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调整手法治疗肌源性颈椎旋转活动受限
2020-11-17张德闻李海军邢志红
张德闻,李 佳,李海军,邢志红
(1.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 430060;3.太原侯丽萍风湿骨病中医医院,太原 271300)
肌源性颈椎活动受限,是常见急性颈部软组织损伤并发症。本病主要由于睡眠时姿势不正或当风露卧后导致肌肉痉挛疼痛或由于不正确的坐姿使局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突然活动扭伤颈部肌肉。临床表现为颈椎转侧不能、功能活动障碍,多为一侧,疼痛感活动后加剧。本病有一定自限性,适当休息和推拿治疗,可使病情缓解。轻者隔天可产生自愈倾向,重者颈部肌肉严重痉挛疼痛并可向上肢放射,疼痛剧烈,休息后难以彻底缓解,止痛药物疗效欠佳,数周不愈[1-3]。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疼痛情况,是本病治疗的关键[4-5]。笔者在长期的门诊工作中,采用神经节触激的方法,能迅速缓解颈部疼痛,并改善颈椎活动受限症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黄家湖医院骨伤科门诊2016 年4月-2018 年10 月期间颈椎活动受限患者共10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 例。观察组采用神经节触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观察组年龄13~41 岁。对照组年龄14~39 岁。所有病例发病时间最长38 h,最短1 h。所有病例包括颈椎病、落枕、急性颈椎扭挫伤导致的肌源性颈椎活动受限3种情况。2 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治疗前颈椎活动范围、所含病种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临床研究纳入病例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标准[6-7],1)符合落枕诊断标准;2)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符合急性颈椎扭挫伤诊断标准;4)年龄10~50 岁;5)自愿配合医生治疗。排除标准:1)颈椎骨折、脱位;2)先天性颈椎融合;3)脊髓型颈椎病;4)神经根型颈椎病;5)椎动脉型颈椎病;6)先天性斜颈;7)骨质疏松;8)不愿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手法点按刺激颈部颈神经节治疗。让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面对患者背部。术者双手第五掌骨自然放置于患者双肩,五指指尖自然放于患者颈部,由上至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平均分布于侧正中线位置,与颈椎横突C1~C7连线平行,手指保持水平。双手四指同时向正中线发力,寻找横突略后部。找到阻力极大处,为横突附近。手指贴骨面,由后向前,过横突外侧缘,患者疼痛加剧,点按3 s,松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用指揉法和掌揉法在患者颈部放松局部肌肉,医生松腕后用前臂带动,小幅度环旋动作,要求动作均匀协调,持续3~4 min,从上到下。最后双手平放于患者横突,四指抵住患者横突结节,用指腹均匀用力对颈横突按揉1 min。所有操作以患者稍感酸痛,可以忍受为度。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所有病例在治疗之前,测量颈椎旋转范围,观察疗效。方法是在治疗前后10 min 内,用骨科关节活动度量角器分别测量颈椎旋转障碍侧旋转角度2 次,取平均值。显效:颈椎旋转活动角较治疗前恢复70%;有效:恢复50%以上;好转:恢复30%以上;无效:恢复在30%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采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51) 例
2.2 2 组治疗前后颈椎ROM 改善数据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颈椎ROM 改善数据比较(,n =51) (°)
表2 2 组治疗前后颈椎ROM 改善数据比较(,n =51)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临床上颈椎活动受限主要见于骨源性(颈椎骨折、颈椎脱位、先天性颈椎椎体融合等)和肌源性(先天性斜颈、落枕、急性颈椎扭挫伤、颈性颈椎病等)2种情况[8]。其中椎体骨折与脱位造成的颈椎活动受限多见于巨大力学传导致颈椎应力性损伤。间接暴力导致的颈椎椎体骨折或脱位,多见于车祸时因急停造成的“挥鞭样损伤”[9]。由于寰枢关节是形成颈椎旋转的主要关节,因此旋转受限主要是因枢椎齿状突骨折与脱位形成的。拍摄张口位X 线片或CT 可予以鉴别。而先天性颈椎椎体融合,是指颈椎发育不良,颈椎椎体间相互融合。临床表现较少影响到颈椎关节整体活动度,对颈神经及脊髓也很少产生压迫。这3 种情况称之为骨源性颈椎活动受限,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剩下的先天性斜颈、落枕、急性颈椎扭挫伤、颈型颈椎病等形成的颈椎活动受限,本研究称之为肌源性颈椎活动受限。
落枕古称“失颈”,又称“失枕”,是因夜间睡眠姿势不当或睡眠时颈部肌肉受凉引起晨起颈椎活动受限[1]。而急性颈椎扭伤是由姿势不当、外伤或运动导致的,排除颈椎骨折、脱位,因扭伤或高张力体位致颈部肌群肌纤维受损,并引起局部水肿、渗出,甚至肌纤维撕裂的颈椎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症候群[10]。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在相关专家共识中有2 种定义。一种关注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临床表现[11]。因此诊断上需借用CT、MRI 的支持,确定颈椎间盘的情况。对于仅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而无椎间盘突出证据的颈型颈椎病,这种定义不予支持。而另一种定义偏重于颈椎退变。将有颈部不适症状,同时具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伴骨赘形成的颈椎退变确立为颈椎病诊断标准[12]。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以Borden 法为代表颈椎曲度测量对于早期颈椎病的诊断和判断颈椎各节段功能及定位诊断有一定实际意义[13]。但颈椎左右旋转的ROM 在正常人颈椎活动度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一般认为正常颈椎单侧旋转范围是左右各60~80°[14]。而每侧颈椎旋转程度又随年龄的不同而又有区别。因此从中找到一个固定数值作为正常颈椎活动度是困难的。目前临床上常用颈椎曲度的测量较多,而对颈椎旋转活动度的应用较少。在本临床观察中,采用尺量颈椎旋转角度的方法优于目测,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
对横突的按摩手法,属于传统按摩手法。蔡葵[15]将其称为“横突点按揉法”,认为颈椎病的重要环节是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的失稳,而颈部肌肉是维持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的关键。而横突占全部颈椎肌肉附着点的75%(颈椎周围附着肌肉40 余条,其中30 余条是以颈椎横突作为起点或止点,而且是数条或近10条肌肉附着在同一横突上)以上。因此,颈椎横突是颈项肌群重要的肌起止点。横突的点按揉,对调节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有重要作用。整个过程中,双手手指应保持水平,切忌不要向缺盆内C7~T1部位触探星状神经节。SG 体积较大,但受刺激后不良反应也大,容易产生霍纳征。若SG 前方有颈动脉、颈动脉窦,在徒手触探过程中极易引起血压波动,形成晕厥。另外,点按颈神经节可通过节间支对相连的SG 产生牵拉刺激,产生额外的镇痛止痉效应,使用时间不宜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