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2020-11-18张秀云
张秀云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对内是政府对过去一年国家发展情况、政府工作情况的总结;对外是宣传中国国策与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要经过层层程序,其翻译更是众多资深翻译专家的工作成果。如今,政府工作报告又成为MTI 及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内容,可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在分析各个年份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角度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经历的发展阶段,希望对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萌芽阶段(1985-2000)
在知网上输入“政府工作报告”及“翻译”两个关键词,共检索到633 条结果,按发表年度分组:1985 年1 篇;1998 年1 篇;2002 年1 篇;2003 年1 篇;2005年1 篇;2006 年2 篇;2007 年2 篇;2008 年3 篇;2009 年9 篇;2010 年30 篇;2011 年36 篇;2012 年58 篇;2013 年71 篇;2014 年62 篇;2015 年62 篇;2016 年90 篇;2017 年64 篇;2018 年58 篇,2019 年67 篇;2020 年14 篇。笔者发现第一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是1985 年竹生[1]的《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刊载于《中国翻译》,并不能确定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发端,也许早前就有,但未写成文章或者知网中是否收录也未可知,但该文章的确具有萌芽阶段的特征。从题目可知,文章的作者是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参与者,以译者的身份讲述了其翻译政府工作报告得到的体会,作者文中主要从政治性词句、中国特色词汇、专业知识及问题风格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经验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与当时翻译兴起,虽处在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探索时期,但是翻译学科还没有正式形成有关。相较于萌芽之前,只注重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实践,该篇文章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 探索阶段(2001-2008)
时间来到21 世纪,在知网上检索到的第一篇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论文是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是在知网上可以找到的最早用翻译理论来分析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论文。虽然理论与案例有些分裂,但可见翻译硕士翻译实践报告的模式已现雏形。且本阶段10 篇文章中,有5 篇是硕士论文。这与当时开始招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硕士研究生有关,虽然当时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隶属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下,但翻译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来。
世上没有完美的翻译,政府工作报告即使由资深翻译完成,也并非没有不恰当之处。探索阶段,出现了很多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不当之处的文章,由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许多研究者意识到了准确翻译这些中国独有词汇的重要性,开始探讨在翻译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探索阶段,研究重点虽主要集中在文本层面,但已开始涉及文化,应用于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理论主要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他是一位对我国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家。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理论介绍到我国,使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引发了我国译者对翻译理论的浓厚兴趣与密切关注,从此我国翻译研究蓬勃发展[2]。可以看出,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时间远远落后于功能对等理论传入中国的时间。笔者有两个推测,一是功能对等理论刚传入中国时,其研究及传播需要时间;二是当时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尚没有得到重视。
3 发展成熟阶段(2009-2019)
自2009 年开始,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学者越来越多,2016 年达到了高峰90 篇。研究的主力军是翻译硕士研究生,相关硕士论文的书写也越来越规范,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呈现出愈发紧密的趋势,而不像之前不用理论,或理论与案例分析脱离,可见翻译硕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越来越规范和严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仅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也激发了学习翻译的热情。翻译在奥运会中发挥了巨大的协调沟通作用,翻译研究及其重要性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并在2009 年,批准把翻译学列为二级学科,促进了翻译学的发展,翻译学学科建设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3],翻译硕士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主力军。
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细化,由曾经的研究整个文本的研究细化到语篇、句子、词汇等的研究。语篇的研究主要是衔接手段的研究;句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主句、绝对句的翻译研究;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年高频词,如“农民”“稳定”“提高”“搞好”“加强”“小康社会”“建设”“文明”等的翻译以及四字格、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如汉语数字略语的翻译。任何一个学科研究越深入会越细化,从面到线再到面。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更加细化,不仅体现出翻译学科的深入发展,而且体现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更加深入。
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所应用的理论也更加多元,功能对等理论仍然占主导部分,目的论及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比重日益增加,操纵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翻译及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先进的手段,语料库即是其中一种。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大多围绕单个译本,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则往往将历年的译本视为整体,针对译本的历时变化进行研究[4]。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动态变化,更好地总结翻译经验。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各种西方理论涌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翻译界的理论来源,但也引发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某些风险,一批具有学科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与比较西方各学派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将西方各学派理论与中国翻译实践相融合,创出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如变译理论、生态翻译学[5]。因此,应用于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理论不仅有新进入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也有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由于本阶段处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倡议提出的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可以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宣文本,其翻译及翻译研究得到日益重视及发展,且逐步走向成熟。
4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总结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几个特点,希望对相关的译者及翻译研究者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一,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共有333 篇,即半数以上来自翻译硕士的毕业论文。这说明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是蓬勃发展的,翻译硕士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主力军,也有望成为整个翻译界的研究主力军,扛起翻译界半壁江山,成为能翻译、会研究的翻译人才。
第二,按照仲伟合、赵田园(2020)对我国翻译学科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把翻译研究分为翻译学科萌芽期(1949-1978)、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探索期(1979-1986)、翻译学科争鸣期(1987-1996)、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发展期(1997-2010)、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发展成熟期(2011-2019)。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的前两个阶段落后于翻译及翻译研究整体阶段。这或许是由于翻译研究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不够重视,或者当时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落后于翻译学整体的发展阶段。
第三,虽然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已有许多,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要传达的文化,翻译能将文化传递到什么程度,如何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化等问题仍然需要相关翻译研究者进行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其翻译研究如今已备受重视,自不必再次强调,其前景是光明的。期望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能够在准确传递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播政府工作报告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中国,认同中国形象,为此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需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