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阳家风长传

2020-11-17邓苗苗

廉政瞭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德阳安安范仲淹

辑 本刊全媒体记者 邓苗苗

“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春秋祭祀秾双模,父子忠魂归一抔”“一门三孝动古今”……在德阳这片土地上,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诗句。

当你走上德阳的石桥,也许会在桥面两侧的浮雕上发现“安安送米”的故事;当你前去醒园访古,也许会偶遇一位老人为你讲述“李调元一时无对”的轶事;当你路过名人园,也许会找到张浚的雕像,进而探寻他与儿子张栻的传奇。

姜家:“一门三孝”

“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的故事影响深远,对于德阳人来说,安安可能不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而是像邻家小孩一样亲切。

安安的父亲姜诗、母亲庞三春事亲至孝,对安安来说是无言而深刻的教育。姜诗原本在外为官,因母亲思饮家乡水,便辞官背母千里回乡。面对百般挑剔的婆婆,庞三春每日辛苦为其挑水。庞三春的孝行感动了太白金星,他将一马鞭赠予庞三春,鞭至缸中,水用之不竭。谁知婆婆却以为庞三春不轨,把庞三春赶出家门。后来被损坏的神鞭变成了泉水,并不断跃出鲤鱼。

庞三春被赶出家门后,还昼夜纺纱织布为婆婆补贴家用。7岁的安安怕寄居在尼姑庵的母亲挨饿,每日将自己私塾里的米粮分出部分存起来给母亲送去。

好在后来庞三春的婆婆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儿媳,亲自接她回家,故事迎来了一家团聚的圆满结局。

张家:“诗礼一门中”

隆兴二年(1164年),南宋将领张浚气郁成病,病逝在前线军中。在此之前,他多次与金军展开大规模决战,大胜金军,“御敌于蜀门之外”,保住了四川地区的安全。

张浚以抗金著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才兼文武。他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儿子张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乾道三年(1167年),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被后世尊为朱子的朱熹专程从福建武夷山前来造访,与张栻讨论学术,举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张栻从祀孔庙。

张栻的成就离不开家风的浸润,在父亲“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四益的训诫下,张栻不仅砥砺学问,也要求兄弟子侄修身进学,做到“诗礼一门中”。

李家:“三日不读书便成俗物”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自幼便在父亲李化楠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

李化楠历任秀水知县、涿州知州、顺天府北路同知等职,任上颇有政声,还曾被誉为浙江第一循良。他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据说,李化楠曾出一道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让年幼的李调元对,李调元被难住了,苦着脸说:“李调元一时无对。”不料,李化楠大喜,认为这正是一句对得不错的下联。

李化楠为官正直清廉,李调元继承父志。李调元不畏权势,多次因不肯徇情得罪人而被外放、罢官,最终对仕途心灰意冷,回乡潜心学问。

李氏家风悠长,李调元堂弟李鼎元、李骥元亦在文学、仕途上有一定成就,造就了“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谈。

范家:“先忧后乐”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为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作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仰慕,也为其后人立志、立业树立了人生信条。

清朝雍正年间,范仲淹长子范纯祐在福建的后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群来到了四川,其中一部分辗转来到罗江,修房造屋,繁衍子孙。

范仲淹治家甚严,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相扶相助。

百年来,罗江范氏族人谨遵祖训,世代传承祖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谦恭自律”的节操融入族人日常规范。

猜你喜欢

德阳安安范仲淹
新兴词汇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安安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范仲淹苦读轶事
车祸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德阳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