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翻译视角下科普性文本的英译汉翻译策略研究
2020-11-18夏煜祺马秀鹏
夏煜祺 马秀鹏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0 引言
科普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作重点,2020 年湖北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野生动物已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媒介。但是目前社会上还依旧存在着食用野生动物营养丰富可治病的错误思想,科学普及的工作刻不容缓。厚翻译策略可增加科普性文本的可读性,翻译策略多样化,除本文所讨论的四种厚翻译策略,还包括插图、序言等,科普文本的厚翻译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及探索前景。
1 厚翻译理论简述
厚翻译也称为深度翻译,1993 年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在研究非洲谚语翻译时提出此理论。厚翻译定义的原文为“translation that seeks with its annotations and its accompanying glosses to locate the text in a rich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text”[1],通过注释和伴随的注解把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中。“意图”“语境”和“差异”是厚翻译理论当中关键的三点,也是厚翻译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三个核心,国内外学者针对厚翻译的研究大多围绕着这三点。目前厚翻译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文本语境和文化差异,运用厚翻译策略生成含有许多脚注、译注、说明等阐释性文本材料的目的语译本,给目的语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引发译入语读者对原作品的兴趣[4]。
2 科普性文本分析
早在1990 年,于明学就指出以文艺形式表达的外国科普作品不能用简单的文艺作品的翻译标准来套用,在科学内容方面也要做到高度准确[5],此后中国学者展开了对科普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讨论。之后方梦之将科技文本根据正式程度分成了科学论文、科普文章和技术文本三大类,对科普文本翻译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与科技文本的写作不同的是,作者在撰写科普性文本时会使用多种写作手法,文学性突出。因此译者在翻译科普性文本时便既需要精准的传递出科学信息,也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的文学特色。此篇翻译研究案例来自于温加德所著的The Mosquito:a Human History of Our Deadliest Predator一书中的第一章节,文中夹杂了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文风幽默诙谐,写作手法多样化,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这两大特征,是典型的科普文本。
3 科普文本的英译汉翻译策略
3.1 脚注
例1:
原文:Yet,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 the mosquito will always find the chink in our armor and nip our Achilles heel.[2]
译文:然而,不管我们怎么努力,蚊子总会发现我们盔甲上的裂缝,咬住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脚注:阿喀琉斯之踵原指西方神话故事中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导致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
分析:“Achilles heel”这一典故出自于希腊神话故事,相传阿喀琉斯的母亲在其出生之后,握着他的脚腕将他浸泡在冥河水中,因此除了脚腕处他全身都刀枪不入。原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体现出了科普文本的文学性。而这一典故的文化背景是西方文化的起源,与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因此译者根据通过注释或者伴随的注解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及语言背景中这一厚翻译理论原则,使用了脚注这一翻译策略。脚注中简要点明了“阿喀琉斯之踵”的来源与所指,在不打断原文的基础上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快速选择和获取参考信息。
3.2 文内注
例2:
原文:Others, including the common cold, the twenty-four-hour flu, and true influenza, are passed on through coughing and sneezing.[2]
译文:其他疾病包括普通感冒、24 小时流感(胃肠型流感)和真正的流感,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
分析:“the twenty-four-hour flu”是作者本国特有的一种说法,经检索发现国内并没有“24 小时流感”或“一日流感”这样的名词。因此译者通过必应检索了解到在国外“the twenty-four-hour flu”也称之为“stomach flu”这与国内流感分类中的“胃肠型流感”相对应,且症状描述一致。在这两种称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原文作者在这里选用的是“the twenty-four-hour flu”而不是“stomach flu”。故而译者考虑到对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的尊重选择保留作者的原有说法,将“the twenty-four-hour flu”直译为了“24 小时流感”。然后再从厚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增添读者所需要的信息,采用文内注的方式以括号标注出“胃肠型流感”,便于读者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同时也确保了对原文的尊重。
3.3 增译
例3:
原文:Please don’t go on a shower, deodorant, and exercise strike or shelve your beloved beer and bright T-shirts just yet.[2]
译文:请不要淋浴,不要使用除臭剂,不要运动,放弃你心爱的啤酒和鲜艳的T 恤。
分析:原文中“deodorant”与“shower”共用同一个谓语“don’t go on”,符合英语简洁的行文风格,也是常见的一种英文语言结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为符合中文行文习惯,准确表达内容,需要对短语的结构和谓语的搭配进行调整。这涉及到了厚翻译理论三大核心中的“差异”,“deodorant”本意为“除臭剂”是个名词,由于中、英文的句法结构不同,缺少合适的动词搭配。保留原句中的否定,译者采用增译法加上“使用”这一动词,使整个短语译为“不要使用除臭剂”,既符合中文习惯的同时也不影响原文含义,增强了文本可读性。
3.4 阐释
例4:
原文:“In another 100 years time,” jokes Richard Jones,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British Entomological and Natural History Society,“there may be separate Circle Line, Metropolitan Line and Jubilee Line mosquito species in the tunnels below London.”
译文:英国昆虫和自然历史学会前会长理查德·琼斯开玩笑说,“再过100 年,伦敦的地下隧道里可能会有单独的地铁环城线、大都会线和银禧线蚊子种类。”
分析:这段引文主要作用是对蚊子变化和适应能力强的论证,诙谐生动,除了论证作用外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趣味性。文中出现的“British”与“London”表明这段话的地理背景处于英国伦敦,与目的语受众处于两个相距甚远且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因此译者考虑到将“Circle Line”“Metropolitan Line”与“Jubilee Line”直接译为“环城线”“大都会线”和“银禧线”会产生语义表达不清晰或者不完整的状况,尤其是在地铁还没有在中国各个城市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将原文“Circle Line”“Metropolitan Line”与“Jubilee Line”的隐含意义阐释出来是避免语义模糊以及产生理解障碍的有效方式。表达出原文的隐含意义是厚翻译理论中的重点,原文中所表达的隐含意义是地铁线路,那么在翻译时直接阐明原文含义将“Circle Line, Metropolitan Line and Jubilee Line”译为“地铁环城线,大都会线和银禧线”,使译文在不拖沓的情况下阐明原文的含义,顾及到各类型的读者,避免语义模糊现象的发生。
4 结语
针对科普性文本翻译而言,厚翻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传递的信息更加的准确清晰,也保证了科普文本的可读性。通过脚注解释专业词汇,或是准确传递不同背景中带有不同文化色彩的词汇,保证了科普性文本最重要的作用——科学普及。文内注简洁明了不拖沓,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也不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在翻译过程中增译法可以针对中英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补充,而阐释法可对原文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