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18李丽姣
李丽姣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中国人民孕育出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和希冀。然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及教材的设置却都以英语语言文化为重,强调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讲解,以《E 英语教程3》为例,每个单元都设有相应的文化速递版,各单元主题依次为:London Olympic Games、Winners in talent shows、Wedding traditions in Asia、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America、Why do the English dislike the French、Starbucks、Eiffel Tower and The Juilliard School。不难发现,除在第三单元稍有提及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其他各单元均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元素的缺失、中西方文化学习的分离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每当说到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时,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对其起源、风俗、文化寓意了然于心;而提到中国的七夕节、重阳节、端午节时,便闭口不言,知之甚少。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学生思想的生变,也难以实现英语交流沟通的最终目的。不具备基本的文化常识,在交流中便无法生成对等的语言信息,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输出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自我表达能力相对薄弱。语言表述仅停留在简单的日常问候,自我介绍除名字、年龄、爱好、性格外,再无法给出更多的细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神翻译”频出,文化术语让学生束手无措[1]。因此,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英语的学习也需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底座[2],并利用中华民族文化文化知识的正向迁移,促进英语语言技能的提升。
大学英语作为人文性的学科,应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优势,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和实践。通过重塑教学内容和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和信息,使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的培育,从而不断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的多元化效能[3]。如何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自豪感和认同感,如何利用优秀文化元素促进语言学习,如何将中西方文化知识衔接并适当适时融入英语教学,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
1 传统文化对词汇学习的效用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其繁杂、多变、形式多样,给学生的记忆造成不少负担。学生纷纷抱怨“不喜欢记单词”“根本记不住”,老师也对词汇教学感到头痛、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针对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考虑将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构建认知体系,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搭建文化信息和单词间的联系,以此达到掌握新知的学习目的。比如,在讲到stand up to 这个短语时,可以通过拆解的方式分为stand up+to,stand up 可理解为“站起来”,to 是介词,引出对象,站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某人,因此短语的意思是“抵抗、反抗”。这时,学生已对这个表达方式形成初步的概念,只需要加以刺激,便能强化记忆。中国国歌“起来,不要做奴隶的人们”,是对这一短语含义的充分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单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迅速达到目的,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再比如,hollow 这个单词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视觉记忆,拆分为hol+low。单词的两部分基本对称,左右两部分可以分别看成是竹子。中间是o,可以近似的看成是空的,旁边是l,可以看成是直的。所以学生们能够准确记住它的意思:空的。这时,如果能再联想到古诗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单词的意思便能够永久刻在学生的记忆中。通过对学生的认知风格和策略进行研究,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加工,能够有效地找到单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点,进而实施教学。
2 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涉及到的范围应该更宽、更广,不要只是局限在传统节日上,还应包括民俗习惯、传统食物、建筑服饰、哲学思想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合文化信息,并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同一要素进行对比,辨证、客观、理性地看待各国文化,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其他文化形成开放、包容、欣赏的态度。
动物文化是各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历史习俗的差异,同一动物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涵义。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鄙的、令人厌恶的,是负面形象的象征,比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鸡飞狗跳”;相反,在英语文化中,“狗”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含义,如常见的表达方式,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领军人物)。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英语学习,从根本上建立起跨文化交流意识。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穿插中国的生肖文化,讲述十二生肖的排序故事,讲解生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与“八字、出生率、财运”相结合,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文化理解和认同,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记忆。
王澍是著名的建筑师,曾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大奖。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建筑领域的大师却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对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讲解王澍的建筑风格和理念,使学生愿意走入他的人生,了解他的事迹。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头脑风暴,自我总结中国建筑物的特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成初步认知——“依山傍水,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兼顾文化信息的探寻。也可引导学生将故宫、天坛、苏州园林等建筑与西方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等做对比,阐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理解领悟“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
3 英语教学的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肩负着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引导学生扮演好文化使者的角色,用英语充当交流沟通的工具,讲述中国好故事,把更多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带出国门,传遍全世界。为此,英语教学应进行三方面的改变:
(1)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注重中国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将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探究交织。各单元主题选择,可贴合传统文化元素,除文化习俗、传统节日外,美食、服饰、建筑、方言、民间艺术、诗歌典籍都应涉及,并设置中西方文化对比板块,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和体现,借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英语教师应重构教学内容、重塑教学设计。在日常备课中,深挖授课素材中的文化元素,为语言知识找到文化信息依托,构建联系,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连带作用促进英语学习,充分发挥迁移作用。此外,还应转变理念,摆脱对教材的依赖,改变原有单纯以语言知识学习为重,而忽略文化讲授的旧模式,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将《三字经》《出师表》英译版本,武术、太极起源介绍,烤鸭、茅台、八大菜系制作特色以专题形式引入英语课堂,用英语讲解文化信息,以文化理解反哺英语学习。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既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能打破原有的以语言知识讲授为重心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品味经典。
(3)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阅读经典,充实自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引用与讲解做到有的放矢,信手拈来,将英语教学的“专”和传统文化的“广”有效结合。同时,也要改变固有思想,认为英语教师的提升应只关注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用中国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是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英语教学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英语教师便要做好文化传播使者,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