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2020-11-17韩薰仪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旁观者羊群心理学

韩薰仪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还要懂得心理学。”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较为明显,他们喜爱接触新事物,渴望独立,但又缺少对是非和对错的正确判断力,厌恶重复性、单调性强的事物。基于此,本文对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因势利导,优化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心理学 班级管理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里,都没有像在青少年期这样如此关心自我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正确利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心理学理论,从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化入手,尝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班级管理的主人,构建教师管理和学生自主监管相结合的模式。立足于心理学的部分理论,本文将展开几点分析和论述,希望可以为同仁提供参考。

一、结合“羊群效应”,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羊群效应”又称“从众心理”或者是“羊群行为”,指的是一种随波逐流,积极向大众靠拢的行为或者是社会现象。比如,生活中,我们步入一个衣帽商场,当其他的店铺都基本没有多少顾客的时候,一家店铺的门前聚集了很多人,此时无论我们是否有购买的欲望,都会自然衍生出一种想要跟随大众一探究竟的心理,这就是生活中羊群效应的体现。

在实施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当维护和鼓励积极的羊群效应现象。比如,学生都坚决抵制抄袭作业的现象,学生们都乐于参加劳动或者学生之间都乐于相互帮助,等等,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想要“特立独行”的学生也会因为羊群效应而选择放弃。相反地,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坚决杜绝恶性的羊群效应,比如,上课说话、吃东西、旷课或者迟到等现象,这样才利于班级管理。

二、结合“罗森塔尔效应”,优化班级管理质量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是“比马龙效应”,指利用被期望者的内心肯定和自我暗示,来达到预定的目的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效应,比如在某位学生发表竞争班长职位的演讲前,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你是可以的,不要慌张,仅仅是个演讲而已,今后班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你一定不能摔倒在演讲上……”如此,参与竞选的学生的信心必然倍增,相比之前,其演讲的效果会好很多。

另外,为了更好地让新生融入班级的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即将要认识的学科教师,或者是校长、教导主任,如“英语老师可是我们学校的骨干教师,二十多年的教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导主任是我校从全国招聘过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毕业于重点大学,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如此,学生就会对即将到来的班级新生活产生美好的期待,从而提升班级的管理质量。

三、结合“南风效应”,改善班级管理质量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不仅要抓班级教学管理、环境管理,还要抓班级德育管理,而无论是在哪项班级管理内容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主要表现在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以及存在迟到、打架等不良行为。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教师结合心理学方面的“南风效应”,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关爱,多去了解一下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那么,他们则更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

笔者曾观看过一部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就是定位在如何转化问题孩子的主题上,在主人公教师进入学校之前,学生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位教师却利用“音乐”这种柔和的元素,去温暖和感化学生,最终成功将老师的美好身影印刻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所以说,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体谅和宽恕,班级管理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某个班级的学生经常性迟到,对此,教师可以首先联系学生的父母,了解学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迟到。查明原因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改正。比如,“如果你能够保证明天不迟到,老师就在‘班级群中给你一次点名表扬”。通过鼓励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尝试的积极性。而当学生的迟到现象得到一定改善后,教师可以告诉他:“现在我把我们班教室的钥匙交给你来保管,你愿意吗?你愿意为其他同学服务吗?”在获得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补充道:“但是你必须要保证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教室外等你,你能做到吗?”就此,学生就会明白班级的钥匙代表了怎样的意义,这把钥匙中融入了教师和全体同学的信任,也是学生肩负起班级责任的体现。

四、结合“霍桑效应”,增强班级管理质量

“霍桑效应”源于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的调查性实验研究,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资料搜集、能力评判和心理负面情绪的引导等,这家名为“霍桑”的工厂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霍桑效应”也就诞生了。它主要就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受到某种特殊关注时,就会很自然地想要去改变。

体现在班级管理中,比如一位平时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其他的同学都去鼓励他,并对他说:“其实你并不害怕,其实你可以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位学生在受到全班同学的鼓励和关注的同时,就会尝试做出改变。简单总结来说,就可以理解为:“你看好我,我就不会让你失望。”这种心理学的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利用得当,班级管理质量就会得以提升。

比如,每个班级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学困生,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学困生的忽视。因为忽视学生,学生渴望自己得到关注,所以,就会在课堂上故意做一些小动作,以此让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更因为受到了教师的不公平对待,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成为学困生。无论是哪种,对于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霍桑效应”,多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送来的温暖和爱心,并且要多鼓励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尝试向着教师和同学希望的样子转变,继而从后进生转化为中等生,又可能从中等生转化为学优生,实现班级教学和管理质量的综合提升。

五、杜绝“旁观者效应”,让管理质量更高

“旁观者效应”又称为“责任分散效应”。从心理学效应的良性和恶性上来看,“旁观者效应”是一种恶性的。它主要是指单个个体在完成某个具体的事件时,往往会给内心施加很强的责任感,渴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如果是群体合作,则会产生一种自我可以少付出,希望其他人可以多付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期望我们就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在班级管理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实践证明,如果大家都没有分工,一起劳动,那么,这个劳动过程就无法持续下去,因为大家都会希望其他同学可以多劳动一点,自己少劳动一些。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给每位学生都划分了劳动的责任,如某某同学负责擦桌子、某某同学负责扫地、某某同学负责擦黑板,以及某某同学负责拖地等,那么,整个过程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位学生都不再是劳动课里的“旁观者”,集体合作才会更加高效,班级管理的质量才会提升。所以,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懂得避免“旁观者效应”。

综上所述,在面对自我意识强烈的中学生时,教师要更具耐心和细心。在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定会更好更有效地管理班级,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天银《浅谈心理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年第8期。

[2] 蓝柳英《“罗森塔尔效应”》,《发展导报》2018年7月10日。

[3] 安小燕《巧借心理效应,促进班级人际和谐—兼谈团体心理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16期。

[4] 陈健芷、宋琳婷、王佳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旁观者羊群心理学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城里的羊群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旁观者,未必清
不止一个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