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在美育中的实践转向

2020-11-17王艺涵汪明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思想教育美育

王艺涵 汪明

摘    要:随着中职高职衔接教育人数的增长,高职“三二分段”学生思想教育一直是思想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将以美育开启高职“三二分段”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梳理现实美育的教育困惑,找到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在美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美育;实践;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67-03

随着当代社会不断地深入发展,人们由过去对于能够为我们提供生存发展的事物和服务的数量要求转变为对事物和服务的质量向往,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倡导应运而生。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这里强调的思想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群体不可忽视,即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学生,他们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已经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启蒙和培养,具备了初步的职业技术技能,但是由于其综合知识储备较少,理性思维相对较弱,使得部分学生与思想教育内容无法产生共鸣,导致思想教育效果常常不理想。面对思想教育的实践困惑,笔者认为应该在高职教育阶段加强美育,这既是高职思想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转向,更是提升“三二分段”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三二分段”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在美育中实践转向的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将美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内容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向全国人民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以及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上述服务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学生人数将面临与日俱增的趋势,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更准确地说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教育课题。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国家未来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展现着技能人才的整体风貌,更是承担未来国家劳动技术技能发展的重要主体。针对高职学生进行美育塑造,是高职院校拓展学生思想教育载体和丰富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通过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美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实践转向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要求将美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回应

“职业教育不再是仅仅面向单一定向化的职业岗位,注重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硬技能培养的技术教育,这不仅难以满足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求,且在职业世界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也难以满足职业对于个体职业能力更加多元、更加灵活的需求”[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不是片面的发展、不充分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充分的发展,可见全面发展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高职学生,尤其是“三二分段”的高职学生而言,对其进行美的教育无疑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途径。“三二分段”学生受知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普遍对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盲目崇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为直觉行动派,而他们的全面发展常常以是否具有了自我发展意愿和自我觉醒程度为存在条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的意义就在于突破从中职到高职的思想教育的简单性衔接,使高职的思想教育远离枯燥乏味,用审美教育带领学生开启理性的判断与思考,思想教育将在美育的教育载体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从而使高职学生在美育过程中找到其心灵家园和健康源泉。这里强调的美育落脚点是从美的发现和解读中获取理性分析和自我觉醒,将美与生命意义、道德价值相联系,从中体验到美好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自我反省的哲理思维。

(三)“三二分段”学生的现实特点要求将美育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在职业技能中完成培育人和塑造人的教育目的,而衡量学生是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技能劳动者,除了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显而易见,美育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职业教育者的重视。当前,“三二分段”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知识储备欠缺,导致他们在价值观的自我塑造中常常走入歧途,表现为空虚的精神世界只能在物质世界的追求中才能得到满足,眼前的获得相较于远大的理想更容易让其沉醉,以上种种表现都将对其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如果教育者一味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往往会事倍功半。面对教育困境,可以尝试通过美育对“三二分段”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帮助学生拥有辨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在面对生活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中,学会用美的视角审视一切,从而使其在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感召下形成正确的行为,从而提高“三二分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效性。

二、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美育的思辨性不强,对学生审美力培育的忽视

“席勒认为只有以美与崇高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审美教育,才能使人性达到完整,使人由必然王国,经过情感的审美王国,进入道德的自由王国”[2]。美育不是教育者一味地向受教育者输入关于美的规则,更不是受教育者麻木地全盘接受关于审美的他人解读,这种只向学生讲解所谓大众视野中的美,往往因为忽视青年群体对美的个性化追逐而使得美育被学生所反感或者排斥。“三二分段”学生从其身心发展角度看,已经兼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点和自身群体的独特表现,他们更容易以自我的好恶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他们在美的认知中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更有甚者以表现出与大眾审美不一致作为其与众不同的标志,从而导致其从对美的认知误解走向行为的错误实践。教育者在美育中由于缺乏思辨的分析,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受教育者树立鉴别、欣赏及审视事物美的能力。受教育者由于审美能力的脆弱和缺陷,使其在思想深处没有达到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和认同,致使现实的美育工作往往存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尴尬局面。作为教育者应注意避免将审美教育的起点设置为大众眼中的“标准美”,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分析他们心中的“逻辑美”,如此才能将思想教育在学生心里刻下痕迹。

(二)美育的时代元素不够,对学生无法产生吸引力的尴尬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数字化时代的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崛起,使得生逢此时代的人都成为信息分享的传递者和点赞的热衷者,青年学生群体更是上述两者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他们在群体喧嚣和事物纷乱中表现出了唯有自我表达才能让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情感,彰显了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体尺度丈量后才有意义的态度。由于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被职业元素包围,其思想常常被潜移默化地改造成“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即主体中的自我与客体中的技术技能,理性的技术技能操作与感性的职业发展理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面对社会发展的快速变迁,焦虑情绪和自我矛盾的心理则表现尤为凸显。当前的美育由于缺乏对时代性的深入探究,导致对受教育者个体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养缺失,造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无法让学生在美育中感受美和思考美,使得学生在面对自我和他人的矛盾关系时缺乏从美育中获得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三)美育的丰富性不足,对学生精神塑造引导力的匮乏

美育是丰富的,它不仅涵盖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认知,也包括以客观生活为主角的人生智慧和心灵成长,更囊括了追问意义而产生的此岸和彼岸的生命思考,当下美育内容的乏味让受教育者无法真正投入情感跟随教育者的脚步去探索美的真谛。加之,高职学生在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特长容易使其走进技术技能是人生万能钥匙的认知误区,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容易让他们形成掌握技术技能的高手就是未来人生发展大赢家的错误结论,他们由于过分地追求技术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自我在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方面的能力发展的要求。当前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美育的系统性教育体系,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和草草收场的各种实践活动,既无法让学生形成对美的思考,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美的探索,导致教育者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引导力不足。

三、针对“三二分段”学生,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实践原则

(一)美育与生活联系,才能使学生在感性体会中发现美

生活是教育的地图,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生活的坐标中找到美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树立对美的正确认识。美育与生活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生活的美好体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当然与艺术紧密相连,但它首先来自于人的鲜活感性生活,并最终为了改善人的感性生活而使之更加美好。但‘美学及艺术哲学却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审美与感性生活的血肉联系,使之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后果极为严重”[3]。因此一方面,教育者要提升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美好事物的能力,即学生能够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中,从看似平淡无华和简单无奇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尤其是对某些熟视无睹事物的解读 。例如,教育者可以从学生常常忽略且非常重要的事物入手,点亮学生心中接近美好事物的愿望,培养其拥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感受力,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和谐与共,从而能够在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满足中提升人格和修养。另一方面,教育者要能够用美好的视角帮助学生透视事物矛盾的现实情况,即学生在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时,能够具有自我接纳的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在身心发展中看到自我的优势并善于转化为对自我的美好建设和提升的能力,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和失败后的一蹶不振和消极悲观的情绪,应拥有平和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精神。

(二)美育与文化联系,才能使学生在理性批判中思考美

“一切美的教育,即那样一种教养,对在具体情况下作为美的思维对象而出现的事物的审视,超过了人民在以往训练的状况下可能达到的审视程度。熟悉了这种教养,通过日常训练而激发起来的美的天赋才能,就能成功地使兴奋起来的,转化为情感的审美情绪”[4]。首先,美育要与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文化紧密相连,将美育嵌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去,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态度渗透到专业文化中,从而转化成符合特定专业的职业精神。同时,把专业文化用美育的视角进行解读,将精湛的技能和心无旁骛的匠心升华为美的存在和向往,从而激发起学生改造主观世界的自我要求。其次,美育要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要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元素中打造美育天地,在学生经常出入的校园场所开启美育的“无声熏陶”,利用图片和文字占据学生的视线和空间,围绕美育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文化活动奏响美育的“有声引导”,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无声和有声的教育形式中体验和思考。最后,美育要在流行文化中彰显力量。高职学生具有青年的普遍特征,由于其自身缺乏理性而感性较强,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在美育的过程中利用流行文化元素达到使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时具有理性批判的能力,带领学生走出美育的想象领域,走入客观社会的真实场所。

(三)美育与德育联系,才能使学生在美的理念中践行美

美好的事物总有着相同的本质,认识美好的本质、树立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无法绕开品德的塑造。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脚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美好元素的事物在道德层面上一定是完善的和高尚的,因此,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在美育中得以实现便是不证自明的。美育“以形象而又使人快乐的方式,将极富理性精神的道德智慧潜移默化地内化到审美主体的内心深处,使其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最后成就的是一个人茂林修竹、鸟语花香”[5]。第一,教育者要挖掘美育的“桥梁”作用,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事物与高尚品德存在的客观必然联系,使其能够通过美育的“桥梁”作用达到向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延伸的目的。第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感受个体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美好作用,从受教育者审美的视角出发最终走向美好道德的精神境界。第三,教育者要通过美育唤起学生对个体道德提升的自觉性,尤其要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将美育的所思所感体现在生活道德和职业道德层面,提升学生的主观世界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将越来越重视对美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反思,美育作为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引擎,提升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使学生达到“能够学会日常审美,陶养精神,高扬审美的人生价值,凸显当代人文精神的美学回归与艺术显现,以此将处于工具理性的现代人重新塑造为审美的、道德的人,从而关注自我的现实人生,找寻到精神的家园”的教育目的[6]。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121.

[2]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4卷[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9:413,421.

[3]曾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

[4][德]鲍姆嘉通.美学[M].简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5.

[5]王敬艳.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20.

[6]赵浚.审美育人:构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从美育    视角看德育哲学的价值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思想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