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重要政绩”诠释和检验小康
2020-11-18李满春
文/李满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之家、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光辉字眼,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2020年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成为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之年,彰显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见证着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足迹。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向背的关键取决于谁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就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一席话格外铿锵有力。“人民”永远是我们党的关键词、中心词,“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永恒坐标。最伟大的力量源自人民,最伟大的业绩依靠人民,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民,最实在的成果惠及人民,这是历史回音壁发出的声音。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无论是“最大政绩”“最重要政绩”还是“重要标准”,都是初心使命的“时代版”,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目标版”,是共享理念的“实践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今年“最重要政绩”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试金石。
为实现“最大政绩”“最重要政绩”,就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抓好党建这一“最大的政绩”,是实现造福人民这一“最重要政绩”的政治保证;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就不会有造福人民的“最重要政绩”。两个“最”字号政绩,真切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有力回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充分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证了共产党人的情怀与担当,激荡着中国人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的信心与斗志。疫情阻挡不了、洪水淹没不了、企图遏制中国的力量羁绊不了,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重要政绩”,汇聚的是14亿中国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