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研究

2020-11-17赵中魁

写真地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生态环境

赵中魁

摘 要: 在我国当前产业发展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受到了广泛关注,区域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湿地保护的效果,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和谐发展提供助力。本文分析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而后就湿地生态旅游和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湿地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5.047

引言:湿地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且环境管理需求较高,湿地资源利用及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周围生态保护需求,而结合蒸蒸日上的旅游业进行湿地资源利用能够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结合,而在湿地生态旅游规划与建设发展中,积极结合区域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发展的和谐性。

1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1 生态资源相对多样

湿地是一种面积较广的地理结构,我国湿地总面积达到零点五亿平方公里,达到世界第四位,在广阔的湿地中存在多样的生态资源,植物生长繁茂,能够为动物繁衍生长提供足够的栖息地与食物,因此可以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态系统,湿地环境下很多珍贵动植物得到了保护,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助力。我国很多具有较高观赏及研究价值的生物都生存在湿地环境当中,例如丹顶鹤、鹮鸟、天鹅等,而湿地中栖息的鱼类与贝类也为周围区域的渔猎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可以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基础。

1.2 湿地生态资源相对脆弱

湿地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也就会导致湿地内存在的生态系统基础不稳固,生态资源也就相对脆弱。湿地生态系统容易在外界干扰下发生变化,尤其容易因为人为活动等原因遭受破坏,这种破坏较难恢复,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需求,对湿地生态资源的脆弱性认知不足也会导致规划不科学,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我国上世纪中叶洞庭湖曾出现过红胸黑雁等多种珍贵生物,但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今天,洞庭湖再难看到这些珍惜动物。为了保证湿地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的和谐进行,必须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旅游规划者必须了解和谐发展的需求,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保障。

2 湿地生态旅游规划中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管理建议

2.1 在旅游规划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结构,因此各地旅游规划及其管理也受到了各界的青睐。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应在完善、强有力的监管体制约束下进行。首先要在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后,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进行湿地生态旅游投资机制的构建,以保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推进的经济支持,减少由于资金不足而发生环境破坏的几率。生态旅游业发展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优化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效果。其次还应构建其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为湿地生态旅游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严格监管,以防实际旅游开发中有生态保护与修复不利的情况。最后还应通过制度形式明确各机构职责,保证监管部门能够履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系统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而开发企业则能够尽义务保护生态系统上每一种资源,为湿地生态多样性的延续提供保障。

2.2 为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

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工作中保护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监管与运行控制,同时也需要对相关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就应该做好共同发展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还应建立与生态系统发展相协调的互惠共生体系。第一要构建完善的共享体系,通过共享机制,为生态旅游开发相关体系提供信息、资源、利益的共享,保证各方能够在保护生态与开发旅游中获得利益,在共赢环境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性。第二还应构建各方面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同时还应有机结合、协同工作,有机结合相关资源,根据规划要求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湿地生态保护,同时在宣传与旅游业驱动工作中还应做好各组织的利益分配设计与资源利用规划,以保证各方合作的社会效益。最后,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减少生态破坏,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十分必要。通过对湿地旅游资源经营者合理征收生态建设税等生态补偿措施,制约景区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资源衰竭,同时为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长久利用。

2.3 在区域内宣传优化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系统之所以或多或少受到破坏,是因为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意识和相关知识。所以,必须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學习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树立湿地环境保护观念。首先,提高全民参与湿地环境保护的意识与素质,大力宣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其次,加强湿地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学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最后,加大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结合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成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在保护区内宣传环保意识、捡拾垃圾、提醒游客文明旅游以及义务解说等,身体力行地感染游客,提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结束语:总之,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规划与建设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情况,在区域宣传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同时还应结合湿地特点进行科学规划,提高湿地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进而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持、有效修复提供保障,进而为区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工作找好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王慧,李国爽,贾铭宇,等.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2018,(18):64-65.

[2] 陈剑峰.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9):55-58.

[3] 赵霞.我国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J].生态经济,2020,36(6):230.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生态环境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