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三十而立
2020-11-17史珮瑾
20 20年1月1日之后,最先出生的90后开始“三十而立”。尽管人们不再热衷于贴代际标签,90后似乎也不屑于被纳入“一代人”的议题,但社会还是屡屡向他们抛出宏大的命题:这一代人会对国家、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少90后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时代的转折中,他们的喜怒哀乐被模糊化。叛逆、乖张,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社会总在不知不觉地给90后贴上标签。
不少人印象中,90后对于传统似乎有种天生的疏离,恰逢互联网金融大跃进,他们消费、玩乐,似乎不关心家国。另一方面,古琴、汉服……那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却屡次被90后推到时尚的前沿。
也许社会需要重新定义90后;也许我们是时候让他们重新定义自己了。接下来的十年,会有成千上万的90后,成群结队地进入“三十而立”的行列。三十而立,如何“立”,王阳明、曾国藩等圣贤早就树立起了一整套标准和方法论。而“30”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在于,90后们即将接受一次新的测验。测验的内容就是,他们将在全民的注目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他们深谙中国人两千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学来并传承的传统,即他们足够成熟,足以立世。
对于这场人生大考,90后会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争议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说90后会像同样饱受争议的80后那样用实力一雪前耻,也有人说他们只是注定会成为牺牲品的“前浪”。
其实怀疑的声音,从90后出生的那一刻就从没停止。在一段时间里,90后可以说是“妖魔化”的代名词。相信很多人对诸如“90后工作不满3个月就裸辞”“90后打赏主播,花光父母所有积蓄”的标题并不陌生。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每当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一加上当事人90后的身份背景,所有的90后都会被公众鞭笞一遍。和事件本身一起被悉数数落的,还有公众加在他们身上如同“原罪”的“标签”:贪图安逸、自私自利、好高骛远、不求上进、铺张浪费、玩物丧志。
可面对全新的世界,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开疆扩土。互联网、人工智能,那些过去让90后看起来“玩物丧志”的东西,被他们带入各行各业,去面对这个时代带来的困难,去解决过去从未能解决的难题。
除了创造力,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同样没让众人失望,一显担当。面对新冠肺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中,90后超过1.2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信中写道:“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再回头看,每一个新生代的群体都曾被误解。因为社会总担心他们“标新立异”,难以成为支撑住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当年鲁迅先生寄语青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越来越多的90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答生存、温饱、发展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