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民歌“雷州歌”的辞格研究
2020-11-17张伟
张 伟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学院,广东 湛江 324088)
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是闽方言的一个分支。因历史大迁徙,闽南的部分居民迁至广东潮汕和雷州地区,大约到了宋代后期迁至雷州的闽南居民又与当地土著居民语言再次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雷州话。雷州民歌是雷州半岛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用雷州话来演唱的方言民歌,是我国131 个歌种之一。雷州民歌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雷州民歌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口头歌”,系人们自我歌唱、自娱自乐的形式。第二种是“对唱”,即互相酬和、对答的形式。雷州民歌是雷州人们的口头即兴作品,在雷州半岛流传甚广,被雷州人民唱到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雷州民歌虽然是雷州人民口头创作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它在结构形式、声律韵律、写作手法、意境内涵等方面都深受格律诗尤其是七绝的影响。多数雷州民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讲究平仄和押韵,一律用平声韵,这些都同七绝相似,只是雷州民歌的韵脚字和平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体而言,两者的格式基本相同。雷州民歌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古诗词的特点,讲究赋比兴,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兼具浓厚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清末民初海康(今雷州)人黄景星的著作《雷州歌谣话初集》[1]是解放前国内外集中论说雷歌的仅有文献。该著作从民歌的内容、词韵入手,界定了雷州民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各个时期的民歌做出注释、评论,并对歌曲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段、歌曲类别进行了划分。何希春主编的《雷州歌大典》和林涛主编的《雷歌大全》,皆于2006 年出版,它们都将由古至今关于雷州民歌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张竹西编写的《雷歌三百首》、陈光保编写的《雷歌千首》、邓纪海编写的《雷歌杂谈》、何安成所著的《雷州歌精品鉴赏》等也都根据编写者的个人喜好对雷州民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搜集和整理,对雷州民歌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歌词记录及相关内容的解析。本文通过对雷州民歌的分类和整理,发现其大量运用了复叠、夸张、反语、反讽、双关、比喻等辞格。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复 叠
复叠指的是把同一的字或词语连续地用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复叠列为积极修辞中“词语上的辞格”,给出的定义是“复叠是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2]“同一的字或词”指的是形式相同的字或词语,也就是字形、字音相同的字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指的是多次重复使用。复叠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复辞,二是叠字。
(一)复辞
复辞指的是间隔或连续重复使用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也就是接连使用多义字、多义词或者同音字,又叫复字、叠现。复辞重在使用读音、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词。复辞能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雷州民歌中常使用复辞来使语言表达丰富多样,避免单调。例如:
(1)人种番薯种闹闹,亻赤也担犁犁几沟;三八四月米谷贵,也得几个塞肠头。(《种番薯》)
(2)日间偷偷刷入内,夜等睡熟偷谁知。都是偷偷去偷回,偷偷弄入偷出来。(《做贼》)
例(1)是农民扛着犁去地里种番薯,面对旷野,高歌一首时所唱。第一句“人种番薯种闹闹”,两个种,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第二句“亻赤也担犁犁几沟”中两个犁,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例(2)写的是小偷偷东西,“偷偷”是副词,表示行动不让人觉察;“偷”作动词,表示私下拿走别人的东西。这首雷歌短短的28 个字,三个“偷偷”是副词,三个“偷”是动词。上述两个例句中“种”“犁”“偷”多次使用,两个词词形和读音都相同,但是词性不同,意义不同,构成了修辞学上的复辞辞格。复辞能够增强语音的往复之美,使语言更加朗朗上口,更适合口头传唱。这类例子在雷州民歌中比比皆是,说明雷州人民在创作民歌时倾向于用尽量简短的字眼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满足了雷州民歌演唱过程中易于上口的要求。
(二)叠字
叠字指的是连续重复使用形式、意义相同(或者都没有意义)的字或词,又称叠词、叠音、重言、双字。[3]叠字辞格中可以重叠的有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雷州民歌擅长运用叠字来描画人物形象、表达强烈而朴实的感情、增强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提高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叠字能在民歌中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在形式上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例如:
(1)行行企企又听听,企企行行听无声。听听无声又企企,企听声无又行行。(《期盼》)
(2)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同吃人命。吃吃吃吃吃才算,吃吃事情吃才成。(《吃》)
(3)家婆可畏过虎母,下巷妃爬到上巷;手指拗拗脚顿顿,口斗骂人髻跳跳。(《恶家婆》)
例(1)这首歌里三个动词“行、企、听”反复使用,表示三个动作的反复出现。“行行企企”这类AABB 式的动词重叠形式,多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单音动词重叠而成。[4]例子中“行行企企”和“听听”说的是:走走停停听听,停停走走仔细听,听不到声音便又走走。到底是在焦急又心虚地躲避世人,还是在偷偷摸摸地跟踪别人?是好人想做好事不留名,还是坏人想避人耳目地做坏事?是白天,还是晚上?全首诗歌意境朦胧,让人捉摸不透。从语音角度看,“行、企、听”三个音节都属于庆升平韵[5],造成了音节上的循环往复之美。叠字民歌“使用成双成对的叠字,一敲一击的,搞得顿顿逗逗,回环婉转,像小桥流水,像曲径回廊”。[6]例(2)二十八个字,“吃”占了十九个,实际上只剩下九个字,作者利用这九个字无情地鞭挞了当时的腐败“吃风”,吃等同于吃人命,只有吃了才算数,只有请吃了事情才能办成。一连串的“吃”字,如疾风骤雨,倾泻而下,气势强劲。例(3)中使用了三个重叠式的动词,分别是“拗拗、顿顿和跳跳”,“拗”动词,指的是“弯曲使断”的意思,“手指拗拗”指家婆骂人时用手去指或戳的样子,“脚顿顿”指家婆顿脚、跳脚时的样子,“髻跳跳”指家婆跳脚骂人时,头上的发髻也跟着一跳一跳地动。例句中如此生动形象的话语,让大家仿佛看见了一个一手叉腰一手指指点点、一边用最恶毒的话语咒骂人、一边还时不时跳起脚来的恶婆婆形象。这首雷州民歌虽然只有短短28 个字,但是将一个凶恶似虎的妇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尤其是三个叠音动词的使用,更是增强了话语的表现力和形象性。
雷州民歌从内容上看,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实际,从语言上看,语言形式简短精炼,每首雷歌只有28 个字,言简意赅,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使用复辞和叠字能够减少用字、美化音律,让民歌更加通俗易懂。
二、夸 张
雷州民歌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影响,其思想内容虽多为反映田间生活、渔民生活的,但是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其中夸张辞格的运用,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大胆想象和奇特构思。夸张带有强烈的想象性和夸大性,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并不是胡编乱造的。夸张的目的是将事物的特征凸显出来,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我母生我叫妃方,脚板顿土土就崩,手指指天天就窿,搧风驶船无讨帆。(《自夸》)
(2)东海是嫜漱口水,月是我娘灯火光,日是我嫜照面镜,中国是娘锦花园。(《东海是嫜漱口水》)
例(1)堪称集雷州民歌创作之大成,深受雷州人民喜爱,多为老祖母哄孩子时所唱,滋润了无数雷州儿女童年。这是一首以儿童的口吻来演唱的民歌,以第一人称之口唱出了幼小的心灵中装着的梦想。我娘生我叫阿方,阿方的本领非常大,“脚板顿土土就崩”,稍一跺脚,脚下的土地就崩塌了;“手指指天天就窿”,手指把天一指,天就破了个窟窿;“搧风驶船无讨帆”,扇扇风就能把船开动,连帆都省下了。一个小女孩跺跺脚、指指天、扇扇风,原本是一些极为平常的事情,但民歌中通过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夸张,便将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拥有神力的英雄。例句中通过夸张,将小女孩的日常技能夸大为英雄行为,凸显了小女孩天真烂漫的特征,又勾起了无数雷州孩童对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的憧憬与倾慕,激励着雷州一代代儿童努力向上,成为国家栋梁。
例(2)中的民歌同样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有意夸小对象的特征,东海很大却被我当作漱口水,月光皎洁也只是我的一盏灯而已,太阳普照大地只是我的一面镜子,中国疆土辽阔也只是我的后花园,那么“我”该是一个具有什么超能量的人呢?这首民歌写的事物“东海、月亮、太阳、中国”都具有雄伟壮阔之美,但于“我”而言不过是寻常事物,给人一种豪放舒展之美。该首民歌中采用了夸张辞格,有意把东海、月亮、太阳、中国等大的事物写小,从而凸显“我”的豪迈壮阔,让读者随之摒弃眼前的琐碎与平庸,进而上升到乐观、自信、豁达的境地,激发人的雄心壮志,不再患得患失,也不拘泥于眼前的困境,在精神上得到放松,获得畅快之感。
雷州民歌中夸张辞格的运用,能将寻常可见的事物故意夸大或者有意缩小,从而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不论是例句中具有神力的小女孩,还是胸怀广阔的“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适当地运用夸张辞格,能够丰富民歌的内涵,提升其意境,有利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体现了雷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反 语
反语指的是字面意义和说话人本意正好相反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语在文本中表现为故意“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能起到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等作用。雷州民歌中运用反语辞格来鞭挞假丑恶、赞扬真善美。例如:
(1)我村来龙风水好,出几十人扛黑轿,出几十个单身汉,出几十个守寡婆。(《我村来龙风水好》)
(2)不怕谁人提意见,我是唯贤不唯亲,任用贤妻和贤弟,怎讲用人不唯贤。(《用人唯贤》)
例(1)为典型的反语民歌,“风水好”意思是“风水不好”。如果风水好应该是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但是这里的村民是几十人抬黑轿,说明有人死亡,又有几十个娶不到妻子的单身汉,还有几十个寡妇。如此情形,只能说风水坏到极点,坏到村民生活不安稳。全诗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用反语的方式,故意反话正说,对眼下的境况进行了无尽地嘲讽,话语中满是无奈与心酸。反语将正话反说,更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2)是一首针砭时弊的民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明自己人事任用方面是唯贤不唯亲的,后面两句说任用的是贤妻和贤弟,都是“贤者”,怎么能说用人不唯贤呢?还担心谁会有意见吗?但是贤妻和贤弟都是亲戚,任用亲戚那就是唯亲不唯贤了。这首民歌表面上说的是用人唯贤,实际上讽刺的是用人唯亲的现象,反话正说,带有强烈的针砭时弊的效果。运用反语辞格来揭露社会现象,比直截了当地批评用人唯亲的社会现象更委婉,也更具有说服力。
四、反 讽
反讽是利用想象的违反常情常理的情况,达到讽刺或批评的目的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讽中的反常情况虽然是想象的,但它在事理性质上又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所以能切中时弊,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达到诙谐幽默或讽刺批评的目的。雷州民歌有些是文人创作的,辞藻文雅含蓄;有些是村夫野老创作出来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运用了通俗的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反讽辞格的运用能大大增强雷州民歌的思想性。例如:
(1)担把锄头奄刂鸡母,煮碗甜甜苦瓜汤;跤上桃树摘橄榄,荔枝树头落杨桃。(《担把锄头奄刂鸡母》)
(2)雨子落落落泱泱,老鼠衔猫掷过窗;牜少牛捉虎叫哞哞,鸡抓鹰婆半天翔。(《雨子落落落泱泱》)
例(1)是一首充满谐趣意味的雷州民歌。歌中描写了四件颠三倒四的事情,即用锄头来杀母鸡、煮了一碗很甜的苦瓜汤、爬上桃树去摘橄榄、荔枝树上居然掉下了杨桃,这些事情非常荒诞滑稽。创作者用肯定的口气陈述这些看上去无比荒唐的事情,进一步强化了话语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错位,加强了语言的讽刺性,表达了世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及对当权者的深刻嘲弄,以此讥讽那时社会上的荒诞行为和荒唐的逻辑。例(2)是一首叹世歌,是失志士人对社会不满又无可奈何而发出的牢骚歌。雨子即细雨,落雨即下雨,连用两个动词“落”,写出了细雨不停地下、连绵不绝的样子。“落泱泱”指细雨下得能够笼罩天地,化成雾,化成烟,飞扬飘洒。该句写景,为后面三句作铺垫。老鼠衔着一只猫跳窗而去,黄牛捉住了老虎,小鸡抓住了雄鹰。这三句描写的事情都与现实相反,充满荒谬感。雷州民歌的作者对社会现实有诸多不满,又不敢直接批判,只能在歌中有意铺陈多件荒诞之事,故意颠三倒四,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世道的讽刺和牢骚。
两首雷州民歌都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有意铺陈多项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情况,在荒诞不羁的事情中蕴含深刻的讽刺意义,借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世道的批判以及对自身的无奈。反讽的目的正是通过描述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来进行讽刺或批判。雷州人民对官员、对世道、对社会有苦难言时,只能通过雷州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来婉转地表达心声。
五、双 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语义等手段,使同一个语言形式同时具备表面和内里两重含义。表层意义是外显的,能通过字面直接把握;深层意义是潜隐的,需要通过语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来深入挖掘。双关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
(1)无钱着牵狗去当,那巷妃行到这巷。老爷钱多无当狗,奶你有钱当狗无?(《当狗》)
(2)偌青衫仔不缝里,无缝里个人叫缝,有缝里个加年寿,无缝里个短寿年。(《讽衙差》)
例(1)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是,乞丐因为身无分文而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这位以歌行乞的乞丐到一户富人家乞讨,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施舍,反而遭到了富贵财主及财主婆的白眼与辱骂。这位乞丐非常有骨气,唱歌一首狠狠地回击了财主们的冷血无情。乞丐除了一身破烂衣裳实在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只能把陪伴自己行乞的狗牵去当了。乞丐带着满腔的愤恨,牵着狗,从这条街走到那条巷,口中唱着“老爷有钱不需要当狗”“奶奶们你们有钱要当狗吗”。后两句中“无当狗”和“当狗无”,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既是写实的“去典当行当狗”,又暗含了“当作狗”的意思,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些冷血的财主、财主奶奶们不如狗、比得上狗吗?”(即狗尚且有仁慈之心,你们这些人连狗都不如。)全首民歌没有一句在痛骂为富不仁的富贵之人,深层的含义却对他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与批判。
例(2)是雷州著名的民歌演唱者黄清雅的作品。黄清雅在雷州被封为“歌解元”,对雷州民歌的创作及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几百年后的今天,凡雷州人及海外雷裔人士,都知晓其大名,也能唱上几首他的雷州民歌。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名字叫作三仔的衙差,穿着青色的单层衣服,正在一户穷人家里进行无耻地敲诈勒索。黄清雅见状,当即高唱了该首民歌。在雷州话里,“青”与“差”,“三仔”与“衫仔”,“缝里”与“天理”,“叫缝”与“叫天”读音都相同或者相近。整首民歌的字面意思是:你这么一件漂亮的青色衣服怎么不缝个里子呢?没有缝里子,别人就会叫你缝,如果缝了里子就能够多穿些时日,如果不缝里子就会很快烂掉。内里表达的意思是:你个衙差三仔没有天理,没有天理人们就会叫天。若是有天理,老天爷会增加他的年寿;若是无天理,老天爷会让他短寿。表面上句句都是关心衙差衣服之语,关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实际上,句句都在诅咒不讲天理的衙差短命早死。衙差听懂了这首民歌的内在含义,又不好发作,只能气得跳脚。这首民歌运用了双关辞格,利用了汉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兼顾表面和内里两层意义,既表达了字面意义,又蕴含了深层含义。
六、比 喻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通常借助于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形成。比喻可分为本体和喻体,喻体是用来说明本体的特征的。雷州民歌中比喻的选用重在通俗易懂,使话语表达形象生动,因而选用的喻体多为浅显常见之物,比如把雨点比喻成珍珠、月亮比喻成金银、太阳比喻成福星、风比喻成贵人、尖尖的脑袋比喻成鼬鼠等等。雷州民歌中运用比喻的目的可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喻物(包括喻人),一类是喻世。前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或物的特点,后者的目的是为了阐释道理、警醒世人。例如:
(1)侬子细细侬子坚,你大松蓬是草挨。龙眼树大生细籽,冬瓜细藤籽大个。(《冬瓜细藤籽大个》)
(2)日头上起落下西,谁富谁穷未得知。龙眼树大生细籽,冬瓜细藤籽大个。(《冬瓜细藤籽大个》)
例(1)是一首儿歌,老奶奶在哄小宝宝睡觉时所唱,意思是:我们的小宝宝呀,虽然个头还是小小的,但是身体很结实,你们虽然看上去个头大,但是不结实,像体积大而蓬松的坐垫子,没有多大用处。龙眼树那么大,但是结的果实那么小;冬瓜的藤虽然很细,结的冬瓜却那么大个。例(2)的意思是:太阳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谁家富裕谁家穷困还未得知呢。龙眼树那么大,但是结的果实那么小;冬瓜的藤虽然很细,结的冬瓜却那么大个。前一首用龙眼树大结小果、冬瓜藤细结大果来比喻小宝宝虽然个头小但将来能长成结实的大个子,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这首民歌是用浅显的事例来比喻“孩子的成长充满未知数”这个道理,以事喻人。后一首用相同的事例来比喻人的富裕和贫穷都是未知数,大有提倡人们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人生起起落落之意,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具有广泛喻世意义的民歌。太阳有升就会有落,人也会有富亦有穷。雷州谚语“状元都有三年难,乞丐也有三年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两首民歌用相同的喻体说明了两个相似的道理,前者比喻孩子的成长,属于喻物类;后者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个人生道理,属于喻世类。
雷州民歌用通俗的语言唱出了一代代雷州人民的心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雷州人民生活的苦与乐。雷州民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本文只选取了其中最为常见的六种辞格进行了分析,由此可窥知雷州民歌中蕴藏着丰富的修辞性话语,是人们研究方言修辞的宝库。
注释:
[1]该著作1925 年由赤坎华文印务局刊行,在林涛主编的《雷歌大全》和何希春主编的《雷州歌大典》中均有收录。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164 页。
[3]谭学纯等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第92 页。
[4]吴妹:《湛江闽语动词形容词重叠的研究》,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第11 页。
[5]林涛主编:《雷歌大全》(上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年第236 页。
[6]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 年第20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