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集校笺》释氏类笺注商订
2020-11-17黄文翰
黄文翰
内容提要:《无为集》是北宋大居士杨杰的别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涉及释氏的文字。曹小云教授《无为集校笺》是今人所作的第一部《无为集》笺注整理本。今就《无为集校笺》相关释氏类笺注30 处与曹先生商订。
《无为集》是北宋大居士杨杰的别集。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居士,安徽无为人。2014 年12 月,黄山书社出版了曹小云教授的《无为集校笺》(以下简称《校笺》)。《校笺》以绍兴十三年赵士 编刻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本、民国李之鼎宜秋馆汇刻宋人集本,是今人所作的第一部《无为集》笺注整理本。该书对学人更好地了解、研究杨杰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宗教信仰等,皆有很大帮助。《校笺》还对杨杰散见于他书的诗文颂赞多有辑补。其中以涉及释氏的文字居多(杨杰对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以及净土法门均有深入研究,是宋代佛学修为精深的士大夫之一)。笔者不揣孤陋,就《无为集校笺》相关释氏类笺注30 处,与曹先生商榷。
一 人 物
1.《无为集》(以下简称《集》)卷十《圆同庵铭》:“元丰八年冬钱塘净慈本禅师为题其名,又请余铭。”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黄山书社,2014 年,第351 页。
本禅师,曹笺:“谓宗本。”②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352 页。恐误,当为宗本弟子善本。《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圆照禅师,讳宗本……武林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留之益甚。又以净慈坚请。移文喻道俗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众识其意,听赴之。”③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 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第677 页乙。陈襄守武林(即杭州)在熙宁五年至七年间(1072—1074)。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熙宁五年五月乙未,以知陈州尚书刑部郎中知制诰陈襄知杭州。熙宁七年六月己巳,徙知应天府。”④周淙:《南宋临安两志·乾道临安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61 页。陈襄迎请宗本住持钱塘净慈寺,亦当在熙宁五年至七年间。根据陈襄与“苏人”“借师三年”的约定,宗本罢净慈寺住持,至迟在熙宁十年。《释氏稽古略》卷四:“(元丰四年)苏州瑞光寺禅师宗本,移住杭州净慈。”⑤觉岸:《释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 册,第874 页乙。元丰四年,宗本再度住持净慈寺。《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元丰五年,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六。中贵梁从政董其事。驿召师(按,即宗本)主惠林。既至,上遣使问劳……后帝登遐,召入福宁殿说法……以老乞归林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①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 册,第677 页乙。元丰五年,宗本自净慈寺移住汴京相国寺惠林院。宗本两度住持净慈寺,一在熙宁中后期,一在元丰四五年间。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宗本当于是年或稍后离京云游,朝廷特敕各地“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元丰八年冬圆同庵题名的钱塘净慈本禅师,非宗本明矣。《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东都法云大通禅师善本……迁杭之净慈,继圆照(按,即宗本)之后。食堂千余口,仰给于檀施供养。庄严之盛,游者疑在诸天。时号大小本也。哲宗闻其名,诏住上都法云。”②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 册,第679 页乙~丙。善本继宗本之后,住持净慈寺,哲宗时迁汴京法云寺。元丰八年圆同庵题名的钱塘净慈本禅师,当为善本。
2.《无为集辑补》(以下简称《辑补》)卷一《瑞竹悟老种莲》:“华严顿净三千界,庐阜重招十八贤。”③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6 页。
悟老,曹笺:“东京大相国寺慧林禅院常悟禅师。”④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6 页。或误,当为太平州瑞竹惟悟禅师。《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宣州明寂珵禅师……后迁太平州瑞竹,退居西堂。”⑤道谦:《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正藏》第47 册,第953 页甲。知瑞竹寺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续传灯录》卷九《目录》记载,金山颖禅师法嗣二十人,其中有“瑞竹惟悟禅师”。⑥居顶:《续传灯录》,《大正藏》第51 册,第517 页丙。
3.《辑补》卷二《灵云志勤禅师颂·其一》:“何事玄沙未相保。”⑦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15 页。
玄沙,曹笺:“名师备,福州人,俗家姓谢……唐昭宗敕赐号宗一大师。”⑧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15 页。玄沙“宗一”之号,似受赐于闽王。《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开平)二年二月,雪峰义存禅师示寂。十一月,玄沙师备禅师示寂。师得法于雪峰。晚居玄沙,学徒千人,应机接物垂二十年。闽王待以师礼。及终,赐谥宗一。”⑨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 册,第390 页乙。玄沙禅师于开平二年(908)示寂,是时唐祚已终。
4.《辑补》卷二《灵芝元照禅师颂》。
元照,曹笺:“依善道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⑩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25~626 页。善道,似当作“善导”。《乐邦文类》卷二《净业礼忏仪序》:“元照……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展转化导。”⑪宗晓:《乐邦文类》,《大正藏》第47 册,第170 页乙。
5.《辑补》卷二《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后善导依先善导,今弥陀是古弥陀……乘般若舟游净域,度生还亦到娑婆。”⑫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6 页。
后善导,曹笺:“即少康大师。”是。曹笺引《乐邦文类》卷三《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为证:少康“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7 页。曹笺引文似不能说明少康何以名为“后善导”。曹笺似当引《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三·少康师》“世称后善导者,即师是也”②宗晓:《乐邦文类》,《大正藏》第47 册,第193 页乙。一句为证。净域,曹笺:“净土宗之境界。”③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7 页。似于义稍晦。净域,即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
6.《辑补》卷二《大宋杭州慧因院净源法师真赞》。
净源,曹笺:“先后住持泉州清凉寺、苏州报国寺……”④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8 页。未详所本。苏州报国寺,或当为报恩寺。《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净源法师……复游吴住报恩观音。”⑤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 册,第294 页甲。
7.《辑补》卷二《辩才赞》:“老龙头角缩寒岩。”⑥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40 页。
曹笺:“元丰二年,年届古稀的辩才从上天竺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⑦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40 页。未详所本。《佛祖统纪》卷十一《明智韶法师法嗣》:“元丰元年,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卑师,众复大集。清献赵公与师为世外友,为之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三年复谢去,居南山之龙井。”⑧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 册,第211 页乙。辩才退居在元丰三年。
8.《辑补》卷三《寄清凉长老》。
清凉长老,曹笺:“指清凉寺住持。”⑨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62 页。此清凉长老,或即金陵清凉和禅师。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二有《赠清凉寺和长老》诗,同书卷二十五有《次韵赠清凉长老》诗,同书卷八十五有《答清凉长老》尺牍一封。与东坡相交之清凉寺和长老,或即杨杰笔下之清凉长老。《建中靖国续灯录目录》卷中列真州长芦祖印禅师法嗣六人,其一为“金陵清凉和禅师”。⑩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目录》,《卍续藏》第136 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第14 页甲。
二 典 故
1.《集》卷三《赠朱伯原》:“世味觉幻梦,老把《华严》读。九会发渊微,赞文焕珠玉。洞庭秋月澄,吴门春草绿。香海泛虚舟,不慑鱼龙触。”⑪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92 页。
香海,曹笺:“借称佛门。”⑫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93 页。是。此处的“香海”,或应将其本义一并笺出。《佛光大辞典》之“香水海”条:“略称香海。即注满香水之大海。据佛教之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为咸水外,其他皆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称香水海。”⑬星云监修,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第4009 页乙。
2.《集》卷四《都尉王居士赞》:“曼殊沙华,旃檀香芬。”⑭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111 页。
旃檀,曹笺:“佛经中最上等之香。”⑮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112 页。《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序品第一》释“旃檀”:“旃檀那,谓牛头旃檀等。赤即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古作旃丹。”①慧琳:《一切经音义》,《大正藏》第54 册,第484 页甲。“旃檀”似无“最上等之香”之意。
3.《集》卷六《和朝回·其一》:“官闲无谒禁,朝退自宾稀。开卷逢先觉,忘言接上机。百千三昧悟,四十九年非。老矣陶彭泽,浩歌胡不归。”
忘言,曹笺:“指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②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186 页。曹笺对“忘言”的笺释,是。然引《庄子·外物》以明“忘言”之义,似不及引“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典为宜。开卷逢先觉,即“阅读佛经”之意。“先觉”即佛,觉悟于众人之先,故名。又,“百千三昧悟”一句,亦可作“开卷逢先觉”为“阅读佛经”之意的一个佐证。故“忘言接上机”中的“忘言”,乃以《庄子·外物》中语,指代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法。《五灯会元》卷一《释迦摩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③普济:《五灯会元》,《卍续藏》,第138 册,第7 页甲。禅门宗师每以此典,标榜禅法为接引利根学人之法。上机,曹笺:“上机之人,指得证阿罗汉果者。”④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186 页。恐误。阿罗汉果,为佛教小乘众修习的极果。小乘众不名“上机”,践行大乘菩萨道的利根之人,方名“上机”。“开卷逢先觉,忘言接上机”,即是表达“阅读禅宗经典”之意。
4.《集》卷十《圆同庵铭》:“南宫令尹,结庵桐庐。泯绝一致,森罗万殊。芥纳须弥,像入明珠。”⑤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351 页。
明珠,曹笺:“谓眼珠。”⑥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353 页。或误。此处“明珠”,或即帝释天之宝珠。《华严五教止观·第五华严三昧门》:“然帝释天珠网者,即号因陀罗网也。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以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⑦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第45 册,第513 页甲~乙。一一珠光、珠像入一一珠中,互摄互现,以喻法界缘起,重重无尽。正符“圆同”庵名之意。
5.《辑补》卷一《妙莲阁》:“莲生污泥中,白日有明窍……净土记珍色,机感愿力召。”⑧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3 页。
净土,曹笺:“谓净土宗。”⑨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5 页。“净土记珍色”的“记”,或可译为“记载”。此句的“净土”,理解为“净土类经典”,其义较长。《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类经典中,多有对莲花颜色等特点的描写。
6.《辑补》卷一《瑞竹悟老种莲》:“华严顿净三千界,庐阜重招十八贤。”⑩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6 页。
三千界,曹笺:“即佛教所谓的三千种世间。”⑪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66 页。似不确。三千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之省称。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集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一个大千世界。因为一个大千世界,由三种世界(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以千为单位次第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⑫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 册,第62 页乙。
7.《辑补》卷一《雨花台》:“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80~581 页。
曼花,曹笺:“即曼陀罗花……《法华经》:佛说法时,曼陀罗花自天而降,花落如雨。”曹笺所引《法华经》,原文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雨曼陀罗花,散佛及大众。”②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 册,第43 页乙~丙。见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白莲老,曹笺:“谓庐山白莲社诸公。”③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81 页。似不确。“白莲老”,可直译为“白莲花谢”。这里是说,随着时移世易,东晋慧远大师起建、诸多高贤共襄的庐山莲社之遗踪,久已难觅。下句“远公应望归”即承此意而来。
8.《辑补》卷一《长干圣感塔》:“释迦八万四千塔,一在江南古道场。无碍展开青髻发,最初分得白毫光。”④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82 页。
青髻发,曹笺仅引含有“青髻”“青髻发”成词的诗歌、语录若干。⑤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82 页。考“青髻发”典,实有所出。《祖庭事苑》卷四:“又中大通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寺塔。出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⑥善卿:《祖庭事苑》,《卍续藏》第113 册,第94 页乙。
9.《辑补》卷一《无题》:“东方有高僧,道德久纯被。浮杯渡沧溟,飞锡过都市……尝闻奘三藏,问津法王子。大教传瑜珈,唱道慈恩寺。”⑦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94 页。
该诗为杨杰酬赠高丽僧统义天之作。曹笺“东方有高僧”四句,引《高僧传》卷十《杯度传》和《江南通志》卷一七五《太平府》关于神僧杯渡(度)浮杯渡水、飞锡卜地事。⑧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95~596 页。曹笺引文,似仅能笺“浮杯渡沧溟,飞锡过都市”二句。“东方有高僧,道德久纯被”二句,是说东方高丽国有高僧义天,德隆望尊。这四句诗是将义天比作南北朝时的神僧杯度(二人皆有渡水经历),表达作者对义天渡海求法的赞美之意。法王子,曹笺:“即大菩萨。因大菩萨多出生于法王之家,故称。”⑨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96 页。是。然此处“法王子”,或别有特指,即中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奘三藏”即玄奘法师。玄奘西天取经,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习瑜珈奥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玄奘法师)到中天竺那烂陀寺,逢大法师名尸罗跋陀,此曰戒贤。其人体二居宗,神鉴奥远,博闲三藏,善四韦陀。于《十七地论》最为精熟,以此论该冠众经,亦偏常宣讲……(玄奘)法师既往修造,一面尽欢,以为相遇之晚。于是伏膺听受,兼咨决所疑,一遍便覆,无所遗忘。”⑩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 册,第278 页丙。
10.《辑补》卷二《甘露王如来赞》:“诸天以名药,投于大海中。摩以妙宝山,造成甘露味。”⑪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大正藏》第24 册,第52 页甲。
“妙宝山”为佛教成词。《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十二:“圆光赫奕,超过千日。行步殊特,如妙宝山。”⑫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正藏》第24 册,第362 页乙。《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一:“圆明赫奕,超日千光,如妙宝山。”輥輱訛曹笺仅笺“宝山”⑬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9 页。,似稍不确。
輥輯訛 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38 页。
11.《辑补》卷二《安乐国赞·其二十二》:“天雨曼陀罗,盛以宝衣裓。”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43 页。
安乐国,即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裓,曹笺:“僧道所穿的法衣。”②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47 页。是。然“衣裓”为成词,似不宜单独笺释“裓”义。这两句赞文乃化用《佛说阿弥陀经》经文:“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③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 册,第347 页甲。智圆《阿弥陀经疏》:“衣裓,古释云:衣襟也。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④智圆:《阿弥陀经疏》,《大正藏》第37 册,第354 页丙。
12.《辑补》卷三《寄清凉长老》:“云居一众,舟次秦淮。忽尔狂风动地,白浪滔天,致此片帆难以寸进。又恐是石头老子,把定要津,不肯放过。今者食时已及,香积未充,更不敢遣化菩萨去午烦,若是灵利人,必已会得了也。”⑤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61 页。
香积,曹笺:“指僧道的饭食。”⑥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62 页。是。然此处或特指因遇风而暂泊秦淮的舟中人的饭食。杨杰在文中称,因为风阻,“舟次秦淮”。而今“食时已及”,但“香积未充”(即“饭食未备”),又不好意思遣人去清凉寺索取。如果清凉长老是“灵利人”,见到此寄文,“必已会得了也”(即“一定已经明白该怎么办了”)。又,舟中之人,或即“云居一众”。因杨杰寄文中称舟中人“香积未充”,则“云居一众”或为僧侣。
13.《辑补》卷三《隐贤岩记》:“比有檀越,请完其阙,筑屋周列。”⑦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64 页。
檀越,曹笺:“谓巢人周同,曾施财补葺浮山寺庙。”⑧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66 页。是。似应将“檀越”本义一并笺出。檀越,即施主。《释氏要览》卷上《长食》:“又呼檀越者,檀者,施也。谓此人行檀,能越贫穷海故。”⑨道诚:《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 册,第275 页乙~丙。
14.《辑补》卷三《直指净土决疑集序》:“(净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永无不得……”⑩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85 页。
裓,曹笺:“僧道所穿的法衣。”⑪⑪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88 页。是。然《序》文“华裓”二字,乃檃栝《佛说阿弥陀经》经文:“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⑫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 册,第347 页甲。故曹笺单独笺释“裓”字,似于义稍隔。智圆《阿弥陀经疏》:“衣裓,古释云:衣襟也。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⑬智圆:《阿弥陀经疏》,《大正藏》第37 册,第354 页丙。
15.《辑补》卷三《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叙》:“一乘法轮,运古今之通辙。”⑭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0 页。
一乘,曹笺:“佛教指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⑮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2 页。似不确。一乘,即真实究竟之法。佛教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方法有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是也。这其中有方便法与真实法的区分,一乘法属于真实法。
16.《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叙》:“判五教而归圆教,辨十宗而显顿宗。”⑯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1 页。
圆教,曹笺:“华严宗等自谓贯通诸经,调和各宗,不偏不倚,圆满无缺,因称圆教。智顗《四教义》一:圆以不偏为义……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3 页。智顗大师解释圆教,主要阐述的是天台宗对于圆教的认识。《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叙》是杨杰为华严宗僧人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所作序言,故笺“圆教”当引华严宗著作以明华严圆教之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兼容,主伴无尽。”②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 册,第115 页丙~116 页甲。
17.《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叙》:“大开三昧之门,不入二乘之手。”③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1 页。
曹笺仅笺“三昧”,似于文意稍隔,应笺“三昧之门”。“三昧门”为佛教成词。《佛光大辞典》之“三昧门”条:“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④星云监修,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第582 页丙。
18.《辑补》卷三《义苑后序》:“若夫未明空有之朕,本绝理事之踪,十佛自知法本……”⑤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4 页。
《义苑后序》是杨杰继《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叙》后,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所写的第二篇序文。十佛,曹笺:“盖指《华严经》中所说的过去十佛,即迦叶如来、拘那牟尼佛……”⑥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95 页。或误。《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卷一:“十佛者,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⑦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卍续藏》第103 册,第191 页甲。此“十佛”即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所说之十种佛身。
三 地 名
1.《集》卷五《游宝林招李簿梅尉》。
宝林,曹笺:“即宝林寺,在无为境内,始建于唐朝武德三年。今已不存。”⑧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174 页。未详所本。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三《寺观》:“宝林寺,在无为州西。唐垂拱二年建。”⑨穆彰阿等纂:《大清一统志》第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210 页乙。与曹笺不合。曹笺或别有所本。
四 其 他
1.《集》卷七《天台思古》:“游人行尽天台路,山家杳杳知何处。惟有山前一派溪,落花依旧流春暮。”⑩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264 页。
山家,曹笺:“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称。天台宗传至宋代分为两派:一为晤恩派,名山外宗,今失传;一为四明尊者知礼法师派,名山家宗,是天台宗的正统。”一派,曹笺:“指山家宗。”⑪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264 页。恐不确。如将“一派”理解为“山家宗”,“惟有山前一派溪,落花依旧流春暮”即隐含“山外派已失统绪,只有山家派传承不绝”之意。若如此理解,则“山家杳杳知何处”一句就没有着落了——既然山家派传承不绝,又怎么会“杳杳知何处”呢?“山家”,即山居人家。古来居于天台的隐士、山民等,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山前的一派溪流,年年岁岁涛声依旧。作者因此生发“天台思古”的幽情,理固宜然。又,“惟有山前一派溪”的“惟”字,在语气上是表转折的,表明“山家”与“一派溪”所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非同指天台宗山家派。
2.《辑补》卷一《长干圣感塔》:“释迦八万四千塔,一在江南古道场。无碍展开青髻发,最初分得白毫光。”①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582 页。
曹笺:“诗中‘释迦八万四千塔’,指长干圣感塔。”似不确。诗中明言“释迦八万四千塔,一在江南古道场”,长干圣感塔仅为“释迦八万四千塔”之一。
3.《辑补》卷三《净慈七宝弥陀像记》:“佛身等于太虚,故不设五藏,以众生心为心。故会中之人,各书弥陀一愿,每四十八人而弥陀之愿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愿愿不忘众生也。”②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77 页。
五藏,曹笺:“指佛教的五类经典。”③杨杰撰,曹小云校笺:《无为集校笺》,第678 页。恐误。五藏,即五脏。据该文,因为佛身虚空遍在,故而净慈寺的七宝弥陀像不设置五脏,是中空的,这种设计即取“以众生心为心”之意。净慈寺的善信们,各自书写《佛说无量寿经》中关于弥陀建设净土的宏愿的经文,“悉以藏于身中”,即纳于中空的弥陀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