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949-1956年少数民族报道框架分析
2020-11-17简文钗
文 简文钗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得到真正的解放。《人民日报》作为宣传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路线方向的重要媒介载体,同时也为适应全国解放事业的需要,在这个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在《人民日报》官网上进行检索,收集1949-1956年关于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一共2853篇,结合新闻框架理论分析这个时期《人民日报》少数民族的报道主题、报道结构及报道话语。
贝特森将框架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后来由戈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新闻框架是符号工作者长期透过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言说的过程,长期以后形成固定的认知,解释与呈现的形态,以选择、强调以及排除社会事件。新闻文本框架有高、中、低之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是指对某一主题事件的定性;中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起因、评估等环节;低层次结构包括新闻文本中语言、符号以及修辞手法等。
一、高层次框架分析——报道主题框架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解放事业的开展,这个时期的报道也与解放事业相关,报道主题也相对集中。
(一)少数民族地区渴望解放及报道解放后的生活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长期遭受着封建制、奴隶制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民迫切地希望解放军迅速地帮助他们获得解放,脱离贫困的生活,发扬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早日摆脱愚昧落后的境地。
例:急盼解放的西藏人民——西北旅行通讯之六(1950.3.15)
藏族人民渴念解放军(1950.2.28)
桂西徭胞翻身了(1950.3.11)
藏族人民当了家——记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域人民政府的成立(1951.1.4)
(二)宣传少数民族政策
为打破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的联系,更好地贯彻民族政策,实现各少数民族真正的平等和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民族关系,中央在颁布系列措施贯彻民族政策的同时,也重视宣传少数民族政策、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路线方针政策。《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承担着宣传民族政策这项重任。
例:各地正确执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少数民族已成立一百多个自治区 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已逐步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1.12.18)
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1953.1.1)
民族团结的新胜利——记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反大民族主义残余运动的收获(1953.5.20)
(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西南、中南等地区,居住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但大都处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山区、牧区和荒漠地区。再加上历代汉族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政策,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历史任务。
例:从经济上把少数民族和全国联结起来!——物资交流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热情(1951.8.20)
中央人民政府和广西省人民政府拨款八百亿元扶助广西少数民族发展生产(1952.3.5)
太阳照耀着青海草原——毛主席的贸易政策带给青海各民族农牧民的幸福(1951.6.15)
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11.4)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导致人们处于文盲状态,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重视教育的跟进,开设少数民族学校进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由于少数民族长期被国民党统治摧残,统治者不允许少数民族说自己的语言,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长期的打压过程中逐渐衰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汉族干部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时候,开始主动去学习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进一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
例:琼崖人民学习文化 政府大力启发黎族人民学习(1950.3.31)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1.12.24)
到新疆的工作干部学习各族语言文字(1950.8.17)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初等教育有很大发展(1954.1.16)
宁夏举行教育会议 决定增设回民学校(1950.6.14)
(五)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与风俗习惯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的报道大多是报道各个民族的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例:西北各族人民欢度“尔得节”(1950.7.22)
拉萨市藏族人民 欢度“萨噶达娃”节(1953.6.8)
二、中层次框架分析——报道结构框架
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中,有大部分是会议新闻,如《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 首届委员会议闭幕 拟出西北民族工作方针及任务(1950.8.4)》,还有关于民族代表团访京的消息。在其他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通常采用“对比解放前后生活状况”“回忆受压迫与赞美现在”“感谢党和表忠心”等报道结构框架。
例:甘肃藏民聚居的卓尼地区 开始实行区域自治 临夏分区洮河西岸回民居区东乡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50.10.17)。
(“在反动派统治时期,我们东乡族回民是被轻视、侮辱与唾骂的民族,生活极其贫困;解放以后,我们就结束了过去痛苦的生活。毛主席,我们特别感谢你!由于你的英明领导,制订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们能够实行区域自治,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今后我们要永远跟着你走!因为你是我们东乡族回民的大救星!”)
西南少数民族的新时代——记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域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12.13)
(彝族代表说:“国民党反动派叫我们做‘蛮子’‘化外之人’,人民政府真正把我们当做‘人’来看待了。”)
北京市回族人民欢度开斋节 并纪念朝鲜抗美战争两周年(1952.6.26)
(回民李永祥就站起来说:“过去国民党反动政府把我们回民不当人看,我们多少年来都在痛苦中过日月;毛主席来了,把我们从黑暗里领到光明,我们永远忘不了毛主席的恩德”)
在这些报道中,采用描写解放前后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来突出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中还有部分报道是关于少数民族从一开始畏惧排斥共产党到最后感谢赞美共产党的转变过程。在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在他们眼中,认为共产党也是会剥削农民的,直到得到共产党的帮助,逐渐摆脱贫困,民族的风俗文化也得到尊重,才从心里开始认可共产党,到最后拥护共产党并积极去建设新中国。
三、低层次框架分析——报道话语框架
新闻报道中运用的语言色彩、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法都会对这则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常常会出现政府“帮扶”“汉族帮助”“拨专款补助”“照顾优待”等词语,利用这些词语来突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
例:新疆镇西县人民政府 救济贫苦哈族灾胞(1951.1.1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扶助手工业发展生产(1954.1.5)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少数民族受到部分汉族人民的排斥和欺负,大汉族主义的存在使得他们对汉族抱有敌对态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汉族同各族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报道中少数民族将汉族称呼为“汉族老大哥”,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称为“兄弟民族”,在报道中可以看出,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开始变得和谐。少数民族人民感谢汉族人民帮助他们进行经济生产,帮助他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例:果洛地区民族团结加强了(1952.10.29)
沔阳县十区回汉两族人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1954.9.12)
新疆积极培养兄弟民族工人(1955.3.3)
四、结语
报道主题其中主要包括报道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宣传少数民族政策、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发展少数民族语言,还有报道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与风俗习惯等。其报道结构框架通常采用“对比解放前后生活状况”“回忆受压迫与赞美现在”“感谢党和表忠心”等。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少数民族最常表现出来的便是弱势群体的形象,在经济上被扶持,教育上被资助,生活上被照顾。无论是呈现被帮助扶持,还是在报道中肯定少数民族的成就,体现少数民族团结,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