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发展概况及对策
2020-11-17郑婉君
郑婉君
消费扶贫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将消费扶贫纳入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1]
现状
1.规模不断扩大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83亿元,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定点扶贫县农产品154亿元,动员引导其他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000亿元。另据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76152个扶贫产品,已销售1027亿元。这说明,消费扶贫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这一行动已经成为带动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
2.扶贫模式持续发力
(1)以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为主的政府采购模式是消费扶贫的关键力量。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企业已经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2亿元。中央企业线下通过对接定点扶贫县,形成了涵盖178个县1800多种农产品的清单;在线上已经开通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开设央企扶贫馆94家,上架贫困县农特产品4000多种。
(2)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是消费扶贫的重要力量。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东部9省市①消费扶贫金额已经达到264亿元[2]。
(3)以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的市场主体参与模式成为消费扶贫的重要支撑。线上民营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和苏宁等主要通过设立扶贫专区助力消费扶贫,线下民营企业万达、碧桂园、恒大和万科等则主要通过以购代捐、推广营销的方式进行消费扶贫。
3.渠道多元化
(1)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既包括线上电商平台消费扶贫专区,也包括线下商贸企业消费扶贫专区,企业主要通过在销售平台单独设立易于消费者辨识的专区来售卖扶贫产品。
(2)开办消费扶贫专馆。专馆与专区的不同之处在于:专区在销售扶贫产品的同时还出售其他产品,而专馆则专门销售扶贫产品,如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及中国社会扶贫网。在开设线上销售专馆的同时,国务院扶贫办还积极推动线下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的开办,如宁夏馆、山西馆、甘肃馆等,这些专馆集展示与展销为一体,让消费者更直观地接触到扶贫产品。
(3)推广消费扶贫专柜。通过智能柜、无人售货机等新兴零售方式销售扶贫产品,主要集中设置于商场、地铁站、银行等人流密集的地区,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区域,便于消费者购买。
问题
1.贫困地区资源环境脆弱,产品供给有限
(1)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一是贫困地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比较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坏。二是部分贫困地区对土地重使用轻养护,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过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导致土地质量和肥力不断下降。三是部分贫困地区粗放型农业对农药的过度使用,使有害元素大量地在土壤和水体中残留,造成贫困地区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扶贫产品供给数量不足。一是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大都处于有产无量的状态,无法有效满足企业批量收购的需求。二是贫困地区以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贫困地区农户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后只有少量的农副产品可用于市场交易。
(3)扶贫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一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达到统一标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二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农产品无序竞争等问题出现,无法形成贫困地区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优势。
2.生产结构单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理念缺失
(1)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国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不一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经由重视农产品数量转变为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品种,多样性消费趋势愈加显现,而大部分贫困地区比较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依然没有改变。种植业仍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畜牧业以生猪为主,牛羊养殖数量较少;蔬菜生产以低档菜为主,特色高品质蔬菜生产不足,与市场对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欠佳。一是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产后分级缺失、产品包装设计落后、文化创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降低了消费者对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期望。二是扶贫产品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农副产品存在低质高价现象,并没有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需要,而且由于农副产品的特殊性,消费者也无法得到较好的售后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扶贫热情。
3.产销链条不畅
(1)扶贫产品流通链条不畅。一是交通不便,由于贫困地区大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并且运输手段单一,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交通问题成为扶贫产品有效流通的痛点。二是物流需求量小,由于贫困地区居民的住所比较分散,农副产品的出售以小批量为主,导致贫困地区对物流的有效需求不足,物流企业由于成本问题无力在贫困地区开设网点,进一步限制了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正常流通。
(2)扶贫产品销售链条不畅。一是销售中间环节较多,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二是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缓慢,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标准不高、营销能力不强。
对策
1.提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供给能力
(1)重视贫困地区环境资源保护。一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绿色环保理念,坚决抵制为了盲目提高产量而破环生态健康的行为。二是立足贫困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发展集约型农业,通过技术研发改良特色农产品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产量。
(2)提升扶贫产品规模化供给水平。一是通过发展规模化经营,整合贫困地区分散化的家庭经营状态,引导农户进行统一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扶贫企业和单位通过签订购销合同、联合经营以及预付定金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因资金不足无法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问题。三是采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在增强农业经营抵抗风险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农副产品供给的组织化水平。
(3)提升扶贫产品供给质量。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产品地方标准,推动生产流程标准化、生产产品标准化、监督管理标准化,确保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生产符合标准化发展要求。二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设计符合产品特色的品牌符号,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加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三是结合贫困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研发农产品品种,提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区分度,避免同质化。
2.树立“需求创造供给”的现代经营理念
(1)转变“供给创造需求”的传统经营思路。一是立足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及绿色安全的消费需求,主动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通过精细化加工、网络化运行,实现扶贫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精准对接。二是转变传统的种养结构,采用先进的种养技术。通过优先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大力培养特色高品质蔬菜,不断丰富畜牧养殖种类,提升扶贫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同时,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特色农业的关系,在确保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
(2)注重提升消费者体验。一是完善包装设计,根据市场需要,按照产品品质对扶贫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分类定价,推出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二是健全扶贫产品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合格。对接市场价格机制,严厉打击“同质不同价”“质低价高”现象,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3.打通扶贫产品产销链条
(1)畅通扶贫产品流动链条。一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扶贫产品运输成本。支持物流企业入驻贫困地区,以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收储仓库,改善农产品小批量出售现状,提升扶贫产品对物流的有效需求。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拓展扶贫产品产业链条,与农业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2)畅通扶贫产品销售链条。一是构建产销合作机制,通过订单式采购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缩减销售链条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注重对贫困户开展电商销售、网店运营、营销技能和产品宣传等基本技能培训。
4.加强消费扶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重视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加大种植、养殖和电商销售等外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收集消费市场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重视本地乡土人才的培养,重点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户树立正确的消费扶贫理念。
(2)重视品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品牌创新人才,加强产品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定期聘请专业的品牌营销团队,增强品牌在消费市场中的影响力。三是组建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品牌营销团队,不断壮大品牌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
注释:
①东部九省市指江苏和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