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危重症病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0-11-17张萍
张 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 福州 350025)
我科为老年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都较为危急,并且患者疾病变化速度快,并发症较多。当患者处于机械通气的状态下,机体在承受疾病伤害的基础上还需承担感染。气管插管以及发热等带来的能量消耗,同时加之患者无法正常进食,从而使得患者会呈现出负氮平衡状态以及高分解状态[1]。肠内营养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这一现象,但是需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优质护理。基于此,本文对我院在收治的20例老年危重症病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肠内营养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我院在2017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20例老年危重症病人进行分组分析,每组患者均10例。对比组共有男8例,女2例,年龄74~82岁,平均(80.24±2.37)岁。其中,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4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3例,球麻痹患者1例,肺癌术后呼吸依赖患者2例;研究组共有男9例,女1例,年龄75~83岁,平均(81.44±2.56)岁。其中,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2例,球麻痹患者2例,肺癌术后呼吸依赖患者3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手术前后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综合护理
(1)造瘘管护理:护理人员需保持管道畅通,每次注入完毕药物或营养液之后需使用温开水冲管。药物需溶解,如若持续滴注,需每4 h冲洗一次。冲洗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做到每天更换输液器,如若发现管道出现堵塞现象,护理人员可以轻轻挤压管道,便于再通。按时检查患者标记是否出现移动现象,从而判断造瘘管是否出现移动,做好造瘘管的固定工作,避免造瘘管进入窦道。
(2)伤口周围皮肤护理: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造瘘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和干燥,置管后第一周需每天进行消毒,发现出现渗液现象需要及时更换敷料,同时观察造瘘口是否出现皮肤充血、肿胀等现象,避免皮肤感染。伤口干洁后可改为每3天进行1次消毒。
(3)肠内营养护理:患者术后6~8 h可适当灌注温葡萄糖水,如若患者无其他不良现象24 h后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液滴注,初始阶段保持少量低浓度,随后逐渐增加营养液量和浓度。滴注时需保持患者30°卧位,每瓶营养液滴注时间不高于8 h。
(4)口腔护理:由于患者无法经口进食,且唾液分泌量降低,从而使得患者口腔内黏膜干燥,造成口腔自洁作用下降,同时加之使用抗生素,因此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护理人员需每天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从而保持其口腔清洁。存在真菌感染的患者需要使用3%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包括患者出现腹泻、呕吐和食物反流;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变化;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体质指数变化情况;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占比用百分数[n(%)]表示。研究组与对照组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腹泻发生概率10%(1/10)、无呕吐和食物反流现象,总发生率10%;对比组患者腹泻发生概率20%(2/10)、呕吐发生概率30%(3/10)、食物反流发生概率10%(1/10),总发生率60%。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x2=5.4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干预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
研究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s)
血红蛋白(g/L)血清白蛋白(g/L)转铁蛋白(mg/L)对比组 110.33±12.75 32.86±3.72 189.42±26.82研究组 132.82±14.38 37.53±4.96 219.78±39.38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体质指数比较
两组手术前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明显优于对比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体质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体质指数比较(±s)
手术前体质指数(kg/m2)手术3个月后体质指数(kg/m2)对比组 18.44±4.55 19.22±1.55研究组 18.33±5.33 22.55±3.55
2.4 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有1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10.0%(1/10),对比组5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50.0%(5/10),研究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老年危重症病人由于使用机械通气等原因导致其无法正餐进食,因此大部分老年危重症病人均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肠内营养是当今临床中一种安全、经济和简便的营养支持手段,其对于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以及胃肠道形态有着良好作用。肠内营养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营养供给,从而使患者体质量指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使机体营养状况得到了渐近性改善[2]。
综合护理干预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一种新护理模式,其主旨在于通过利用高质量、全方位、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实现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目的[3]。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电解质发生率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从而说明,护理人员对患者行综合护理,在造瘘管护理、伤口周围皮肤护理、肠内营养护理以及口腔护理着手,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5]。
综上所述,老年危重症病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肠内营养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