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穿刺法在规律血液透析内瘘病人中的实施
2020-11-17徐彩燕
徐彩燕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古里中心卫生院血透中心,江苏 苏州 215500)
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不断增加,一般对于该类患者多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而内瘘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血管通路,能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同时血管通路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使用效果,从而对患者透析质量造成影响,而选择一项合适的穿刺方式,对患者内瘘的维护和使用寿命十分重要[1]。目前血液透析过程中实际常见的穿刺方式具有多种,例如阶梯法、扣眼法、区域法等等,虽然区域法对血管要求低、疼痛程度轻、穿刺成功率高,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区域法容易导致血管狭窄、血管瘤等情况发生[2];扣眼法疼痛程度轻、穿刺成功率高,止血快,却发生感染的几率高,血管狭窄发生率也高。因此,本次研究对照阶梯式穿刺法在规律血液透析内瘘病人中的实施进行分析,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1月~2019年1月的规律血液透析内瘘患者。
纳入标准: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采用中心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血管硬化明显的患者;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
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1~70岁,30例患者平均年龄(45.88±1.27)岁。
对照组1:男20例、女10例;年龄20~70岁,30例患者平均年龄(46.17±1.21)岁。
对照组2:男21例、女9例;年龄21~71岁,30例患者平均年龄(46.52±1.02)岁。
3组各项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阶梯式穿刺法:在实施穿刺前,应对每位患者内瘘进行评估,穿刺长度为10 cm,为每位患者制定穿刺计划标准,对穿刺方向和穿刺顺序进行合理安排,患者动脉穿刺的穿刺点在内瘘处吻合口5 cm以上,静脉穿刺距离患者动脉穿刺点应大于5 cm,对每位患者动静脉血管长度进行评估,根据每月透析次数对患者穿刺距离进行计算,同时保障每位患者穿刺点和上次穿刺点距离大于0.5~1 cm,至少顺序穿刺6~9次再循环使用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确认穿刺方向、穿刺方位、上次穿刺情况,患者参与配合记录穿刺计划,当次穿刺点,起到监督和辅助作用。
对照组1:扣眼穿刺
穿刺前评估同绳梯法,确定动脉穿刺点,并保证操作者在同一穿刺点、同一穿刺角度、同一穿刺深度,使用普通锐型穿刺针建立隧道,进针角度同绳梯,隧道形成后,改用16G尼普洛钝针。穿刺前20分钟,清洗内瘘手臂。用盐水湿棉球湿敷穿刺点血痂,穿刺前采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两遍,无菌洗必泰面片擦除痂皮之后,再次消毒穿刺点两遍,穿刺针顺隧道滑入3/4后固定[3-4]。
对照组2:结合法
动脉选择及穿刺方式同绳梯法,静脉穿刺点首选不做内瘘重建选择外周浅表静脉,血管条件差患者,静脉穿刺点大于动脉穿刺最向心端的穿刺点〉5cm,穿刺方式同扣眼法。
1.3 观察指标
三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包括患者的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对于患者研究中各项指标,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三组各项指标存在差异,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血栓形成率、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组,穿刺失败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生感染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分析各项指标[n(%)]
3 讨 论
扣眼穿刺法与绳梯穿刺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减轻穿刺疼痛感,使穿刺成功率得以提高,降低动脉瘤发生率,但易增加内瘘狭窄和感染的风险。而通过将两种方式结合,能够使动脉穿刺距离得以延长,保证动脉和静脉穿刺点距离,使穿刺循环周期以及穿刺成功率得以提高,能够避免出现再循环情况,使穿刺成功率得以提高,但血管狭窄和通路感染的风险依然较高[5]。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瘘病人实施阶梯式穿刺法,在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各项并发症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