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器及道:紫檀镜像里的中华风骨
——张以庆作品《君紫檀》解读

2020-11-17◆黄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紫檀家具文化

◆黄 慧

《君紫檀》是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最近几年打磨的一部新作。君,尊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张以庆这样解释片名由来:君,取“君临天下”之意,片中的主人公是个胸怀天下的手艺人,紫檀则是片中的一个载体。“我想通过紫檀这个载体,拍出中国手工艺的触觉。”

笔者认为,作品已经超越“拍出触觉”之初衷,导演的思维触角伸向了更深处。全片没有解说,通过纪实采访、人物同期声、京剧道白、歌谣来推进叙事,穿插评弹、评话、昆曲、越剧、水袖等多种艺术形式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整部作品意象繁复又和谐统一。本文仅就个人理解,从文化内涵及影像表现方面作一些解读。

一、明、暗线交织的影像意义系统

本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江苏南通人顾永琦怎样从“小木匠”变成紫檀家具大师的人生传奇,在这个层面,紫檀家具作为顾永琦及其团队研发、制造的产品,是客观纪实的对象。顺着这条线,我们看到顾永琦不甘平庸的个性,复兴紫檀工艺的智慧和勇气,也看到了工匠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暗线是张以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在这个层面,紫檀变成了一个见证者,一个镜像一般的存在——以紫檀为镜,我们看到曾经存在于诗词、戏曲、书画中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士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品位。当然,这些象征性的呈现只是导演的缅怀与想象,不能视作文化史意义上的严谨表述。明、暗线的交汇体现在片子的中部,张以庆出镜,作为提问者和顾永琦交流,并明确表示:“我想借你这块硬木,撬开中国五千年文明这扇厚重的大门,以窥堂奥……”这段话应作为理解全片的钥匙。以此观之,则“君”所体现的敬意,不仅指向那些手工艺人,尤为重要的是,片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声咏叹都是在向紫檀背后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致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以庆说:“我很怕别人听到‘紫檀’就会误以为我这次拍的是木头。”在他看来,纪录片体现的所有元素,都只是载体,载体背后的景深折射出来的东西,才是内容本身。

《君紫檀》将紫檀工艺、戏曲、音乐、舞蹈等熔于一炉,建构起一个独特的影像意义系统。那么导演是怎样选择和组织艺术元素的呢?如果我们把这些独具匠心的营造视作一座神庙,导演又试图在其中供奉什么样的内容呢?

二、“由器及道”的开掘路径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把无形气场称作“道”,把有形物象称作“器”,认为自然万物的运动有两种情势:一是无形的气场运动,一是有形的物象变化。物象在气场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同时显示无形气场的特性。

“由器及道”是中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把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视作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场,它渗透到这一时代的器物、制度、国民性格和心理层面。通过研究产生于这个时代的器物便可以感受其时代气质。比如诗词、书法、绘画、造像、建筑、家具等,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大海”的产物,选取其一,就有可能测出海水的浓度和成分,大体把握一个时代的神韵。著名文化史学家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生成史》的开篇题词中写到“观澜而溯源、振叶以知林”,走的也是这个路径。

导演没有止步于“大国工匠的故事”“紫檀家具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而是向影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纵深处开掘,把一样题材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这便是功力所在。

紫檀自古是珍稀木料,明朝时,中国紫檀家具工艺达到顶峰,榫卯严密精巧,造型简练典雅,被视为艺苑奇珍。“道器合一”的思想渗透在明式家具的设计中,体现了古人对器物与人、器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本片的主人公顾永琦不仅复兴了几乎失传的紫檀制作工艺,还超越古人,通过现代科技解决了材质开裂、不耐久存等问题。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审美品位的文化人,着意于将传统书画艺术融入家具设计,赋予它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情趣。

导演抓住了这个现实切口,通过格物致知、追根溯源,展开一段对中华文化的“问道之旅”。

沿着“由器及道”这个路径,导演想象、还原了他心目中的“中国人”及中国精神,这时,紫檀家具变成了一种唤醒文化记忆的“灵媒”。我们来看开篇影像:紫檀椅子和茶几以低垂的帘幕为背景,隐身于一片黑暗之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古意十足的京剧响起,导演借来作为文化源头之隐喻的“黄河之水”,灯亮,紫檀几案的剪影华美高洁,却也孤单落寞,远远望去,像一些放在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文物,一种脱离了它的主人和时代的文化遗存,而一旦穿着灰白长衫、气宇轩昂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稳稳地落座,那把椅子瞬间活了,仿佛从一个古老的世界苏醒,充满了灵气和高贵。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竹叶轻摇的窗棂前,关栋天站起来,在房间走动,唱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那些紫檀家具就不再是文化的“活化石”了,它变成了中国风骨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那个月光流照、翰墨飘香的书房是如此的气韵生动;那个紫檀书案似乎天生就是为着一种经天纬地的男儿,为着一种照临四方的文韬武略而生,他们是如此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古人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样的场景营造,艺术地再现了古老中华的审美情趣。

3.协助部队侦潜。组建海上民兵侦潜分队,充分发挥海上民兵“船多势重”的优势,运用民船声纳、测鱼器侦测和目测观察等方法,实施“集群侦测、拉网排查、区域巡查”,配合反潜机、反潜舰在任务海域组织侦潜,发现目标并跟踪上报。

三、中国风骨: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世俗的标准衡量,顾永琦无疑是人生赢家,然而,我们看到在他狂傲、豪迈的外表之下,竟是无尽的失落。他坦言: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政治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理想多么古老而经典。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学而优则仕”,“仕”才是成功人生的标配,其他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计。企业家顾永琦,骨子里仍是个壮志未酬的读书人、一个不得志的君子。这种角色定位和思维定势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自我认知。

顾永琦1949年出生于南通木工世家,初中毕业不久就赶上“文革”,被迫辍学,他白天在厂里做工,晚上则拼命读书。年轻时曾熟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的著作,研究《资本论》《第三帝国的兴衰》,希望有施展抱负的一天。然而,机遇之神似乎已将他遗忘,40岁时因为腰伤,他不得不辞职,开始做起了紫檀生意。

开篇以京剧道白简要介绍了顾永琦的身世后,导演借一名工匠之口,给了顾永琦一个基本评价:“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疯子,一个疯子如果把事情做成了,那他不就成了天才吗?”顾永琦以疯子般的执著在事业上奋发努力,工艺上精益求精。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个只求挣快钱的小商人,他反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希望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他将中国工笔画、文人画的技艺用于家具设计,永琦紫檀家具在古朴中透着现代韵味,甚至被爱马仕采购,成为世界一流的奢侈品。命运没有给顾永琦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只给了他做家具这么一个小小的支点,他牢牢地抓住这唯一的支点,持续不断地开掘、打磨,以极致的美惊艳了世界。

导演以及其他出镜嘉宾陈丹青等人,毫不掩饰对顾永琦的欣赏:一个原本受困于现实、几乎要淹没于草莽的人,通过自己卓尔不凡的努力,终于在世界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个故事不也正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故事吗?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很多从困境中闯出一条生路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看,顾永琦个人的心路历程、悲欢得失就具有了样本分析的价值,他代表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传统中走来,带着传统文化的胎记和烙印。然而,他们并没有徘徊歧路,也没有抛弃传统,而是苦心孤诣地开辟新路、嫁接新枝,让中华文化这棵古老的大树结出芬芳馥郁的果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穷达,君子总要精进向前,这是一个君子的底色,也是中华民族的底色。顾永琦极好地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涵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人像野草一样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看到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硬木基底和硬汉气质。

四、紫檀镜像:如此美好,但不属于我们

以紫檀为镜,我们看到:婴儿清澈而好奇的眼神、昆曲艺术家优美的背影、古琴演奏者专注的神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是导演内心情绪的流露,紫檀之镜也是他的心灵之镜。

庄子在《应帝王第七》中提出“至人之用心若镜”之语,“用心若镜”是指当人处于无为状态,主体的感受性、敏感性和包容性达到极致的状态。从此“心”与“镜”经常联系在一起,成为“心镜”或者“镜心”,用来表达一种艺术状态或精神。

导演采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让观者深度沉浸于美轮美奂的东方情韵之中:清亮的童音唱诵着顺应24节气的木作歌谣;季节流转,朝朝暮暮,工匠们有节奏地敲打着榫卯,配以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昆曲艺术家一唱三叹,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评弹温婉悠扬,古琴如泣如诉;京胡慷慨悲歌,丝绸轻轻滑落;少女之手在紫檀上轻抚;这些精心组合的影像语言,无限接近了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国度和国民,艺术化地再现古老中国的喜怒歌哭、诗意盎然。从这些精心挑选的唱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儒的积极事功、禅的空灵闲雅、道的博大精微,这时导演和观众一样“但愿长醉不复醒”。

但是,张以庆是个清醒的造梦者,他旋即又将紫檀椅子放置在繁华都市的人行道上,放置在古墓葬的甬道上,与一群被岁月侵蚀的石人石马为伍。这时的紫檀显得突兀、孤独、格格不入。很显然,紫檀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顾永琦复兴了明式紫檀家具工艺,造得出几近逼真的紫檀椅,文化的遗存还在,但文化已经不在了,古典文化的精神没落了。

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化命运》一书中首度提出“博物馆化”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博物馆化”,虽然经典还有人阅读,但更多是成为历史的陈列品。意指传统经典已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是放进博物馆的文物。

紫檀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这些精美绝伦,带着工匠体温和汗水的明式家具不属于制作它们的匠人,也不属于我们,它们因太过昂贵无法进入普通人的消费范围。这是明式紫檀家具的宿命,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些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艺术的宿命。

导演撬开厚重的历史之门,带领我们领略了他心镜之中的中华之美、艺术之梦。《君紫檀》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工艺大师的励志故事,更是张以庆自己的内心戏,那里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遥远的怀想,声声赞叹,无限深情。一曲挽歌,一声叹息。

猜你喜欢

紫檀家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水边的紫檀靠椅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一寸紫檀一寸金
家具设计·互动
谁远谁近?
不变的是流光还有那一抹紫檀之美
家具
紫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