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
2020-11-18蒋方舟
□蒋方舟
在20世纪初,有一匹著名的叫作汉斯的马。这匹马的主人是一个退休教师,一直培训这匹马,试图训练它的思维。奇迹发生了,人们发现这匹马会算数,当你问它“4+3”等于几,它会用敲击蹄子的方式告诉你是“7”。
它几乎没有失误过,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汉斯,发现它并不会算数,原理非常简单:当马开始敲击蹄子的时候,它的主人(或者是别的提问者)总会有些下意识的细微动作:比如紧张,欣喜,在它敲出答案之后的如释重负。它的主人并非有意作弊,只是汉斯的确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能够从各种微妙的反应中得到正确的结果。
现在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读空气的能力还不如一匹马。习惯了用一个表情包来代替复杂的反应,用“哈哈哈哈”来掩饰尴尬,交流变成了多么枯燥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契诃夫的一个短故事,叫作《吻》,讲的是一个胖胖丑丑的下级军官在聚会的时候,黑暗中被一个女人错认,吻了一下。这个吻深深地震撼了军官,他想告诉全天下,但是当他开始向别人讲这个故事时,他发现竟然不到一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如此乏味,如此干瘪。
作家是干什么的?简单地说,就是扩展这个吻的能力。吻时的空气的湿度与气味,黑暗中湿润的眼睛隐约闪烁的光,吻落在脸颊上的触感。
一个吻可以像一个世纪那么长,像一场世界大战那样重要。
这就是交流的美妙,它不仅仅是由话语组成的,而且是由无数个可以回味的细节组成的,那些空气忽然安静的瞬间,那些词不达意的心知肚明,那些远处恰到好处响起的音乐、升起的月亮、亮起的灯。我爱这些事物胜过语词本身。
但如果像很多理性乐观者期望的那样:以后所有的交流都不必面对面,那么作家就要永远地失业了。所以我现在有意识地不在通信软件上跟人聊天,当交流的热情被点燃,我更愿意请人吃个饭,面对面地长谈。
听到我“互联网脱退”的实验,我周围的朋友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说:你不看就完了,为啥还要那么煞有介事?
因为我发现今年夏天我其实没有看过一集热门的电视剧,没有看过一集网络综艺节目,我却莫名其妙地知道了火爆综艺比赛的总冠军,知道了“明言明语”。“保持无知”某种意义上比“什么都知道”更难,所以对我来说,好像确实需要某种决绝的矫情姿态来自我克制。
我朋友的另一种反应是:你这也不看那也不看,那你闲着的时候做什么?你跟周围人没有共同话题怎么办?
我觉得有一种很简单的想象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家断舍离,扔掉那些不喜欢的劣质而大件的物件,其实大脑也一样,当它堆满了大量被强买强卖的一次性物品的时候,也需要清空,才能有动力去采购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对于“没有话和朋友聊”我也不太担心,是共同话题把我们引向谈得来的朋友,而不是为了以消耗自己的方式勉强维持终将逝去的友谊。
今天谈的是“未来”。未来是什么?我觉得未来是种诱惑,当你通过引发共鸣与焦虑写出了一篇“十万加”,你就无法假装自己没写过;当你某个观点被点赞上万次,你就无法回到无人赏识的状态。
王尔德说得好: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够抵抗。那么感觉到这种诱惑,该怎么办呢?
王尔德又说: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就是臣服于它。这次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在臣服之前,我还可以坚持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