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儿童视角
2020-11-17宋伟伟
宋伟伟
冰心对儿童视角的运用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作品中的话语特点、意象运用多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在注重儿童本位的同时,以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来构思作品。在其作品中儿童角色的代入,使其能站在与儿童相类的高度,达到进入儿童世界与儿童进行精神交流并丰富儿童世界的目的。
壹
冰心在五四时期以其具有特色的儿童视角并以书信的形式打开了儿童精神世界的大门。五四时期“儿童”这个概念开始被一些新文化先驱们所注意,比如周氏兄弟对“儿童”的关注,提出“儿童本位”的思想,并著有提出重视儿童地位的文章。如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里主要是对于传统的父权的挑战,主要辩论是要解放子女,不能以传统父权来压迫子女,更多的是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则主要强调成人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并找寻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方式,并且批判以前的教育方式要么是将儿童当成人一般教育,直接灌输给他们一些“圣经贤传”,要么直接忽视掉他们,不予理会。但总结来说,周氏兄弟虽一再强调儿童以及儿童教育的重要,然这两篇文章却是写给成人看的,他们选择的仍旧是成人的视角,甚至在这辩驳的目的里,当时背景下“推翻旧制度,传播新思想”的目的可能占了大半去,而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所占的比例可能较小。
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始终将自身代入儿童的角色,以与儿童平等的身份、相同的视角与儿童交流则是冰心作品的一大特点。从1923年的《寄小读者》开始,冰心便醉心于这种以儿童视角切入的方式,以儿童的角度,将自己放到和儿童相同的高度来向儿童们传播光和爱,传播美和希望。
冰心在写儿童作品时,完全将自己的童心毫无顾忌的袒露出来,露出一种“痴”态。从冰心的文章中可知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她带着新的思想与精神来创作儿童作品,这就形成了她将传统文化与儿童视角的融合和运用。如通讯讲述者形象面对儿童时这种“痴”的形象则与《红楼梦》中的宝玉面对女儿们的形象极为相似。受《红楼梦》人物塑造与视角之间的联系和特点的影响,如宝玉面对女儿家时的痴,与通过宝玉的视角来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进而看出宝玉对女儿家的欣赏和对男人的鄙弃。故冰心在通讯中讲述者形象的塑造,是有这样的构思特色的影响的。宝玉认为男儿都是“须眉浊物”,认为女儿们都是“水做的”,“见了女儿家便觉清爽,见了男人家便觉浑浊”。在《寄小读者》(通讯五)里冰心提到认为大人们的情叙都遮掩起来变的虚假了,唯有小朋友们的情是真挚的、神圣的,“行前和一切师长朋友的谈话,总是喜笑着说的。我不愿以我的至情,来受他们的讥笑。然而我却愿以此在上帝和小朋友面前乞得几点神圣的同情的眼泪!”(通讯五)这一点即是传统文化作品中对形象的塑造的视角的关系对冰心作品的潜在的、无意识的影响。
冰心运用儿童视角的方式是以一种相互对照的二元对立模式来呈现的。以儿童视角看来是触动灵魂的一件事,在成人视角下便成了一种“痴”态,而通过将这两种视角下的精神世界對照比较,来凸显出儿童世界的纯真可贵。如“通讯二”中因无心的举动而导致一只可爱的小鼠被狗咬死了,故“灵魂受了隐痛,直到现在,不容我不在纯洁的小朋友面前忏悔”(通讯二)。而当对成人朋友说时,朋友却评价“孩子气”,并且认为这是“针尖大的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更好的将儿童视角运用到其通讯作品中,并且以这样的方式运用儿童视角,在当时新文学尚处新阶段时,也便于给更多的成人以启蒙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贰
冰心善于在其作品中通过儿童话语来运用儿童视角,在通讯创作时冰心运用儿童话语来营造一种孩子气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运用儿童视角,来将自己代入儿童的角色,从而让其主要受众群体即儿童感同身受。
在《寄小读者》的第一则通讯里冰心直接就以一种儿童话语的方式并以儿童的角度奠定了其作品的基调:
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封信里,请你们容我在你们面前介绍我自己。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冰心:《寄小读者》,《冰心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7)
在这里冰心直接以儿童视角角度,用儿童话语来与小读者交流,更容易与儿童世界架构起相联系的纽带,进入到儿童世界,并被儿童的话语方式和思考方式所接受。成人阅读时虽有一定的距离感,但这儿童话语的运用也更容易带动成人的感情并将成人带入儿童的视角,更真实具体的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特点。
冰心以儿童话语运用儿童视角的写作特点与其本身有时孩子气的性格有很大的联系。如“不知这几百字,何时方能到达你们那里,世界真是太大了!”(通讯七)这句感叹读来便觉充满了孩子似的调皮,是以一种孩子的口吻来感叹,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还有“我便笑了,我昨天倒是看诗,今天却是拿书遮着我的信纸。父亲!我又淘气了!”这种类似于在父母面前说的淘气似的话语,营造一种既顽皮又淘气的氛围。儿童读到这里会想到自己偷偷背着父母师长做的小游戏或者偷偷吃的小零食,这里的儿童话语更能体现儿童视角的运用,使儿童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快慰。而这则通讯起初并不是冰心打算写给小读者看的,而是冰心寄给父亲的一封家书,故其儿童话语便表露得更为自然。
叁
在冰心的作品中无论是何题材,母亲和大自然的形象往往是其文中重要的角色,而这也是冰心运用儿童视角的一个较为巧妙的方法。在儿童的世界里,母亲的形象通常是最伟大的,她们是最大的保护神,最让人安心的角色。大自然又通常是最神秘的、引起遐想的,并且儿童时期最喜欢的便是亲近大自然,大自然对儿童往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因此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冰心的作品中多次强调母亲的形象以及大自然中的种种意象。而且在作品中冰心总能在这二者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往往是由自然中的意象联想到母亲的形象。比如大海的意象。大海这一意象是冰心最喜欢的,这与她的同年在烟台度过,经常与海为伴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她的散文《我的童年》里她强调了海在她心里的位置:“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这海的意象一进入到冰心的文章里,便使得她的文章变得既充满了诗意,又仿佛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常从大海的这种无限的包容性的美和爱中联想到母亲的形象:“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通讯七)
可以说,冰心看到自然中的或者生活中的一切令人感动的爱,都会联想到母爱。看到自然中的小鸟,看到为荷花遮挡疾风骤雨的荷叶,在外留学时对看护妇的描写,这些都会联想到母爱。在冰心的文章里母爱的力量重过一切,母亲的形象也是最为光辉的。而且她对母亲的爱与赞颂从不遮掩,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对母爱的赞颂。这也是冰心童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母亲的爱是全部,母亲的爱是每一个幼童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冰心的儿童散文如《一只小鸟—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里面的主角就是鸟的父母、小鸟、顽皮的孩童们,这篇散文主要是有对儿童起教育意义的目的,冰心采取讲故事的话语方式娓娓道来,这种讲述方式是以儿童单纯的视角来讲述,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儿童的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从冰心的很多回忆文章和与母亲的通讯来看,冰心自身对母亲的爱的深情极具感染性,而这爱的表达也是选择从儿童视角来表现。比如说在冰心的散文《童年杂忆》里,父亲教我打枪时,“母亲不让我向动物瞄准,只许我打树叶或树叶上的红果”,以及在《寄小读者》(通讯二)里对小鼠的态度“何苦来!这么驯良有趣的一个小活物”,“我看它实在小的很,无机得很。否则一定跑了。初次出来觅食,不见回来,它母亲在窝里,不定怎样的想望呢”。从冰心的文章中不难想母亲给了她怎样的影响,是母亲的爱滋养了她的爱,而除了对母亲爱的直接表达,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将母亲的话以及在孩子眼里母亲的形象表现出来,这种视角的表现使母亲的形象真实而又自然。同时,她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母亲的重要性要小读者们都爱自己的母亲,感受母亲的爱,回想冰心的话“同情在左,爱在右”,这种直接呼吁也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方式,更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没有任何修饰的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剖露出来。在《寄小读者》中她写道: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这段话可看出冰心以儿童的角度来看母爱,又通过母爱看透了人生的哲理,是一种角度运用的升华。因此这种视角即使在五四时期的文章《超人》中便将这一角度依旧运用其中,即“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可见母亲的形象和爱是冰心儿童视角下關注的重点,正是因为有了这爱才得以使其心中安然、快慰,想将这爱传给所有的儿童。而对于自然的崇敬和亲近不仅与冰心的童年生活和经历有关,同时也是其童心的解放之地,在与自然接触中能返璞归真,完全卸下束缚解放自己,是最接近纯洁的孩童的心的时候。所以在冰心晚年时期与小读者的通讯中还一再强调不要一直忙于功课,要多和自然接触。以此可看出冰心的儿童视角下选择的意象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极相符的。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