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维”协同效应与高校思政课关系
2020-11-18任志勇
任志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25)
1 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当代高校的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同样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经济上的需求和发展上的刺激,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反而变得漠然,同样,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实现人与人的交流,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往往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思政课教师理论如果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跟现代的发展方式相适应很容易遭到学生的忽视,甚至会产生厌烦[1]。思政课的现状就是年轻的教师讲的不到位,年龄大的思政教师脱离了学生的性格特点,不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兴趣度低。
1.2 家庭和社会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那么社会就是影响学生的外在条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朴素的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在家庭环境中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对于父母长辈尊重的礼仪性社交,对于学生在家庭中“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习和接触的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时期,社会转型新旧观念的更迭,网络文化泛滥,经济全球化,教育改革等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 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机制
2.1 严把政治观、师德观、业务观
五千年的绵延,一百多年的奋斗,四十年的发展,成就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不但要严把政治观念,把今天的大好形势稳定住,历史上没有像今天一样,我们的党和人民就想“石榴籽一样好好的绑在一起”,今天的我们同心同德,风雨同舟,面对突发状况,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用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团结精神对抗来自国际的不和谐声音,对于高校的师生,在同舟共济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紧紧的同我们的国家命运绑在一起,为了我们的伟大祖国而不懈努力。同时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和业务观念,化悲痛为力量,既守好我们的师风师德,又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在业务上不断下功夫,把课程通过网络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既做“业务能手”又做“网红教师”,为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摇旗呐喊。
2.2 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的第一学院,虽然没有学生,但是面对的却是全校学生,怎么做好第一学院,怎么样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讲说和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思想引领下的高校教师的职责和责任。高校对思想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同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协同进取,坚持和完善对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高校一直以来作为国家、民族和时代精神的守护者和捍卫者,在建设新时代和“中国梦”的过程中,理所应当的承担和肩负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要做到所讲的思政课要坚持客观性和价值导向,要挖掘其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坚持“八个相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推进“四个伟大”,在崭新的新时代中进行伟大创新,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坚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五个方面的伟大斗争。
3 “三维”协同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
3.1 家庭是良好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增广贤文》有云“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家庭也是孩子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命,不可违,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孩子的道德形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滋养土壤里生根发芽,道德就像是一粒种子,施什么样的肥就有什么样的果实,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家庭环境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好的家风对于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道德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在道德形成中牢牢把握住这个黄金的关键期。
3.2 学校是上好思政课的阵地
学校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春风化雨般的柔情不断滋润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思政知识,要做好思想上的传输需要价值和情感上的认同。明星为什么会受到学生们的喜欢,是因为明星能够以特殊的技巧和自身的才能吸引他们关注,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做到学生们心目中的明星,要通过榜样示范,让大学生产生积极向善的心灵,用模范和时代楷模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情感上的认同[2]。
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道德体系的传授者,首先要有身正、情深、意切、创新、开阔、自律等条件作为支撑,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和良师益友;既能够做到传道授业,又能够做到道德典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老师平时所讲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坚持课堂上和课堂下相互结合,推动思政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不断取得进步,从而达到术业有专攻,对社会和知识有新的实践结合。
加强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反思建设,守好阵地需要有“吾一日三省”的魄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要有一桶水”怎样才能让我们常常有一桶水,而不至于会干涸就需要我们常新,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吸取了先进社会建设经验和制度建设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反思,不吃老本行、照本宣科、思想僵固、停滞不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常用常新,和我们的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守好阵地,方寸不失。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学习思政课有着重要影响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高校德育的路径选择。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发挥核心价值观中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3]。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发展是不能停步的,必须是勇敢的、自信的大步朝前迈进,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打不倒、锤不烂”的铁豌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们应该重新树立新时代价值观念,从品位到品行、品性的不断提升,是精神到人性的不断升华,学好思政课,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