一个会,一开会就要将发言材料印刷装订成册,同志们加班加点印刷材料,往往工作到深夜。在材料方面,组织部门一年撰写的各类材料200 余个,尤其是党建工作,主要是靠各种资料来反映,各种计划方案、会议记录、汇报总结和特色亮点、经典案例、图片音频、版面资料等等,尤其是在检查农村党建工作时,也是资料铺了一大桌子,有的缺乏整合,有的根本没有必要。二是工作方法偏差导致工作重心偏移。近年来,各部门要求工作留痕,周报月结以及各类图片报表多不胜数;精准扶贫出现了精准填写表格,表格前后换了3 次,抓住了细节,却忽视了核心和主题。还有些工作,注重了工作形式,忽视了工作内容,如党员统计有两套系统,且相互不兼容,造成了大量重复劳动。有的部门把任务层层分解下压,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甩给基层;有的还热衷于做虚功、搞花样,督促工作不考虑基层实际,恨不得让基层“今天刚结婚,明天就生娃”,往往是今天才安排工作,一个星期后就要报经验材料。三是人员编制不合理导致加班加点身心受损。县区组织部门近年来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发展集体经济到脱贫攻坚,从扫黑除恶到三基建设,从目标责任考核到人才引进、机构改革等等,以至于社会治理也放到了组织部,分工越来越细,但人员编制却有限,常常是县区一个科室对口上级3、4个科室,担当奉献加班加点便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身心极度疲惫。四是干部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决定了工作负担的大小,一个好的领导干部能抓住全局和重点,全面统筹协调,有条不紊;而有的领导干部则是怕担责,遇事能躲则躲,躲不过去就能应付则应付,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有的干工作不分析研判,不分清轻重缓急,习惯性“一刀切”;有的在落实上级政策中,为了工作出彩,层层加码,刻意安排“自选动作”,但由于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一些制度和规定往往寿命都很短,没有达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一任接力干的效果,徒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工作负担。

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有些干部在思想上、意识上存在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些部门的本位主义明显,没能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有的上级职能部门把工作和责任过多压给乡镇,频繁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给基层干部造成很大压力。这说到底还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是工作导向的问题,是工作作风的问题。其次是上行下效的风气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对上迎检不胜其烦,对下检查层层加码。应付完上面的监督检查,立刻开展对下级的监督检查,认为不检查不足以施压。第三是因属地管理导致基层疲于应付的现象。属地管理本是有利于理清管理边界,推进管理工作高质高效,但现实中,属地管理模糊化,导致转嫁职能、转嫁责任,致使基层无法聚焦主责主业,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基层减负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压力过轻,导致干部自我放松、自我降压。如果不会正确传导压力,减负就成了纸上谈兵,干部仍然不堪重负、力不从心。一要精准施压,打造有“温度”的上级。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分清工作轻重缓急,合理设置压力。对于基层开展工作不积极的,要适当“紧紧螺丝”;对于不紧不慢的,要明确任务和时限,多“提醒”;对于对待工作不重视的,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倒逼基层落细落实。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任务时,要充分调研,倾听基层意见建议,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避免“拍脑袋”决策。在制定文件时,要认真分析,切合实际,不要动不动就一日一报、三天一会议、周结月汇报,切实提高领导分析问题能力和领导决策能力。在考核时,对下级已完成的工作,该肯定的要肯定,对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工作瑕疵,在适度宽容的基础上作出相应处理。上级各部门之间要有效沟通协调,避免同一项工作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下面无所适从。同时,要为下级争取必要权益,不鼓励“白+黑”“五+二”的工作模式,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话语权,探索建立上下级常态化沟通机制,给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环境。二要分流重压,切勿“单兵作战”。基层要学会传导压力,进行分流。部分基层干部觉得减负后,工作任务仍然繁重,很重要的原因只是在点上发动,并没有带动面上运行,导致压力长期淤积在自身,心力交瘁。学会传导压力,就要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仔细解读,弄清楚每项工作的“细枝末节”,找出具体落细落实的工作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分工,责任到人,具体到事,由点及面形成工作合力。日常也要加强督促,贴近基层、寻求对策,深入推进工作。三要自我加压,变被动为主动。外部施压多半是被动接受,而自我加压是一种有意识、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基层一线,是政策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基层干部更不能在重要关口失守,关键时刻掉链子,在上级部门弘扬“短实新”文风、给会议“瘦身”、杜绝“过度留痕”,为基层减轻外部压力的同时,基层干部要学会谋划工作上升层次、提高站位,勤动脑、多思考,敢于碰硬、敢于较真,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出彩,争取出精品、出亮点。在不断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的同时,要树立鲜明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区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大力选拔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对全区20 名担当作为干部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并体现奖励,有效提高了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干部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在线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走基层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