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邈远的共在
——读许非《望向时间的眼睛》

2020-11-17郝琛宠

延河(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哭声孩童成人

郝琛宠

人们常用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自然过程类比人类社会的演进,好像这样就可以对时代的状况感到些许宽慰。然而,作为卢梭和席勒的精神后裔,现代人接受这一成长寓言的同时,也意识到可怖的一面:这样以来,我们所处的不就是彻底成人化的世界吗?于是,对童年的敏感催促人们共同去猜一个不解之谜。许非《望向时间的眼睛》中的李显达就是敏感而又异常矛盾的成年人,他因孩子的啼哭陷入沉思,却又清楚孩子的视角不是“意识的构造”,这让他感受到一种被声音支配的焦虑。在这个意义上,李显达寻找声源、陷入迷惑和被“欺骗”的过程,不妨说是“孩子视角”本身在成人世界中毫无征兆的闯入和隐匿。

“成人的世界还有没有孩子的雏形?”这是李显达发出的追问,也是所有成人的心结——在记忆深处,不再是孩子的事实曾引起他们的错愕,相伴而生的还有对现实秩序的疑惑:复杂的现实能否还原为一些原初的观念?整个世界是不是围绕一种简单真理而形成的?简言之,孩子的视角在成人世界是否行得通?李显达尽管犹豫不决,但愿意相信自己没有丧失孩子的视角,因为最初的东西似乎也最本真。在小说中,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类似孩童啼哭的声音,他们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一点“孩子的视角”,但大都不够纯粹,是需要想象力填补的“碎片”。恰恰在李显达害怕的老人身上,哭声最为明显。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的视角不会因时间而被剥夺和敉平?李显达追寻声音的源头,却因哭声伴随老人而没有开口,他的成见让他没法换一种角度思考,也就无法拥有真正的孩子视角。

每个成人都经历过童年的丧失,也都明白童年心态的美好,但不断累积的时间只会层层包裹、模糊童年的样貌,使对本真的寻求变得愈加困难。随着李显达被哭声困扰而牵引出越来越多的头绪,事情不可预料的因素陡然增加,时间的绵延消解了“某处”存在孩子视角的想法。李显达开始思考科塔萨尔的策略:像孩子那样把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糅杂在一起,然后毫无逻辑地编成故事。实际上,哭声只是一种提示,容易把孩子和成人的立场、无意识和意识对立起来,从而盲目寻找纯粹无意识、不可知的孩子视角。只有真正向往童真的人才明白,对童真的追求并不要求明证或占有,而首先在于自己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在小说中,这种看法也成为对作家或叙述者的隐喻。

成人与孩童在自我层面的对立,表现为李显达自己和镜中影像的错位。李显达前后两次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第一次是消瘦矮小的男孩形象,使他一度怀疑镜中人的身份;第二次则目睹镜中人逐渐远离、缩小以及模糊不清的过程。这两处细节的重复似乎提醒读者:或许并不存在成人与孩子的严格分际,换言之,孩子就是缩小的成人。在人类文化史上,认为孩子只是走向成人的一种“不成熟状态”,曾长期主导人们的意见。欧洲中世纪将小孩与成人等而视之的思想,在启蒙哲人发展为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规定人的本质,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此作了完美的总结:要摆脱自己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即使在现代,从孩子(“未成年人”)到成人的过程也被视作一种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进步,且得到生物学的支持。在昆德拉那里,孩子是大人的异类,是醉心于自己世界和规则的人,但他们单调而可怖。而在科塔萨尔看来,孩子能够超逾时间的束缚,看到没有被规则的发展序列所包含的可能性,即时间缝隙中的差异。李显达与孩子的互动表明,他们看到的东西包含且超出成人的范围。

因此,李显达从哭声中不只感受到紧张,“凄厉的啼哭使他更加清醒,比任何时候都要轻松。”此刻,他感到自我与追求的本源比邻而居,从邈远之处传来共在的呼唤。无意识并非一无所有,只有闯入意识世界,成为一种他异性的标志时,才被同质化为惹人烦乱的虚无。童年之谜的实质是成人与孩童两套世界观、两种真理的共存,凸显人们如何把本源当成“他者”来对待的问题。

1935年,列维•斯特劳斯踏上从巴黎前往南美的旅途,开始走出“本邦”的人类学田野之行。他后来开创结构人类学理论,便得益于对原始部落的考察。他发现,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意识同样包含“结构”,现代文明对原始思维的误解与其对原始部落的排斥态度如出一辙。列维•斯特劳斯对意识与“无意识”之共享结构的发现,实则传达了一种承认“共在”而不侵越彼此界限的态度。

反讽的是,李显达并没有把科塔萨尔的策略贯彻到底。在小说的最后,他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自欺和幻想。通过以行动来否定整件事情(“将手头一块坚硬的物品,向窗外扔出”),确证自我的实在性,从而抹去听到孩童啼哭的事实。其实,矮草垛背后并不能抹杀“幻想”的价值,恰恰掩盖异质视角的闯入,追求一种完满、均匀的现实,正是成人世界的特质,也是孩童的隐秘世界坍缩为虚无的开端。人们总希望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孩子视角的合法性,却难以忍受两种视角与双重真理的共存。当原初之物向人们发出真实的呼唤却无法被占有时,人们就干脆取消它存在的可能,这一现象令人深思。总之,许非在这篇小说中以深刻的隐喻传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到观察,笔者以赞佳作。

猜你喜欢

哭声孩童成人
Do Softly Pray
养大成人
哭声
爱吃哭声的妖怪
成人不自在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今生今世
童年之歌
神奇的太阳
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