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2020-11-17刘可亮

对联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先贤气势

□刘可亮

近年来,联界对于『老干体』『征文体』对联进行反思后,基于复兴传统文化,接踵前贤的目的,掀起了一股复古之风,『文学类』对联开始大行其道。然而,矫枉须防过正,一群被推崇的高手的作品及相关评判者的价值观,又出现了新的偏失,需引起重视。

试归纳基于『文学类』对联的『联八股』。

一、偏于铺陈,疏其凝炼

眼下,比较流行赋予对联以『绝句、律诗』相当的篇幅,讲究起承转合。似乎不写三至五分句,就不会写联了。须知,作品铺陈成主流,表意腾挪余地大,也就少了惊人之句的出产几率。同时,也少了张贴、悬挂等实用方面的便利。

应该是在高度凝炼的前提下,能短则短,该长则长。参照先贤,一二分句的文学类对联,仍应当是主流。

二、囿于文字,浅其境界

很多作品,是典型的文人小圈子的文字。很多作者,怡然自得于『人与文字』的境界,其思想往往被词藻所绑架。『人玩文字』实则成了『文字玩人』。

『玩文字』不是文学的本来面目,它尚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等境界。

何妨一下楼?真正切入社会人生和人类的命运,方具文字应有的分量。

三、迷于典故,秀其腹笥

似乎无典不足以显示高深,砌典融典成为风尚,啃典谈典成为话题。在价值判断上,不当地拔高了用典化典的评价和赋值,成为较普遍现象。不惜拉远与读者的距离,亦已渐成『现象』。

其实,作品的评价还是要扣住其思想内涵方面的基本指标来进行。何况,用典并不是最高明的手段!比之更高明的,是用『堪为他日之典』的文字来写作。

四、炫于虚傲,缺其底气

书生辈之豪气,初始动机大多是为了扯着嗓门炫出气势来。动辄『千年万里』,借以吓人,其实胆小得很。

真正有气势的文字,往往不著一字豪言,而气概自生。所以,还是应从深入把握理解题材,深有感悟,得体而发,使之有丹田之气。

当然,作品最好是有实功支撑。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觅题材、写作品,不但更切实,还更容易生发真正的气势。曾左彭胡之辈,作品自成气象,人家有实功支撑呀。

应酬之作,若确无实功支撑,不如平实。

五、长于蚕食,惨其吐属

囫囵吞下『桑叶』,而吐出『碎桑叶』,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写人写事写史写景,人们似乎有了创作流水线。其作品无非是对基本资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用文雅的词藻写一个漂亮『导游词』而已。

应当充分『消化吸收』后,再吐出丝,用『自己的话』来写东西。

六、醉于诗意,舍其根本

评价任何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应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好词好意境终究不是核心。近年很多作者和评委在评价时,往往大大拔高文学性所占比重,从而引导了实践的偏执。文学性突出的作品很吃香,已成为常态。这当中的高低得失,又有几人客观辨识。

文以载道。风花雪月终究难达『合为时而作』之境。

七、偏于漂浮,失其跳脱

很多高手的作品,特别重视追求风格上的飘逸,却因失之瓷实,而成了漂浮。他们写出来的作品,粗一看也是『诗家语』特征浓郁,氤氲着一团紫气,隐隐然有老庄逍遥之态,实则失却了『地心引力』,根基不固。

真正的高明的跳脱,及由此带来的飘逸,须在『背负苍天』和『脚踏实地』上能找准平衡点。

八、求于产量,忘其杰出

从很多获奖作品和获高评价的作品集来看,人们普遍少了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精神。批产成为常态,打磨已少耐心。很多名家作手,成了『但手熟尔』的高端流水线操作工。其产品文采典故运用自如,整体光鲜,甚至小有特色,却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树起足以与先贤比肩的『特色之旗』。

愿『没有﹁堪为名句的句子﹂不出手』的习惯,回归于联界精英圈。

猜你喜欢

文学类先贤气势
王记寨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西江月·端午咏怀
咏鸡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散谈山水画之“势”
让句子有气势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