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两岸的两座山

2020-11-17秦延安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赵孟周密秋色

秦延安

这个夏天似乎还没热透,季节便把秋推送到了眼前。凉风突起,白露渐生,寒蝉凄切,愁苦一夏的人儿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心情,若被入画,那便是十分嚣张的绚丽。能把这种季节的心情绘入画中的便是赵孟的《鹊华秋色图》。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画史又有称“赵吴兴”。赵孟才华横溢,书画双绝。他创立的“赵体”书法,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在王维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人画”概念,并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导者。作为赵孟的传世代表作,《鹊华秋色图》被中国画史喻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文人山水大多是水墨画)。

《鹊华秋色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28.4厘米,横90.2厘米,是赵孟为祖籍山东却从未回过乡的至交周密描绘的济南郊区鹊山和华不注山的秋日盛景。作品采用平远构图,写意笔法作画。画面清旷辽阔,意境深邃高远,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画中,远山近树,长汀层叠,层次分明。渔舟出没,屋舍隐现,错落有致。初看甚是平淡,墨色简率,无出奇制胜之景。细品,平川洲渚,红绿相间,树姿高低直攲,疏朗有致,恬淡舒适。绿荫丛中,两山相对,一圆润一尖竖,秋色凝人,大气古远。

在技法上,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线条粗疏,“有唐人之致,北宋之雄”。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笔法潇洒,节奏鲜明,使之显得湿润融和,草木华滋,毫无斧凿。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因为画中表现的是深秋景色,所以在色彩上追求的是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树林和江水以淡赭着色,看似草木黄落秋深之极却没有一点萧瑟之感。两座山峰以花青杂以石青来描摹,浑圆的鹊山以青绿来表现,尖尖的华不注山则用翠蓝的石青层层渲染。这与洲渚的浅淡、树叶的深浅不一,形成虚实相生的情景。斜坡、水岸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相显。这些运用恰当的暖色系,与花青色形成色彩学上的补色作用,表现出一种淡泊与平淡、工整与豪放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对于此画由来,题跋中解释,是为了解友人周密的思乡之情。在吴兴画济南,赵孟凭借记忆,据实虚构进行创作,这也是文人画的特点。所谓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们所创作的画。与一般民间或是画院专职画家作品不同的是,文人画十分重视文学、书法、情趣、思想等在绘画中的运用,以画述意与人交流,这种特色在《鹊华秋色图》中更是明显。

《鹊华秋色图》据实虚构的创作,也让此画曾被后人所诟病。从今天的实际来看,鹊山和华不注山位于济南的黄河南北兩岸。而《鹊华秋色图》中,却以站南望北的视角,将两座山画在了黄河北岸。因此自古以来饱受争议,被认为是赵孟凭着记忆作画时的“败笔”。其实细究此图,便知这是该画的“高妙”所在。

赵孟是文人画的缔结者和倡导者,所以欣赏此画时,要从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意图来考究,并不能用纯粹的院体化风格来审视。在创作此画时,为了既能真实地反映当时济南的秀美风光,又能表达与周密的真挚友情,赵孟采用了文人画的青绿山水技法,并加入了文人书卷气的表达,一举打动了周密。即使过了近700年,画中两山山峰的特点依然非常显著,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赵孟乃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作为前朝宗室和文化名流,深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虽然宋朝已不在,自己也无力回天,但仍不愿落下北面称臣的口实,遭人非议。在赵孟的记忆中,由南往北观看,东边的华不注山在右,西边的鹊山在左。这一种视觉经验像一张照片固定在他的脑海里,让他一直铭记着二山方位总是右华不注山,左鹊山。于是赵孟以左右分东西的习惯来创作此画,在题跋中强调的“鹊山在东”实宣示南面为君的姿态。这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入画便成了心声最好的彰显,足可见其用心良苦。

华不注山和鹊山原本只是黄河两岸默不起眼的两座小山,却因为《鹊华秋色图》名扬天下,争论不休。其实读懂了此画,也就读懂了风景,读懂了赵孟。

猜你喜欢

赵孟周密秋色
元 赵孟 行书与达观长老札
山里秋色美
呈坎秋色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当闺蜜变成姑嫂
照应周密,行文流畅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夏天的风秋天的雾
梅花绽放 满园春香
赵孟的变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