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探析
2020-11-17孙蔚笛洋郭家刚
孙蔚 笛洋 郭家刚
摘要:为避免减少高校体育运动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安全性。对此,本文以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发生损伤的程度与性质为视角,基于运动损伤项群和损伤致因等方面,综合分析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起到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活动的安全展开有所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运动损伤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硬件设备等条件明显改善,与之同时,全面健身运动的浪潮与体育运动训练活动相得益彰。虽然高校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坚毅精神,促进青年身心发育,但是若没有按照科学运动锻炼方式进行训练,很容易产生运动损伤,起到反作用。这不仅会影响体育运动顺利展开,还会造成运动员或学生的身心压力。可以说,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程度与性质
一般情况下,运动训练中产生的运动损伤分为慢性损伤与急性损伤两种类型。慢性损伤是指身体局部超过负荷产生的部分组织损伤,或者因多次轻微损伤逐渐累积的一种劳损问题,而急性损伤是指在瞬间暴力或者是间接性暴力产生的一种运动型损伤。不仅如此,急性损伤若处理不得当,则会转化成为陈旧性损伤,也是慢性损伤的一种。体育运动损伤程度一般分为重度损伤、中度损伤、轻度损伤三种类別,轻度损伤不会影响日常训练活动,但是在局部损伤后应及时处理与预防;中度损伤是指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损伤后,应立即停止训练,对损伤部位进行检查;重度损伤在通常情况下,也是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训练,经过专业检查与康复后,方可继续运动项目训练的一种损伤[1]。
经过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与实际训练观察。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的运动损伤常常是急性损伤情况,损伤程度较多的是中度和轻度损伤。另外,高校体育运动队队员无论是运动忍耐力还是精神意志力上,都要格外突出。所以,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轻度损伤往往不会多加留意,如果是皮外伤,仅仅是采取简单包扎等措施,没有及时休息与科学合理治疗,进而从急性损伤转化成慢性且具有陈旧性质的运动损伤。这种现象对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与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对此,为降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运动损伤危害性,应组织专门的执教与救护人员提升运动员的损伤保护意识,尽量不免重度损伤情况出现。
二、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损伤项群特征
经过一系列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高校体育运动队在开展运动专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成因与程度较为不同,表现出一定的项群特征。对此,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中,常见的项群特征情况如下:
体能主导型的快速力量性项群特征。如田径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投掷类、跳跃类、举重等运动项目,运动损伤常出现在脚踝、膝关节、大腿等部位。并且,腰部、小腿和肩部等身体部位的运动现象也较为常见。体能主导型的速度类运动项目,包括短距离竞速体育运动,运动员运动损伤部分主要是大腿、踝关节和膝部等,腰部损伤也较为常见。另外,体能主导类的耐力型项群特征,如中长跑运动项目或中长距离游泳项目等,运动员大腿肌肉和腰部拉伤或劳损问题较为常见,而对于健美操或者武术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损伤部分多见在大腿部位等,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腰部等损伤问题也较为严重[2]。在隔网对抗型体育运动项目训练中,如乒乓球、羽毛球或者排球等运动,损伤部位多为肩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对抗型项群,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损伤部位多为小腿、膝关节、踝关节或腰关节等。对此,针对上述项群运动项目训练损伤出现的概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抗型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程度与损伤概率较高,其他运动项目损伤概率则相对较低。
三、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项目训练的运动损伤原因及对策
首先,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成因主要包括技术规范性、疲劳训练、预备活动不充分、比赛突发情况、带伤训练等。疲劳训练一般是指过度疲劳,在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过程中,这是常见性运动损伤原因。因体育运动队训练强度较大、训练量大,进而导致的运动疲劳。在此之后,加上没有得到及时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的调整,同时也没有及时休息,进而造成过度疲劳问题。并且,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因过度疲劳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训练力不从心、反应迟钝等,进而造成运动损伤。运动技术不规范,违反人体用力原则。
其次,运动活动准备得不充分问题,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体育运动专项训练要求运动员提前做好热身运动,进而保证运动员身体机能与运动器官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下完成训练项目,但是没有做好充足的运动准备,则会造成运动损伤[3]。对此,运动员体育运动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运动员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增强身体肌肉力量与和弹性,提升身体体温,增加关节和肌腱间的润滑活动性;第二,恢复身体条件反射性的联系,使得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能够调整到最佳状态,运动准备活动不仅仅是某些部位的活动,而是需要调动全身运动力,这样要增加全身肌肉与神经的协调性,使得条件反射能力达到最佳状态。但是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并没有充分认识或者养成准备活动的习惯,尤其是专项准备运动活动也是敷衍了事。对此,运动员体育运动后,身体关节和肌肉僵硬,身体各部位灵活性、协调性没有完全恢复状态,自然会为运动损伤情况的出现埋下隐患。第三,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过程中,指导教练运动指导技术不规范,尤其易受到运动损伤的部位上,没有在准备活动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注意这些事项,进而运动员对此也没有产生充足的认识。
再次,运动员心理状态问题。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与教学中,对于没有完成的运动项目或任务量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忧郁、懊恼或沮丧等情绪,进而对体育运动训练产生心理抵触,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率。运动员在训练中心理负担若过重,则精神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充足,思想轻敌,或者运动训练急于求成,忽略了运动技术与身体结构的关系问题等,也会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率。另外,运动员在训练中存在经常麻痹大意受损部位,或者运动训练身体过于放松,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出现运动损伤[4]。
最后,运动训练场地、训练机械或者季节因素。在训练前没有对这三个因素进行检查,或者生疏环境,尤其是跑道等运动训练场地较滑或者不平,运动员不注意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运动损伤。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異性,切不可在专项运动训练中操之过急,急于练好运动技术。以及一些运动员因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加上比赛压力等,很容易因过度疲劳生病,身体机能下降,进而造成运动损伤。
不仅如此,运动员带伤比赛或者训练,是指运动员已经发生运动损伤,但是没有痊愈或者未采取有效治疗,就直接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因受损部位组织肌力比较差,从而引起二次损伤问题。这是一种不遵守体育运动训练规律的表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运动技术与指导方法方面。不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身体健康情况、运动特点等存在个体差异性,没有为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内容或运动量,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或身体全面联系的联系程度,一直以身体全面练习为主,忽视专项训练与身体调整,则会加重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针对以上这些运动损伤发生致因,高校体育运动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发生,从思想意识上加强运动员的安全意识与急救常识,强化其科学训练水平,避免带伤训练与过度疲劳问题,同时重视全身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重视医务监督与技术强化,从各方面角度防范运动损伤问题。
四、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中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一)树立安全运动意识
加强对高校运动队运动员的纪律教育与管理,将运动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了解人体机能与简单急救措施。同时,要做好运动安全教育,提升运动员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参加体育各类活动中,应严格遵守运动技术、运动方法与运动规律。
(二)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比较偏向理论知识学习,相对来说,运动课时变少,进而导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因无法承受高强度训练而产生运动损伤。对此,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指导,应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针对性地阶段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这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方面。
(三)重视运动准备活动
体育指导中,教练应强调运动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组织运动员开展体育运动准备活动。教练应结合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或比赛要求,并结合场地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合理安排准备活动,进而避免准备活动流于形式表现,提升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多数运动员因对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在运动准备动作技术与运动过程动作规范上掌握不恰当,或者是因运动训练负荷较大和运动组织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等直接原因,长此以往导致的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概率始终没降。可以说,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与运动连贯性,甚至会危机到运动员的生命安全。鉴于安全保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教授创新技能与体育运动活动等形式,进一步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闫振龙,葛金琰,喻龙.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及风险防控现状研究——以陕西省8所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03):1–5.
[2]王江龙.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3]商全乐.沧州市高校体育安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5.
[4]付晓星.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19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