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万竹堂的节气词
2020-11-18◇谢振
◇ 谢 振
万竹堂酷爱写古体诗词。近段时间,细读万竹堂的节气词,感觉他用典不再那么狠了,好像有所收敛啦。这对于吟诗作赋者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失落,但对于我这个喜欢附庸古体诗词的人来说,却是惊喜与收获。
《采桑子·庚子立秋》的“等闲花落果初熟”和“万壑无情泉有声”,《采桑子·庚子处暑》的“满地黄金杂翠瑶”和“蟹肥豆熟泥瓯小”,《采桑子·庚子白露》的“红颜醉欲题红叶”和“抚月云间听海音”,《采桑子·庚子秋分》的“秋深渐觉秋情浅”和“不及衡阳一断鸿”,《采桑子·庚子寒露》的“岁月温情满谷仓”,《采桑子·庚子霜降》的“待取香泥种豆瓜”……初看这些词句,你首先看到的是“捻断数根须”,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呢?读起来,你首先感到的是佶屈聱牙,还是行云流水呢?答案毋庸置疑。与其前几年的作品相比,万竹堂的这些节气词写得更加酣畅淋漓,更加贴近民生与人情。
慢慢揣摩,这些词作让人感到平易近人的原因最少有以下几个:
用典圆熟娴雅。以《采桑子·庚子立秋》的“等闲花落果初熟”为例,此句中的“等闲”一词在古诗词中不乏案例,如“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地起波澜”“秋月春风等闲度”等;“花落”一词则让我想到了“人闲桂花落”的况味;“果熟”“初熟”在古诗词中更是常见,不再赘述。这一句不仅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果子初熟的悠闲心态,还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得失的哲理思考:花落了不用悲叹,因为果子会跟着成熟的;果子初熟了,离完全成熟也不远了,不妨悠闲地等一等。这些词语及其背后的典故都算比较常见,作者却能把三者完美对接在一句之中,对接得安稳妥帖,婉转流畅,作者用典的娴熟由此可见一斑。读者们也可以自己分析一下“红颜醉欲题红叶”这一句中的用典,相信你也一样会得到跟我差不多的感觉吧。
语言直率明快。这个特点在《采桑子·庚子秋分》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此词首句“天分南北地分域”挽起全词。作者直接由“分”起兴,点明“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伤感不见,意趣不凡。接下“日轨西东,明月当空,沧海横流今古同”这三句分别写出了日、月与海不能相逢的运行轨迹,进一步强调了天地万物“分”的形势。“今古同”三字总结上阕,极为直率旷达。下阕直抒胸臆转出人事,写人与人之间的“分”,虽言愁苦,却绝无拖泥带水。“秋深渐觉秋情浅”为过渡句,联结上下两阕。最后“万点飞红,几片飘蓬,不及衡阳一断鸿”这三句聚焦断鸿,由“万”到“几”,再到“一”,一泻千里,明快无比,断鸿在分离之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万点飞红”可见思念的广泛,“几片飘蓬”可见思念的煎熬,“不及衡阳一断鸿”可见思念的坚持,因此这三句颇有点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那四句的韵味。真是简洁不简单啊。
描写的事物接近地气。“半犁琼玦植秋圃,豆外芬芳,碗里金黄。岁月温情满谷仓。”这是《采桑子·庚子寒露》的下阕。“圃”“豆”“碗”“谷仓”等皆为秋天里的司空见惯之物,“植”“芬芳”“金黄”“温情”等写的也是秋季里的家常便饭之事。常见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动感与静态,风景与心情,现实与想象,两两对应,有机结合,读来犹如置身在鲜活真实的田园生活之中。芬芳的豆,金黄的稻米,满仓的岁月温情,这些对应与结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让人浮想联翩:豆圆谷熟,芳华正好,岁月静好。作者推陈出新的能力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