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0-11-17鹿玉莹
鹿玉莹
(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积极心理学及其主要内容
心理学在成立之初就阐明了其三大使命:“治疗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发现和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1]。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之后,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病。“病理性”的消极心理学占据了20 世纪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地位,心理学的两大积极使命似乎被人遗忘。而伴随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心理学的使命应该重视如何使人更加幸福,使生活更加美好。2000 年1 月,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 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过去主要为“修补问题”转为“创造能力”,将关注的焦点从“有问题的人”变为“普通人”,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2]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积极主观体验
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是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他主要研究人们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状态的积极态度。过去,是满意、满足的体验,现在,是幸福、快乐的体验,将来,是乐观与希望。通过对人们生活实践中积极健康的主观体验的研究,使人们拥有积极的情绪和生活态度,这是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们收获积极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
1.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人的现有能力与潜在能力,使其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积极人格特质也因此形成。个体特质的研究,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创造力等24 种具体特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影响着个体积极主观体验,也将为个体创造内在动力,影响个体在自我发展和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做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
1.3 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3]当个体基本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会越来越强烈地寻找精神满足,寻求社会认同。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和相互交互作用,主张个体的积极力量不仅可以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积极主观的体验,对积极人格的培养也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就在于激发和创造,并不像以往的心理学,只倾向于对心理问题的矫正和修补,而是以人固有的、潜在的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和创造他自己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的“看到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将大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潜力,有发展的人,用积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古人曾言,“人之初,性本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在于以一个平等的位置去看待他们,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优秀才能需要正确的挖掘和引导。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的“走进人”
大学生思维跳跃,热衷新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侧重于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真正地走进他们。教育过程中要多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潜移默化地加深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学生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前期主动预防,由此建构的价值观根基才够稳。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的“发展人”
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将学生的教育看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简单地下达文件,组织思政教育理论课,就能达到目标的,那样只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发展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加入主观性体验及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这将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深入与内化。
2.2 创新教育方式
2.2.1 在教育内容层面,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主观体验,从进化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能更大的激发和强化个体的积极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的过程,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人的问题角度出发,过度关注个体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否达标,忽视个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改变传统的说教与灌输方式,将思想理论与个体的体验过程融会贯通,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2.2.2 在教育方法层面,从灌输到启发
积极心理学,善于挖掘个体的潜能,品质,坚信个体拥有巨大的潜藏能量,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将教育者摆在主动地位,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处于被动地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忽略,尤其当前的大学生多为九五后与零零后,他们呈现出与以往学生不同的新特征,“他们不再愿意做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想成为信息源和传播者,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推崇对话、阐释、解构,更有主观和更乐于表达”[4]。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渴望情感共鸣,而过多的理论灌输会导致他们自身情绪的隐藏和自身能力的压抑,甚至会出现完全适得其反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重视启发式引导,积极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参与教育过程。
2.2.3 在教育途径层面,从传统到新兴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的一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善用网络新兴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融入实际、融入学生、融入生活。积极心理学推崇在过程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可以在网络中强化主流舆论的宣传,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接受洗礼,并能使他们大范围地在朋辈之间深入交流,加深其价值认同。比如一部热议的电影《战狼Ⅱ》,无形中引起大学生包括全国人民的情感共鸣,鼓舞和教育了无数仁人志士,其教育价值远比一堂理论课要来得深刻得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善用新兴技术。
2.3 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
2.3.1 重视家庭环境的原生作用
原生家庭对人们的重大影响,近年来也越来越被人提起和评论。其中就归因于越来越多的在行为和心理上有偏差的大学生,追根溯源,大都因为原生家庭的畸形教育和熏陶,而那些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大方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大多相似,宽容、民主、善良等。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生作用,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似乎有了“与生俱来”的意味。
2.3.2 发挥学校环境的基础作用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既要将理论实践课深入贯彻,还要加强学校环境的熏陶感化,优良的校风,积极的校园氛围,创新的教育管理方式,都会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学校应发挥自身的重大职责,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新教育手段,组织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知识与能力并进,适时实用的人才。还要积极建立与家庭、社会的互动机制,打好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3 加深社会环境的支持作用
积极心理学家将将个体幸福感分为三个阶段,主观幸福,心理幸福和社会幸福,社会幸福是其最终旨归,其实际上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赞美。积极的社会环境,会在无形中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影响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塑造,社会环境的支持会成为巨大的动力使大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认同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尤其是当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与三观的塑造期,确实在相互肯定中,能缓解一些现代焦虑,使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认同和鼓励,在价值塑造过程中更好的走入正轨,激发自我调节的内化过程。和谐社会氛围的建设可以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将收获更多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