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发祥地史考
2020-11-17富宏博
富宏博
(作者系《佳木斯市志》主编、佳木斯市东北小延安文化研究会会长)
在祖国“金鸡”版图的鸡冠上,波涛鳞鳞的松花江南岸,坐落着一座风光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庶的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佳木斯市。它地处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东临双鸭山市,西邻伊春市,南与七台河市接壤,北邻鹤岗市,地处五座中等城市的核心区。这座边陲重镇,吮吸着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大江河的乳汁,偎依在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怀抱。每天黎明,照亮中国壮丽山河的第一缕阳光,最先降临在这肥沃土地的东端。它不仅是祖国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而且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合江省省会,东北解放区的革命文化名城,当时被誉为“东北小延安”,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世纪风云掠过,百年岁月渐渐远离这座城市,它是怎样经过艰难的跋涉,饱经世纪风雨,历经百年沧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渔村而发展起来的呢?追根历史的足迹,它的老城发祥地又在哪里呢?
历史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拂开历史的尘封,是130 多年前勤劳勇敢、来佳木斯“闯关东”的劳动人民开发了这块神奇的黑土地,用血汗筑就了这座秀美而富饶的城市。
佳木斯名称源于满语“甲母克寺噶珊”的汉文译音,意译为“驿丞村”“站官屯”。据史书记载,这里在明朝是东北平原通往黑龙江口的古驿道。清朝末年,东北地区开基放垦,关内山东、河北、山西、湖南各省移民大量涌入。而后,佳木斯周围土地得以开发,人流带来了种植业发展,商品的交换兴起了地方繁荣。清末民初,《桦川县志》揭开了佳木斯发展变化的面纱,记述了它的发展历程。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三姓副都统衙门见佳木斯地方关内移民渐多,逐在佳木斯设镇。因镇址在三姓之东,又期寓兴旺发达之意,故取官名东兴镇。但人民观念不移,仍习称佳木斯镇。
《桦川县志》共六册,在第三卷《建置志》载:光绪十四年出放街基,原放街北及北门外靠江一带,后官放街基(商会后身)变为民居。其官街南由人民自由建筑者反成闹市。因有申治国开设烧锅,规模庞大,比户为邻,逐日渐繁盛,又江沿粮栈多在东门外,与此街通衢交易为便。
这段记述,明禀三项:一是时间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即佳木斯建镇的时间;二是官放街基在佳木斯商会后身;三是这里“烧锅规模宏大”“比户为邻,日益繁盛”“通衢交易为便”“反成闹市”。
那么,佳木斯商会后身的闹市区域,日益繁盛到什么程度呢?《佳木斯市志》大事记中记载:1898年建成同乐堂戏园,1906 年建成砖木结构清真寺,1908 年开设裕顺恒杂货店,1909 年开设多家粮栈,修建关岳庙,开办高等附设国民学校,初级、高级小学……“佳木斯初步形成镇街,计有居民331 户,3534 人。”
1909 年6 月2 日,清政府批准设置桦川县治,佳木斯镇改属桦川县管辖。1910 年(清宣统二年)2月24 日,东北路道观察使王铁珊,委派依兰府经历孟广钧为设治委员,到佳木斯设治桦川县,桦川县公署设在佳木斯镇。1910 年桦川县商务会议向上峰呈文报告:“查佳木斯地方、本属依兰府治,自光绪二十一年放荒后,人民初集、商户渐开……。”
再查考佳木斯商会及后身地址又在哪里呢?据民国十七年(1928)绘制的《桦川佳木斯镇街市图》载,佳木斯商会地处在正大街(今西林路)西段路北,它的附近有电报局、警察所、教育局、财务分处、农会、陆军(东北军)连队、税捐征收局、木石税、讲演所、道德会、邮政局等重要机关。该街段北部设有桦川县行署(现福丰街33 号)、警察教练所、第八校、模范校、第一校、女校等机关学校。
佳木斯商会后身地段,正是现今向阳区九洲社区。可考证,现九洲社区(黑龙江省文明社区标兵单位)当年正是佳木斯镇也是桦川县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是佳木斯的发祥之地。
考证一段史实,欣赏一幅图片,感知一个场景,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通过佳木斯发祥地的考证,让佳木斯斑斓陆离的百年流光岁月,在佳木斯人眼前跃动、闪烁,仿佛伸手可触,倾耳可听……给人以聆听遥远历史脚步的回声之感。
历史属于过去,同样属于今天和未来。通过佳木斯发祥地的考证,可以看出现在九洲社区历史丰碑上,承载着佳木斯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云和百年变迁的轨迹,是这座城市百年沧桑巨变的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