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效引导

2020-11-17徐翠银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自律

徐翠银

摘要: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的法治意识和自觉守规则意识很重要,是他律到自律行为的起点,如何进行有效训练引导,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从怎样“正确理解课程目标,客观认识孩子,有效组织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课程标准,针对学段孩子年龄特征,开展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他律  自律  有效引导

“律”约束之意也,约束又可以说成监督,自律就是约束自己,他律是接受他人的监督。为什么要约束呢?毋庸置疑,当然是为保障集体、社会、国家有序、文明前行的基础,尤其在法治社会中他律是对规则、法制的敬畏,自律是守法、尊法、护法、文明言行的自觉行为,是一种道德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的法治意识和自觉守规则意识很重要,如何训练,有效引导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责任。下面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来说说建议。

一、正确理解课程目标

“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的编写是遵循《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提到“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中单元目标的第7条相关的公共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课程目标中的“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是对规则、法制的认识理解可以说是他律的范畴;单元目标中相关公共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则是进一步提高要求,是自我约束,很显然是自律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编写本课的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教学能激发孩子们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自觉守规则行为,是他律到自律引导。

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就不难理解本课的两个话题:一是“生活处处有规则”,目的是帮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再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规则,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生活将会出现混乱、不公,有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二是“守规则要自觉”,教材呈现了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好朋友不守规则时该怎样做;许多人都不守规则时该怎样做;无人监督的时候,自己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做出判断与选择,最终能认识到,遵守规则要靠自觉。两个话题是递进式,由情感认识到行动实践的螺旋上升,说白了就是怎样让孩子们把规则内化成行动成为自律。

二、客观认识孩子

三年级孩子初步了解学习和生活中的规则,但是他们喜欢在游戏中享受生活的快乐,甚至于为了体验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会有许多非理性恶作剧行动,很多时候是手口不一致,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老师面前保证要遵守规则、不违反,回到伙伴中立即又忘记了自己的诺言,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导致行动上好动、异变、不守恒,经常做出违规的顽皮事。可以说,他们更多时候处于他律阶段,生活中需要他律做主导,但是从成长阶段来看,三年级孩子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成长,他们已经熟悉校园生活、认同班级规则、喜欢伙伴共处,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和思维水平,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希望被老师被同伴赏识,对于班集体的概念开始深化到积极为集体做事、为集体争荣誉,而且愿意挑战新任务,这样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为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创造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懂得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将会出现无秩序的情况,人们将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每一个人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让学生对规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有效组织教学

有了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客观、正确认识,那么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有的放矢。

1.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

2.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各种规则。

3.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维护、改进规则。

在三个目标中老师要明了教学重点是: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律的起点他律。难点是: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要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就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要想解决这一目标,我建议分三步:

第一步:规则的认知

游戏导入是很好的切入,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传话”的游戏,给每组一句话看谁传得快、准,第一遍老师没有出示规则,在游戏的玩耍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公平(每组人数不同)、不公正(大声说话没有一个一个传),在这样的质疑中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怎样才能公平公正玩游戏,由此大家对规则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规则的认同

教师可以搜集校园踩踏事故的新闻播给孩子们看,因为孩子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学习生活,校园规则是他们首要遵守的,当看到因踩踏造成死亡事故后,孩子们会受到深深触动,由此让他们再来找找自己的校园里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并讨论原因说出理由,他们在七嘴八舌的交流思考中对身边的规则也就建立了认同感。

第三部:规则的体验

对规则的认识与认同都是在情感上理解,也就是愿意去遵守,要想形成自觉行为最需要体验和实践。课堂上的辨识、理解规则可以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但要突破难点还需要建立课堂与课后联系,否则依然是说教式。老师可以在课上结合教材让孩子们自己找一找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遵守的规则有哪些,设计一份表格给孩子们填,在大家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说说有哪些规则对我们有序、安全校园生活至关重要,由此筛选出一至两项形成全班意见,设计一份一个月的好习惯闯关表,这份表格一定要给同位保存并填写,对每天做到的同伴画一个笑脸,没做到的不画笑脸再延长一天。这样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他律到自律的训练。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分享树立班级榜样,同时可以交流收集来的名人自律故事。

这样的三步走课内外延伸学习实践,可以把他律的说教真正引上自律的行为训练上,最终达成课程目标。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有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辩证思考。自律是自觉道德约束,是思想层面可以引导与训练,他律是则是强制性的,也是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强制性惩罚,生活中有时需要二者并用。当然自律是他律升华,他律的训练是自律的基础,德行高尚的人一定有着高度自律的状态,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自律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成功从自律开始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拒绝平庸,从自律开始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与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