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菜市场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

2020-11-17陈丽芬程婧赵红星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营户菜市场

陈丽芬 程婧 赵红星

菜市场也称农贸市场,指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以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多个主体持续经营的固定零售场所。一般情况下,其交易对象包括蔬菜、瓜果、水产品、禽蛋、肉类及其制品、粮食及其制品、豆制品、熟食、调味品和土特产等[1],买卖模式为双方直接交易、钱货两清,并且存在“议价”空间。菜市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的农产品零售终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质量安全、推动绿色环保和服务政府宏观调控等公益功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

发展现状

1.总体规模

(1)全国菜市场数量近四万个。笔者对全国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整理,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菜市场39397个,平均每个省(区、市)菜市场数量约1200个。四川、江苏、广东和湖南拥有菜市场数量较多,分别为4047个、3500个、3154个和3000个。青海、宁夏和西藏菜市场数量较少,分别为158个、157个和74个。全国菜市场数量比较稳定,2019年相较2018年新增菜市场2954个,增幅较小。

(2)2019年完成改造提升的菜市场数量超过1000个。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不含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和甘肃),2019年全国完成新建和改造升级的菜市场数量为1338个,平均每个省(区、市)改造提升的菜市场数量约为51个。其中,河南、山东、江苏和湖北四省升级改造的菜市场数量较多,分别为209个、180个、175个和171个,共占全国的55%。

(3)近两年财政投入接近20亿元。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8-2019年全国地方财政投入菜市场建设管理资金约18.6亿元,平均每个省(区、市)财政投入约0.72亿元。其中新疆、河南和湖北投入资金排名前三,分别为4.58亿元、4.55亿元和3.1亿元,合计资金支持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2.区域特点

(1)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多数城市菜市场规模较大,大中型菜市场拥有70-100个摊位,约1000平方米,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标准化水平较高,软硬件设施比较健全,监管机制较为完善。在县或乡镇一级的菜市场规模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下,拥有摊位数不到50个。农村农贸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马路菜市场占道经营、圩期时间不固定、管理部门不明确以及土地产权不明晰等问题。

(2)南北方地区硬件设施有差异。北方多数菜市场配备冷冻仓库,蔬菜、水果和海鲜等可存放于冷库以延长保质期;在物流供应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冷链体系,多数菜市场均配备冷冻冷藏车运输易腐食品。相较于北方,由于“日进日销”习惯以及百姓对于活禽的偏好,南方菜市场较少配备冷库,基本未建成完善的冷链体系。

(3)东中西地区智慧化程度不均。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多数菜市场已拥有专业化运作团队,引入互联网模式进行运营,大力发展“智慧+菜市场”。但中西部地区智慧型菜市场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管理运营模式也相对陈旧,多数菜市场依旧为原始交易模式。

(4)不同线城市摊贩盈利水平不同。整体而言,一线城市菜市场客单价一般为10-50元,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大多数摊贩的年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二线及以下城市客单价比一线城市低10元左右,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摊贩经营获取的收入可以在当地维持较高生活水平。

3.经营情况

(1)全国多数菜市场经营类别较为单一。根据2019年10月到今年3月收集的750份经营户有效问卷分析(调研区域主要覆盖湖南、福建、河北和北京),蔬菜经营户占比最高,为33.1%;肉类次之,为16.5%;粮油、水果和豆制品占比分别为9.3%、7.6%和5.1%;禽蛋和海鲜类别占比较低,仅为3.4%和2.5%。

(2)进货渠道链条较长。菜市场上游主要有批发市场、基地和自产等模式。从批发市场进货为经营户的主要模式,占比高达76.27%,采购链条较长,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菜市场产品的零售价格部分顾客群体。

(3)下游对象较为单一。菜市场下游单位包括个体消费者、餐厅饭店和学校食堂等。92.80%的经营户面向大众消费者进行销售,对餐厅饭店和学校食堂供应蔬菜的经营户占比分别为40.3%和23.7%。

(4)日均交易额整体偏低。7.20%的经营户日均交易额为5000-10000元,5.5%日均交易额在10000元以上。近60%的经营户日均交易额在1000元以下,菜市场内经营户日均交易额整体偏低。

(5)租金为主要经营成本。整体来看,菜市场内80%的经营户摊位租金在2000元/月以下,但是相比于水电费、人工费和垃圾清运费等其他费用,摊位租金成为主要的经营成本,大约占整体费用(摊位费、水电费、人工费和垃圾清运费)的70%以上。

(6)顾客不足是主要困难。调查中,经营户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消费者偏少,占比为64%。反映摊位费贵、进货渠道受限的经营户占比分别为24.2%和14.8%。另外,管理不合理、出行不便、卫生条件较差均为经营户普遍反映的问题。

4.消费情况

(1)菜市场仍为现阶段百姓购买生鲜农副产品的主要渠道,根据2019年10月到今年3月收集的1200份消费者有效问卷分析,66.8%的消费者选择到菜市场购买农副产品。其与超市和生鲜便利店等共同成为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场所。

(2)消费以传统蔬果肉类为主。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菜市场内消费主要以蔬菜、水果和肉类为主,比例分别为75.4%、58.8%和48%。购买禽蛋、豆制品和粮油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7.4%、30.9%和19%。

(3)消费优点可圈可点。菜市场由于食品新鲜、商品价格便宜、种类齐全等传统优势,备受中老年消费者青睐,调查显示,72.1%消费者由于距离较近选择菜市场购买。57.2%、55.2%和54.3%的消费者分别因为品种齐全、食品新鲜、方便快捷等因素选择菜市场。此外,传统习惯、挑选时间较为自由也是消费者选择菜市场的重要原因。可见,菜市场的区位、产品的丰富度和产品的新鲜度是影响消费的三大主导因素。

(4)满足便民消费需求。多数菜市场满足了步行10分钟便民圈的要求。全国一半以上的菜市场地理位置设置合理,百姓居民去菜市场消费较为方便。

5.渠道情况

(1)保持流通主渠道地位。目前,传统菜市场依然是我国百姓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73%。虽然电商模式深受青年人青睐,但依托中老年人消费主体,目前生鲜消费被电商渠道分流的比重并不高,占比约为3%。伴随冷链运输日益完善以及配送速度的加快,生鲜电商对菜市场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成为新一代交易渠道。

(2)拓展线上平台模式。为适应消费习惯的转变,经济发达区域的传统线下农产品零售终端菜市场逐步与线上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为菜市场寻找新的流量突破口。北京、上海等城市菜市场已逐步同“饿了么”等平台进行合作,拓宽了销售渠道。此外,美团买菜、叮咚买菜、多点、京东到家和永辉买菜等电商APP,逐步整合线下菜市场、菜店、超市和自建仓库等资源,利用电商平台与菜市场形成同业竞争。

存在问题

1.市场布局有待优化

据调查,全国40%的菜市场不能满足一刻钟便民服务需求,尤其是在距离城市较远的郊区菜市场覆盖率偏低。在一线城市,绝大多数新建社区,基本落实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社区总建筑面积10%的配置要求,但欠缺与超市、社区菜店、生鲜便利店等其他农产品零售网点错位补位的考虑,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在二三线城市,部分老城区菜市场由于规划建设早,存在面积偏小、摊位不足、垃圾污染、噪音污染、排水不畅、停车管理不配套和堵塞道路交通等问题。在农村地区,集贸市场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缺乏固定交易场所、马路集市居多、集市内部环境差、周边布局不规范、赶集时间不合理等问题明显。

2.扶持力度还需提高

各地菜市场普遍存在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镇村集贸市场建设、改造资金匮乏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菜市场在建设中,未能享受到相关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红利。此外,乡镇农贸市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建成后很难再有资金投入以实现后续的维护和提升。

3.管理运营尚待改善

我国绝大多数菜市场由专业运营公司经营,但存在管理方式落后、专业投融资渠道缺乏、建设改造资金配置不合理、经营方式与当地居民消费习惯不契合以及马路经营户营业执照办理难等问题。部分菜市场由当地政府直接管理,管理模式相对陈旧,还未向精细化体系延伸。另外,乡镇大部分农贸市场缺乏专业管理、经营人才,商业营运和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与城市菜市场差距。

4.智慧化程度有待提升

整体而言,“智慧农贸”系统及设备尚处于市场推广阶段,智慧平台建设成本较高,会给经营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智慧型菜市场涉及二维码支付、电子化溯源等操作,导致中老年消费者接受度不高。

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推动发展

统筹协调东中西部菜市场发展,依托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菜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对于东部较为发达区域,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智慧化水平,将大数据与仓储、物流、溯源、交易和支付等进行对接,实现“互联网+菜市场”深度融合;中部地区,结合地域风俗、人文环境,着力突出菜市场“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餐饮、消费、社交、修配和娱乐集合地,完善功能服务设施,全面提升菜市场消费体验;对于西部地区菜市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运营管理水平,优化菜品丰富度、食品价格水平、菜市场功能分区等,努力实现一站式购物。

2.科学规划网点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地理位置、城乡人口数量、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市场均衡分布距离、对周边居民辐射面等因素,保障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辐射率,满足每个行政社区周边平均建有2个“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或每千人拥有零售网点建筑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配置要求。对于居民区、社区、学校和单位等人口密集区,要综合考虑与超市、生鲜便利店、餐厅等其他社区商业业态网点的互补性,设置菜市场网点,保障农产品货畅其流。在乡镇及农村地区,可在道路交叉口、村口、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便利处等区域,有效整合资源,合理规划配置集贸市场,引导农民经营者统一退路进场、还路于民。农村土地可能涉及到产权归属问题,村委会或相关部门须明晰产权前提下,合理规划建设集贸市场[2]。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充分考虑防水、防火、防滑和防拥挤等情况,加强菜市场水、电、暖、排风、通信、仓储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菜市场综合功能,完善交易设施、食品溯源、仓储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及废弃物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与流通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产品配送的专业化水平,从农产品储存、运输、温控、包装和加工等方面,提高供应链设施水平。提高对卫生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提升清洗、消毒、排污和通风能力,合理配置垃圾箱、公厕、防尘、防蝇和防鼠等器具,全面改善市场环境。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菜市场,应制定建筑材料标准,鼓励引入低碳环保建筑板材,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带动新时期菜市场服务档次升级。

4.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菜市场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开设审批、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交易规范和产品标准等内容,建立一套各部门之间互相支持、配合、谅解及制约的管理体制。推进菜市场精细化管理,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菜市场自治管理组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食品安全检测、价格监管、信息反馈及食品溯源等加强管理,保障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规范经营户评价机制、倡导经营户诚信经营,增加菜品价格、渠道、销量透明度,打造“人人监督”的公平氛围。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探索建立与菜市场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投资运营机制,将菜市场公益性和经济性有机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通过直接投资、改造补助、回租回购等多种方式,建设改造一批公益性菜市场。多渠道筹措菜市场建设改造资金,拓宽菜市场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建设菜市场。有效整合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资金,采取集资或预售、预收市场设施租金的方式建设菜市场。有效整合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资金,采取集资或预售、预收市场设施租金的方式建设菜市场。鼓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菜市场建设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逐年增加、滚动发展”模式,增加财政支持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安排菜市场建设的低息、无息、贴息贷款,纳入年度贷款计划,多渠道为居民“菜篮子”提供支持。

6.提升市场智慧化水平

鼓励在现有“智慧农贸”基础上,实现“互联网+菜市场”的转型升级,深挖“智能支付、菜品溯源、配送到家”功能,减少流通环节,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电子交易屏,公开信息维度,提升智能电子秤稳定性、识别率,加快农残检测设备数据录入效率、提升检验精准度,减少信息管理平台索票索证周期,实现大数据计算进销库存量,全方位提升智慧化水平,打造数字化、高效率、重体验的智慧市集。此外,鼓励菜市场内经营户融合“线上+线下”模式,自主挖掘电商平台合作,吸引年轻一代消费群体[3]。

注释:

①根据有关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提供数据进行汇总,统计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19年的菜市场数据,其中山西、黑龙江、浙江、安徽、广东和甘肃为2018年数据。

猜你喜欢

经营户菜市场
钱的经历
深入市场调研,推进“以展荣市”
烦人的装修声
鱼的嫁妆
让经营户的“小确幸”再多一点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与完善
袁家村经营现状调查研究
热闹的菜场
买菜记
菜市场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