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五个板块及其结构
2020-11-17邹建军
[摘 要]文学地理学要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有必要重新探讨相关的核心概念与术语。根据中国学者的文學地理学著作与论文,本文首先界定了几个相关的概念,然后系统地清理了现有文学地理学术语系统,探讨了五个板块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文学地理学要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都不可缺失,理论的完善与完备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批评;术语创新;理论体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文献集成及数据库建设(1919-1949)”(16ZDA240)。
[作者简介]邹建军(1963-),男,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 430079)。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近十年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建立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然而直到今天,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没有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来,虽然有了许多的成功实践,然而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些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本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五个板块;第三,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结构形态。
一、对于相关术语的界定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文学地理”这个词,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则是由曾大兴教授提出1989年,曾大兴发表《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社科信息》1989年第12期),正式开启了文学地理学的实证研究。2011年4月19日,曾大兴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版”发表《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从理论上明确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学科定位和建设目标。。曾大兴回顾了从梁启超到刘师培、汪辟疆、金克木、袁行霈等人对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探讨了杨义、梅兴林、陶礼天、邹建军等诸多学者对文学地理学的探讨,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文学地理学,把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提倡。在《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参见《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他认为从前学者们总是喜欢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主要探讨有关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与史学形态问题。根据文学发展的事实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重新建立一门从空间的角度研究文学的学科,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现代以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的确很喜欢和注重从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样的著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中,由于如此不经意的选择,过于注重时间一维,而忽略了空间一维,造成了诸多失误,发生了很大问题。如果经过多年的努力而建立了“文学地理学”之后,就能够真正地解决文学的发生、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所谓“文学地理学”,就是要提出和解释中国与外国文学的发生、演变与发展的空间结构问题。没有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这样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被重视,永远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文学地理学的确是一门很有必要建立和发展的文学研究的新兴学科。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已经成立多年,每年都主办大型学术年会,参与讨论的学者众多,学科来源广泛。每一届年会之后,都会出版论文集《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自成立以来,已分别在南昌、广州、兰州和日本福冈、青海西宁、陕西汉中、湖北宜昌成功主办第1—9届年会,编辑出版《文学地理学》第1—7辑。。虽然我们做出了很大努力,文学地理学还是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中国文学史当然是一门重要学科,现有的文学史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来的;而文学地理学是从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文学史与文学地理学,一个是关于时间的学问,一个是关于空间的学问。文学地理学虽然还未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却在最近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果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已经有很多论文、诸多著作。笔者的《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也以自己的努力参与其间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每一年都有文学地理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关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相关术语概念,来研究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与作品。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现在有许多人都富于建设的热情。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框架,正在逐渐地完善起来。
文学地理学批评不同于文学地理学,也不同于文学地理学研究。一门学科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要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有可能建立起来。简要地说,就是从地理的角度去批评、研究具体的文学作品,在进行作品批评基础上来研究作家,通过作品来探讨作家,通过作家来说明作品。我们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相关理论,可以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然后再去研究作家,当然,也包括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去研究相关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然而,文学地理学批评还是以对于作品的分析为主。近十年以来,我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了易卜生的戏剧、柯勒律治的诗歌、华兹华斯的诗歌、谭恩美的长篇小说等据“中国知网”检索资料显示,从2006-2016年,邹建军共发表谭恩美长篇小说研究论文8篇。。同时,最近十年我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基本上也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探讨外国的作家与作品。我们首先是解读作品,然后才是研究作家,因为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地理叙事、地理诗学、地理书写等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文学地理学则是高一级的概念,是对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总体概括,目标是建立一门以此为名称的学科;文学地理学批评,主要包括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两个部分,主要目标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可以与文学伦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相提并论,或者与西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批评等相提并论。文学地理学研究,则是对文学地理学所有方面所进行的探讨,凡是与文学地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叫做文学地理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要为文学研究者提供基本思想与批评武器,就要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方面有所思考,提出一整套新的术语和概念,并且要为一般文学研究者所运用,为一般读者所理解。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所有术语,都具有自己的解释功能,有的术语的功能比较强大。如果没有解释功能,或者解释功能弱小,那就不能成其为术语与概念。没有术语就难以表达概念,没有术语和概念就不会有新的思想。没有一整套新的术语与概念,文学地理学批评就不会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就不会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根据中国学者现有的文学地理学著作与论文,现有的文学地理学理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术语:地理、地理空间、地理意象、地理叙事、地理诗学、地理书写、地理基因、地理感知、地理记忆、地理根系、地理思维、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地理学研究、地方感、地域文化、祖居地、客居地、流放地、写作地、现地法、系地法、区域分异法等主要的著作与论文包括: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等。。由此可见,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三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
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五个板块及其结构关系
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地理”,和我们从前所讲的“地理”并不是一回事。文学地理学为什么要重新界定“地理”,有没有必要和可能重新界定?从前学者所讲的“地理”,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相与地貌,也包括地球内部的地质。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地理”,则是指“天地之物”杜雪琴:《“天地之物”: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根》,《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15期。。自世界有史以来,天、地、人三者乃世界之全体,宇宙之构成,“人”在天地之间所能看到的一切物质,我们都称之为“地理”,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物候、气象、天文等。所有这些与地理相关的东西,都是文学地理学者必须关注的地理要素。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对于自己所感知与认识的一切,总是一种全息相的东西,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如果把“地理”仅仅界定为地貌与地相,那显然我们在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等文学现象的时候,就没办法来进行与展开。因为作家所要表达的,是他站在大地之上所能够观察到的天地之间所有的东西,包括了人与物。江河湖海、风云雷电、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等,包括地相、地质、气候、物候、气象、水文、天文等所有的要素,是一個比较完整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地理信息系统。从建立一门文学研究新学科的角度,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再去建立文学天文学、文学水文学、文学植物学、文学物候学、文学气候学、文学地质学等,然而我们的确可以建立一门“文学地理学”。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但最后还是认为文学地理学者可以重新界定“地理”概念,让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运用前景。这样,文学地理学就会与从前的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拉开很大的距离。因为文化地理学中的“地理”和我们所讲的“地理”完全不同,虽然在研究对象上有一些交叉。文化地理学者所讲的基本上是一些有关区域文化与习俗方面的知识,似乎从来不探讨理论问题,也少有独立的术语与概念。文学的确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研究文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问,没有专门的术语和概念,是不可能进行的。文学与艺术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并且是与物质化的东西差距很大的精神产品。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所关注的民情风俗、家庭生活、家族传统、历史沿革等,也是其他学科可以关注的内容,而文学地理学基本上不关注这些东西。文学地理学关注的基本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文学与艺术来自于社会生活,而又高于社会生活;来自于自然山水,而又高于自然山水,这就是文学与艺术的最大魅力,也是文学地理学之所以不同于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根本原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研究方法的不同,决定相关的术语与概念的不同,同时也决定学科性质与学术境界的不同。我们并不是要将文学地理学高看于文化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而是指出后起的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学者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是中国学者提出和建立的一门新的文学研究学科,与来自于西方的文化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是完全不同的。
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板块:
首先是针对作家本身而提出的术语,包括地理基因、地理感知、地理想象、地理诗学、地理发现、地理根系、地理记忆、地理意识、地理思维、本籍文化和客籍文化等等。从地理的角度去研究相关的作家时,可以运用这样一些概念和术语。“地理根系”是我最近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术语。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州,后来一生在十七个州做官。他所创作的许多文学与艺术作品,与他所到过的地方存在直接的关系,最典型的当然是黄州、惠州和儋州。在黄州大约四年时间,苏东坡一共写了700多篇作品,和黄州山水关系密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文赋。对其文学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另外十四个地方,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苏东坡文学艺术创作的地理根系。运用地理根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苏东坡这样的作家,也可以解释易卜生、奈保尔、纳博科夫、石黑一雄这样的作家,凡一生到过诸多地方的作家,并且这些地方又对其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地理根系就具有适用性,并且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的主要术语是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些针对作家的术语与概念,偶有运用都很有解释功能,所以文学地理学也成为研究作家的一种重要方法。相比之下,地理记忆、地理基因、地理感知、地理根系等,解释功能要突出一些。
其次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包括地理景观、地理意象、地理空间、地理叙事、空间要素与空间结构、时空体与时空结构等。这些术语可以用来解释相关的文学作品,而且解释有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那些偏向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长诗、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游记作品里面,的确是存在“地理叙事”的问题,只是用“自我抒情”不足以说明其特征。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里,有所谓的“家族叙事”“女性叙事”“伦理叙事”“历史叙事”等,为何不能讲“地理叙事”呢?所以,我们提出“地理叙事”概念,并以此解释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亮剑》、美国华人作家谭恩美长篇小说、易卜生的系列戏剧以及古希腊的悲剧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针对文学作品的概念和术语是最早提出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所谓文学现象,就是以作品为中心的现象,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没有作品与作家就没有所谓的文学,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因此,针对作品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术语是极其重要的,发挥的效果也最为显著。相比之下,地理景观、地理空间、地理叙事等术语,具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
最后是针对文学地理学学科历史的,主要有这样一些术语,包括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批评、环境批评、西方文学地理学三大板块、中国文学地理学三大关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等。生态批评、环境批评都是从西方来的,虽然这些年来在中国比较受关注,然而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说,也是可以重新探讨的。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虽然和文学地理学相关联,却不可等同于文学地理学批评,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生态批评强调生态问题,即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让人类自身感到了严重的威胁,有的时候造成了生态灾难,成为生态批评出现的背景。在现代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人类就没有所谓的生态问题,当然也就没有生态文学,自然也就不会有生态批评。而文学地理学的兴起,与生态问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环境批评是生态批评的扩大,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是因为没有保护好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因此作家要注重对生存环境的关照。环境描写在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是存在的,所以批评家要往前进行追寻,以求为环境批评的存在找到理由与根据。不能说古代就存在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然而可以说古代存在环境文学,到了当代才出现了环境批评。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态批评还是环境批评,虽然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然而并不是一回事。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是从西方沿袭而来的,是借用西方的知识系统和基本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文学地理学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更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它们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而文学地理学则是研究文学与地理关系的学科。所以,文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三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物质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太广,似乎少有理论上的创见,没有哲学与美学的支撑。无论是生态批评还是环境批评,在西方或中国都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只是两种不同的批评方法,它们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属于文学地理学或者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从前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接触外来的东西不多,没有生态批评与环境批评,以为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就是文学地理学。从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认识到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实际上就是文学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文学地理学者不仅要关注地理问题,也要关注生态与环境的问题。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在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发展得比较充分,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也有一整套的术语和概念,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的学者只是引用而没有自己的创造。改革开放已经有四十年,我们有什么新的文学理论让西方的学者所引用和看重?文学地理学有自己的东西,上述五个方面的术语及其所表现的概念与观念,就是中国学者自己的创造。相比之下,西方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地理学理论,然而融合于生态批评与环境批评中的地理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西方的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具有强大的学术根基与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也值得我们学习。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还需要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新的术语,地理文学与非地理文学等就是这样的术语,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地展开论证2018年4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文学地理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上,笔者首次提出了“地理文学与非地理文学”概念,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对这一对概念没有充分展开。。
上述五个方面的术语与概念,分别针对作家、作品、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学科历史。只有在这样的分类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在现有的术语和概念里面,哪些是没有或少有解释功能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在以上五个方面的理论術语之间,是一种共存与补充的关系。因为作品是文学的中心,所有的文学现象都是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而作家的前提是作品,所以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是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文学与地理的关系,首先就是体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从对于作品的解读出发,我们才可以读懂作家,因为作品里所有的东西,只有从作家那里才能得到说明。所以,从作品的基础到作家的前提,这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逻辑。所以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针对作家的论述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文学史的构成与发展,从前主要是注重时间的因素,文学地理学研究兴起以后,人们更加注重空间的因素,因此文学史也就纳入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范围,成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重要对象。然而,针对文学史的文学地理学理论术语是并不完善的,在当代也许只有杨义和梅新林等学者有一些思考,然而也并不十分成熟。文学史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并且是一门影响很大的文学研究学科,要用文学地理学的观念对之进行改造,也许存在诸多的困难。然而,把文学现象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之中对文学史现象进行解释,需要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术语。而针对现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的术语,在当前的理论中就更少见了。中国现有的文学理论,整个体系都是从西方来的,少有文学与地理、文学与空间等方面的内容,文学地理学要重新解释文学的本质与构成,也需要一系列的新的术语。人们对于文学的理解一旦形成了惯性,就不容易形成全新的认识。针对文学地理学学科理论的术语与概念,同样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文学地理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我们的理解是比较独到而深入的;而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到底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一门学科的建立,也并不是太清楚。所以,有关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理论,还有待努力。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本身相当重要,每一个真正有内涵、有解释功能的术语和概念,都标志着一种理论观念的建立,或者一种批评方法的成熟。针对文学作品的术语是适用的、丰富的,针对作家本身的术语也是基本适用的、丰富的,然而针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术语是残缺而没有解释功能的,针对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与学科历史本身的术语,基本上是缺失的,说明我们对于学科的历史还没有关注,对于学科建设本身是不够重视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学现象是以作品为中心的;然而作家与作品具有同样重要的文学史地位,许多现有的文学史总是以作家为题而建章立节,这就证明作家的历史定位往往决定了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框架。所以,加强针对作家的批评术语与概念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地理学学科历史和学科建设的术语与概念,因为研究对象的广度与问题的复杂,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当从长计议。当我们对作品和作家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理论认识就会水到渠成,而蔚为大观。
三、如何建立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体系
中国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包括上面的五个板块的内容,虽然有了不少的术语与概念,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完全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近十年以来,有不少青年学者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有关作品和作家的术语,有关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术语是比较少的,有关学科史的术语也有一定运用。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就是作品与作家,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没有作家与作品就没有文学。在研究作品的基础上再来研究作家,在研究作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最后才能进行反思和批判,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文学理论。这样的理解基本上是符合逻辑、事实与规律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虽然有了自己的术语系统,然而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在以后的文学研究实践过程中,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东西可能被重新提出,而有些东西可能要被赋予新的内涵,有的东西可能具有新的功能。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学者在理论建构上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地理学要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发展它、丰富它,并且也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要在大量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而这种解决办法,就会成为新的术语,表达新的概念,构成新的理论。然而,如何才能建立与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第一,大量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文学理论也许有多种多样的来源,然而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研究,透析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构成,并从中抽象出相关的理论是最为主要的。文学地理学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以文学和地理的关系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当然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且会成为文学地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二,借用西方现有的文学理论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虽然西方并没有成体系的文学地理学理论,但并不是说没有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从孟德斯鸠到史达尔夫人、从丹纳到麦克·克朗,西方的文学地理学也是富有成效的,并且提出了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更为重要的是,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理论也是存在的,如当代英美的空间批评、生态批评与环境批评等,都值得我们加以借用,融合到文学地理学的批评理论中来,从而丰富与修订现有的文学地理学理论及其体系。第三,从历史的、社会的与科学的角度,审视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让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立在稳定的、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不至于成为一种偏执而短命的东西。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被称为科学中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文学地理学所借用,从而帮助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文学与地理相交叉的学科;同时,文学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因此,把文学所受到文化与历史的影响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建立时所不可忽略的。如果我们只重空间而不重时间,只重科学而不重人文,只重文学本身而不重社会与历史,结果可能會让我们走向历史的反面。只有将文学与地理的关系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与历史系统之中,进行综合性地考察与研究,才会让文学地理学及其理论走向科学,实现方法论意义上和学科意义上的重构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