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视角 客观评事——论采编人员应如何开展第一人称新闻报道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主观新闻报道

一、第一人称新闻报道的优势分析

(一)第一人称新闻报道能有效提高新闻真实性

我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这种观念是基于旁观者知道有“局”,细致观察“局内”规则与事件的情况下,不参与局内竞争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受众作为独立个体非专业媒体人,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快速获取信息,但其源头大多集中在主流媒体。而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去看“局”、品“局”,采编人员即可站在“局内人”的角度为受众带来最新鲜、最具体、最直观的报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客观角度对“局”进行分析,一步步引导受众去生成主观感悟。

采编人员在用第一人称时,先要将自己变成“局内人”,去当事件的参与者,增加与事件间各组成因素的联系,剥丝抽茧地去分析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要在客观基础上融入主观感受,意在用生动、富有亲和力与说服力的语言为受众带去真实报道,毕竟“局内人”身处“局”中,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数量多且来源可靠。

笔者在曝光夜市卫生堪忧时,在写到部分区域随地小便现象严重就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以时间为线采写:“我选择了正对空地的一家烧烤摊点坐下进行观察,发现不时有人从各夜市摊点起身,到这里小便。……我做了个统计,从21∶30分开始,截至22∶00整,半小时内共有32人随地小便,全部为男性。而从百花市场入口处向前行进不足10米的地方就有一家公厕开着门,即使从夜市摊点算起也只有不到40米的距离。”读者读起来很容易带入,仿佛亲临现场、亲自观察,真实性更加突出。

(二)第一人称报道能有效将观众带入到新闻报道中

其实在之前的新闻报道中,媒体采编人员也经常在新闻中加入第一人称,受访者所说的话就是一种典型例子,如事件参与者、目击者、行业精英、权威专家等,不同主体使用第一人称表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如参与者所说的话有着结合自身精力去对事件感悟的特点;目击者则有从个人角度来进行现场还原的效果,但外界对受访者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有着较高要求;而行业精英与权威专家所说的话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提高新闻的权威性。从以上这种第一人称的使用上,尽管其使用效果有所不同,甚至某些时候还会因出现叙述矛盾等问题而引起热议,却能起到将受众带入事件的良好效果,观众对不同受访者所说内容产生疑问或分歧是常有的事情,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第一人称报道,而是应知晓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产生分歧是在接收新闻这一动作后,其良好的吸引效果十分明朗。在此基础上采编人员要转变笔锋,在客观反映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入更多主观元素,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实现全篇报道的第一人称使用。

以“我”的形式进行报道会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其潜意识中认为“我”所指的就是真实事件,“我”所看的就是真实场景,“我”所讲的就是真人真事,通过对“我”内心世界的表述,其中不仅有“我”所见的、“我”所听的、“我”所触及到的,还有“我”所想的,以层层深入递进的方式为受众还原新闻事件,将受众引入其中,做到环境与个人、思绪与情感的有效融合,带给受众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采编人员如何做好第一人称新闻报道

(一)转换视角但要实事求是

新媒体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其中充斥着虚假新闻和同质化内容,受众每天都被这些垃圾信息所困,对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与报道深度有着更高要求,而传统媒体报道虽可靠但用词过于官方、缺少人情味,难以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趣,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想看,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发挥第一人称报道优势去迎合受众需求变化的同时要尊重新闻事件的客观性,不能过度融入主观情感,也不可盲目选择事件中的某一角色,要先对新闻事件进行整体把控,用敏锐的目光去找寻新闻背后的隐藏价值,以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与较强的政治修养去思考怎样引导舆论方向,当这些关键要素都想到、想清后,再以结果对原因,翻回到新闻事件所包含的各要素中,选择最适合承担第一人称角色的组成部分,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后续报道。

(二)尊重当事人意见

在不采用拟人修辞手法时,采编工作者在开展第一人称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以新闻事件中的某一人作为对象,在合理选取对象后,不能片面根据新闻的传播需求与价值体现而将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强加到该对象身上,要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听取建议,在对方示意或授权范围内展开报道,不能违背其个人意愿的发挥。在采访前相关工作者就应想好到底要不要用第一人称展开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与受访者及时沟通,看看他有何种需求,再去综合考虑能不能用与怎么用。尤其是在典型事例报道中,对人物具体细节如动作神情、所说话语、心理思维延伸等都需要经过当事人审核,这样才能在还原客观真相的同时让新闻更具故事性,以真情实感来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三)不能过度主观

第一人称看似主观但却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表达,只是写作手法上的转变,让内容更具看点,但不能影响事件本身。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对信息多样性与趣味性的需求日益凸显,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要经过层层审核,记者不能加入过多的主观看法,导致新闻深度与吸引力不足,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采编工作者需要让新闻更有看点,但与此同时也要对其真实性进行把控,不能凭空捏造,偏离事实基础,可融入必要的情感元素,但不可过度主观。第一人称报道中所说的第一人称是叙述角度的变化,并不是事件本身的变化,采编人员只是换了个角度进行报道,但在拟人化报道中,由于动物的感情是人未可知的,所以需要采编人员借助客观现象赋予事物以情感,这确实要融入主观元素,但报道中的每句话以及其所表达的情感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把控与雕琢,要站在客观立场丰富动物或事物的情感色彩,这是开展第一人称报道需遵守的重要准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第一人称报道的优势与价值所在,在信息数量大、同质化内容多的大背景下,第一人称报道以其特性快速吸引广大受众,为其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媒体的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但在报道过程中要遵循客观原则与当事人主观想法,寻找客观事件与主观切入点之间的平衡,去创造更多优质的新闻作品,为媒体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主观新闻报道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对立与存在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