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牺牲》:新时代呼唤英雄主义
2020-11-17◆朱旭
◆朱 旭
2019年的冬天,我一个人在武汉司门口的一家影院观看了电影《我为你牺牲》,之所以在众多同期上映的电影中,选择观看这部影片,是被取材于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真实事迹所吸引。但或许,这也正是很多影迷有所顾虑的地方:这是否又会是一部落入窠臼的主旋律宣传教育片?似乎普通影迷都会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所谓“主旋律”电影。其实,“主旋律”电影本身的“主旋律”内核是绝对不可被抛弃的,因为这正是“主旋律”电影极其重要的价值之所在。一旦“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一样,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味迎合大众,将重心置放于商业利益上,而丢掉了用电影艺术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唤起影迷的国家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导向责任的话,那么其在脱离“主旋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随着时代和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文化名片的“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在电影的制作水准、故事的叙述还是人物的塑造、价值观念的传播等方面都经历着不断的更新,也愈加得到市场和普通影迷大众的接受和欢迎。《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的叫好又叫座即为明证。后继的《我为你牺牲》也在主流价值的拓展与人文关怀的传递,时代故事的讲述与理想价值秩序的重建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和努力。电影更将现实生活中有温度、有担当的中国故事以艺术化的方式搬上大银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呼唤新时代英雄主义,体现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精神。
电影名为《我为你牺牲》,不禁使人发问,这里的主语“我”到底指的是谁?
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或者军事题材影片中,“我”的指向通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指向英雄集体,一种是指向“传奇英雄”个人。当然,这二者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在英雄集体中会有突出的“传奇英雄”个人。在电影《我为你牺牲》中,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里的“我”指向的是三个平行故事中的主人公个体,当然也是他们所代表的全体武警。但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意义。“‘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这种崇高与高贵的精神既可以为‘传奇英雄’所葆有,也可以在普通人身上呈现,甚至更有可能于特定的历史时段、在某个群体中得以充分的彰显。”[1]显然《我为你牺牲》是透过三个平行的故事,以三个普通武警战士为窗口,彰显了武警这一群体的“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战斗在一线的缉毒武警王强,多年坚守在高原山口的杨国富及其妻子庄小红,多次申请援疆执行任务,不幸身患重病最后不治身亡的李报国,他们都不是所谓的“传奇英雄”。他们不是《红海行动》中万里挑一的蛟龙突击队队员,不是《战狼2》中的孤胆英雄冷锋,也不是《湄公河行动》中的特别行动小组成员,他们就是千万普通武警战士中的一员。他们普通到人们几乎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真实地替我们负重前行。缉毒武警王强并非无往不胜的“传奇英雄”,他也曾在排爆训练中有过失误;坚守雪域的高原兵杨国富并非除暴安良的“传奇英雄”,他日复一日面对的是孤独;支援边疆的李报国并非身怀绝技的“传奇英雄”,他也会跌倒也会被病魔摧残。他们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但因为是武警战士的一员,他们心中盛放着的不仅有自己的亲人,更有百姓,不仅有家,更有国。所以,尽管一往无前不是真的无所畏惧,是信仰给足了他们勇气;所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是因为了无牵挂,是“精忠报国”的信念深入血液;所以,不是不希望执子之手共享天伦,是“舍小家、保大家”的誓言融入骨髓。
“他牺牲奉献了那么多,总要有人肯为他牺牲吧。”这是军嫂庄小红温柔却坚定的宣言。不仅仅武警战士们在牺牲着、奉献着,他们的家人同样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作出牺牲。庄小红原本不理解身为高原兵的丈夫杨国富,向他发出最后通牒:“不下山,就离婚。”但当她历尽千辛万苦,亲身感受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艰苦,和高原兵们心甘情愿的付出后,她不仅理解了丈夫,还决定做他坚实的后盾。深知高原兵因为常年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要孩子很不容易,在不幸遭遇车祸需要截肢时,她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挺过了截肢手术,为的就是确保能生下健康的军人后代。不仅如此,手术后,尽管生活不便,她自立自强,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和赡养年迈的公婆,使得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王强、杨国富、李报国显然是英雄,但难道你能说庄小红不是英雄吗?她的生活日常就是牺牲本身,她生动诠释了英雄主义的又一层内涵。
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只因不普通的武警和武警家属的身份,勃发出震撼人心的英雄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新时代仍昭示着英雄主义的不灭与永生。新时代依旧需要坚守与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正如作家尤凤伟所说:“我们不会由此而呼唤战争,谋求以战争换来与其共有的英雄主义。但我们应该呼吁置身和平年代的当代人,在自己的灵魂中具备一种英雄浩气,这种英雄浩气的作用大到可以防止一个种族的退化,小到可以抗拒庸常生活对人精神上的磨损与腐蚀。”[2]
在“我为你牺牲”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牺牲”是谓语,“你”是为动宾语。作为接受“我”的“牺牲”的“你”,其所指具体是什么呢?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当然是国家,当然是人民。这样的理解显然没有问题,只不过在《我为你牺牲》这部电影中,“你”的所指,从抽象的概念化成了具体的、细化的、有血有肉的人。从而强化了个人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勾连被拂去杂乱枝枝蔓蔓的遮掩,变得明晰、生动、形象而具体。李报国在病床上,用颤颤巍巍的手写下的那句“我叫李报国,来生再报国”湿润了多少人的双眼。电影更呈现了李报国为何会成长为信仰坚定的武警战士,那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家族传承,爷爷送他当兵时“精忠报国”的嘱咐,他用生命来践行,甚至许下诺言,来生继续报国。在人民群众因为自然灾害受到财产损失,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此收获了维吾尔族少女的信任和感激。我相信,更加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受到心灵创伤而不愿开口说话的维吾尔族少女,坚持每天给因为救她而受伤的李报国送羊奶时,是当李报国所在部队结束援疆任务返回时,维吾尔族少女不停追赶远行的车辆,那随风飘扬的红色裙裾……这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细节触动着每个平凡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使得原本形象硬核的国家、人民,这些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有些宏大、遥远的概念,化为绕指柔,化为生活化的细节,而更易被接受、被理解。
和平年代,“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寻找各式各样的英雄,从本质上说,正是在寻找生命理想的凝聚方式,寻找自身危机的拯救途径,寻找一种人生力度与高度。在现实中,每当人们面临艰难危险时,心中就会产生某种‘英雄式’的顽强信念和决心;而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的情怀,某种与英雄相认、与崇高亲近的新期待,因了这种相认和相亲,人才承仰着庄严生命之光辉,领受着精神升华之快乐,并给世界灌注了阳刚之气和永不衰疲的创造活力。”[3]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我为你牺牲》能为当下的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一些崭新的启示。资本主导电影市场,大量资本的不断涌入,使得愈来愈多的电影人挖空心思揣摩票房与市场的暧昧关系。中国电影市场一片繁荣的背后,人们也开始思考,愈加认识到多元化语境中的价值观迷失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展现主流价值观、彰显民族精神、呼唤英雄主义,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成长的题中之义,更是中国电影人的责任。《我为你牺牲》当然不是完美电影的代表,但它代表着“新主流大片”在肩承传播主流价值观责任的同时,也能兼顾艺术品质,能在这两方面都恰如其分地回应新时代的诉求。
注释:
[1]傅逸尘:《再谈重建“英雄叙事”》,《文艺报》,2017年9月20日,第2版。
[2]尤凤伟:《战争往事——抗日战争胜利半世纪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3]房褔贤:《中国抗战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