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坡坡晒暖暖(外二篇)

2020-11-17尤凌波

延河(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浆水苞谷老汉

尤凌波

春天说来就来,搭眼望去,村东小河两岸的柳树枝梢,似乎一夜间就上了色,淡淡的、黄黄的,河里也响起了汩汩的流水声。

春一到,庄稼人便忙开了,蛰伏了一冬的小麦起了身,锄草、施肥、浇水、灭虫,各种农活一桩接着一桩。抽穗、扬花,南风一起便麦浪滚滚,“算黄算割”鸟儿又飞了回来,不停地在浓密的树叶间鸣叫着,庄稼人没黑没明,收割碾打,龙口夺食。这边挥镰割倒了麦子,那边又吆牛犁开麦茬地,施肥、耱平,撒下苞谷、谷子、豆子籽种。又是一番番锄草、浇水、施肥、灭虫,直到把各类秋庄稼一一收回,再种下小麦,那风就寒了,霜也降了,空中飘起了雪花,地就上了冻,这大半年里,一天也不敢休息,更不敢耍奸溜滑,舍不得出力;否则,你哄地皮,地皮就哄你的肚皮。日子,岁月,就在这一天天、一年年、一辈辈中轮回着。

只有入了冬,才是庄稼人的休闲日,懒觉可以睡,直睡到日上三竿;那早饭自然就吃得迟,吃毕饭,红彤彤的太阳艳艳地照着,百无聊赖的人们就三三两两聚到了阳坡坡地界,晒开了暖暖。

叫作阳坡坡,其实未必有坡,只是村巷间避风向阳的地方。靠墙矗立着一溜苞谷秆,身着黑粗布棉裤棉袄的庄稼人,一个个依偎在苞谷秆上,眯着眼睛,享受着冬日暖暖的阳光。

晒暖暖的阵容看似杂乱无序,随意蹲坐,实则大有讲究,大体分为男女各一堆,不太混杂。这男人又按年龄来划分,年轻人一群,拄拐棍的老汉们一伙,至于娃娃们则不分性别,大人窝子里窜来窜去,相互追逐嬉闹。

秦地天高土厚,造就了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同时,秦地封闭,秦人又封建,尤其是那女性,还是姑娘时,把那身体发肤看得金贵;即使酷暑三伏天,也是长衫长裤,连脚面也不轻易示人,遇到陌生男人同他说话,未言开,脸先红。但艰苦的农家日子,繁重的农活却一样不比男人少干,还要经管屋里老小的一日三餐、缝补浆洗;待到结了婚,有了娃,便粗放豪爽起来,再无昔日的羞涩腼腆,众人面前敢解衣敞怀露乳,给娃娃喂奶。这不,冬闲晒暖暖,也基本上人手一个针线笸篮,不是缝衣连袜,就是纳鞋底子,要不就是织毛衣。手不闲,嘴更不闲,从儿女到公婆,从小姑子到小叔子,夸赞着,抱怨着。当然,时不时还要说几句连男人都不敢说的荤话;所以,妇女窝里最热闹,嘻嘻哈哈,哭了笑了,就像搭起了一个戏台子。

男人们闲下来最喜欢耍的游戏是丢方、狼吃娃,就地用树枝划几个方格,一方用土坷垃,一方用短柴秸,你布一子,我跟一子,类似于现在的五子棋。但下的人往往做不了主,周围看热闹的反而常常越俎代庖,因而丢方、狼吃娃摊子前,从一开始就吵吵嚷嚷,喊声叫声抱怨声不绝于耳。

这一切,老汉们都看在眼里,但也只是微微一笑,更多的是抽着旱烟锅子,揣着心事,怀想着久远的过去,从年轻后生们的身上,回忆着当年的自己,相互间说的都是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因为耳聋,常常是问东答西,各说各话。也怪,人老了,夜隔黑吃得啥饭都想不起来,但童年时的某件小事却记得清清楚楚。每年的冬天,对老人而言,就是一道坎,这不前几天,还在一起晒暖暖的一位老弟兄,一夜之间,却再也没醒过来,现在已躺在了北沟的黄土下了。唏嘘过后,竟然流着长长的口水,睡了过去。忽然间,觉得身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于是迷迷糊糊地伸手抓挠痒痒处,竟捉住了一只肉乎乎的虱子。顿时,睡意全消,正好此时周身也晒得热乎乎的,于是索性脱掉棉袄,光着上身捉起了虱子。捉完了自己身上的,还会把小孙子、小孙女叫来,躺在自己腿上,再为他们捉虱子。

庄稼人平时没啥零食可吃,时令的桃杏李枣此时早已过去。冬天里,只是偶尔将苞谷粒用铁锅炒熟了当作零食,奢侈些的,还会炒些黄豆、黑豆。起先是一个人偷偷从衣兜里往外掏,趁人不注意了往嘴里放几粒,但咯嘣咯嘣声又怎能瞒得了大伙;于是,众人一拥而上,从口袋里硬是统统掏了出来,散给大家分享,没分到的,还骂着逼其再回家拿些来,一大锅炒苞谷豆就这样给分食了。偶有那掉在地上的几粒,恰被在人窝空间处趾高气扬昂首踱步的大公鸡给叼了去,但自己却不舍得吞下,而是嘴里发出一阵“咕咕咕”的叫声,召唤在附近觅食的母鸡来食。

几只跑出圈的猪,也跑来阳坡处凑热闹,偶有哪个碎崽娃子拿树枝为其挠痒痒,便立马躺在地上,眯缝着眼睛,尽情地享受着阳光,享受着挠痒痒的舒爽,嘴里哼哼着,流着长长的涎水。

这暖暖一晒,就到了午后二三点,直到天上堆起了云层,地面刮起了大风,人们这才意犹未尽地四散回家。

清泉心中流

饮食二字,饮为先,食在后。虽说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人三天不吃饭,绝无性命之虞;若三天不喝水,结局不堪设想,足见水的份量之重了。

自古八水绕长安,河流纵横,水源丰沛,但昔日乡村吃水,还是以掘井为主,村村也必有几口老井,村民就近按片绞水。世世代代,人吃马喂,羊饮鸡喝,都是取自井中绞上的水,那石板砌嵌的井沿,自然就被绞水用的绳索,生生勒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一道道岁月的印迹,犹如老人脸上的皱纹,硬是日子苦熬出来的沧桑。过去人们出外谋生、求学、当兵,就叫背井离乡,游子归来,端碗必言:“又喝到家乡的水了,真甜呐!”

秦人性直,不善甜言蜜语,更不会虚情假意,言语声高,唱戏似吼,显生冷蹭倔,但实在、厚道、本真。像那渭北旱原,水极金贵,地下水深,打井困难,动辄就得几十丈下掘,靠镢头挖,藤笼提土,稍不留意,塌方、伤人、折人的惨剧便常常发生。待费尽千辛万苦掘得一井,不是不出水,就是又苦又咸,无奈,众多庄户人家只好平地挖窖,将雨水引入,将冰雪储之,日常生活用水全赖于这窖水。窖水色如铁锈,存储久了,里面还生有红线线虫。平时惜水如油,早上起来洗脸,也是一盆水先尽老的洗,再让小的洗,最后才是汉子、媳妇洗,都洗完后,再给鸡羊猪狗饮。若是天旱久了,窖水吃完,还得翻山下沟底,来回上十里的往家挑沟里的水。尽管如此,若有路人进门,一声:“有人吗?讨碗水喝。”家中无论谁在,都二话不说,将碗拭净,一碗滚烫的开水递到眼前,“嫑着急,小心烫着,不够再倒。”喝多少眉头都不皱一下,但讨水者若将喝不完的水顺手倒掉,对不起,立马会翻脸,撵你出门。

农家生活清苦,来了亲戚朋友,甚至乡党串门,没有糖果、瓜子招待,进门首先问:“喝水不?”不管怎么回答,一碗白开水必端过来。不是舍不得放茶叶,而是家中实无茶叶可放,平日间自己也是喝的白开水,顶多就是到竹园采些竹叶,或是摘些沙果树叶子晾干,充当茶水,说这东西清火、开胃。只有遇到红白大事了,这才称上二斤砖茶,招待客人和帮忙的乡党。谁家若有在外干事的人买回几两香片,那就宝贝的不得了。说白了,那不过就是茉莉花茶,若有幸喝上,至少会在乡党们面前炫耀半年。从不请你“在这把饭吃了吧”,那都是客套话,所谓“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米。”但只要饭时一到,必先给来客盛满吃饱,哪怕饭不够了,自家人空着肚子哩。

庄稼人苦,每天起鸡啼,睡半夜,精心侍弄那土地。天还麻麻亮,就起身下地了,干粮可以不带,必用黑陶罐盛满开水,拎着到地头。不论耕、耱、刨、扒、种、收,都是出大力的下苦活,一会儿工夫,那汗水就顺着尻渠子往下淌。这时,就得到地头歇一歇,先喝水,再抽袋烟,然后接着再干,也许还未等到收工呢,那罐水就先喝完了。回到屋里,农具一放先绞上一桶水,舀一瓢,美美地咕嘟灌上一气,尔后再给同样出了大力的牛马端半盆,还不忘撒上两粒青盐,那牛马同样干渴极,头低到盆里,眨眼间,一盆水就喝干了,这才打着响鼻,舒适至极。

庄稼地附近若有河溪,就省却了带水的麻烦,下地前,先到河边沙滩挖一小坑,让那河水慢慢渗入,待到人困马乏时过来,那坑里就渗满了水,经过沙子的过滤,清清亮亮,澄澈至极。用手掬着喝,或是低头饮用。流动的河水一般不喝,因水面漂浮着枯枝败叶,鸡毛蒜皮,还有其他脏发。

喝水最不愁的还是进终南山里砍柴、采药,满山青翠的林木,涵养了条条溪河,累了,渴了,饿了,啃几口干馍,捧几口山泉水,再擦洗一下头脸,困乏、饥渴顿解,那山泉水还性硬,就着干馍喝下去尤其顶饱,半晌也不会肚饥。

到了生产队时,土地收归集体,干活也都是以钟声为令,社员统一下地,这时便有专人负责绞水,担着送到地头,因为人多,需求量就大,一晌要送好几趟水呢。送水时,桶面最好放片荷叶,没有荷叶的,南瓜叶、蓖麻叶也可代替,目的就是防止水漾洒出来。有些条件好些的生产队,还会从供销社买些糖精,苦焦的庄稼人见了糖精水,忍不住就要多喝几口。

只有家中的老人娃娃身体不美气了,或是媳妇来那个了,肚子疼痛,这才舍得往开水里冲些白糖、红糖,喝着甜滋滋的糖水,是那年月最奢侈的享受。而庄稼汉自个儿若不美气了,却从不舍得喝糖水,把那野菜涹的浆水,舀上半碗,咕嘟嘟下肚,说那东西清火祛毒,口舌生疮、耳鸣目赤、头痛发热,你还别说,真见奇效;浆水喝完,炕上蒙头睡上一觉,第二天起来,症状全消,身子立时轻快了许多。

盼 归

一棵粗大的老槐,荫庇着这座小院,小院门口,蹲一块碌碡般的石头,椭圆、面平光滑,正好坐人。石自村东河中捞回,不知何年蹲于门口。院里的房子,由胡基盖起的厦房,变成了鞍间房,又由鞍间房变成砖砌的二层楼,但那石头始终没动、没变。

从屋内到门口,也就十余步,若放几十年前,一抬腿的事儿。那时,一走便是数十里,不喘不歇,每周从单位到小家,都要走几趟。每年从小家到老家,也要走几趟。或许正是年轻时走得太多了,如今,双膝受损,一移步,膝关节便“咯嘣”作响,针刺般疼痛,只能一手拄拐,一手扶墙,艰难地挪至门口,坐于石上,静静地、呆呆地瞅着门前的小路,天阴、天晴,花开、花落,叶绿、叶黄,只要无雨无雪,老汉必定坐在石头上,雕像般,半晌或一天。

往来的人脚步匆匆,几乎无人与老汉说话,偶有招呼的,老汉也聋得听不见,问东答西,各说各话。只有村里的一条小白狗,时常跑到老汉面前,摇摇尾巴,蹭蹭裤腿,卧于老汉身旁,与之为伴。

老汉坐在门口,无人知其用心,只有老汉清楚,是在等城里工作的儿女回来。其实儿女只有在周末才能回来,但老汉只有坐到石头上,眼瞅着这条小路,心里才有了期冀,心中也才踏实。人,远远地走来,近了,才看清不是,又一人走来,依然不是。坐着坐着,老汉就睡着了,涎水长长地顺着嘴角,顺着雪白的胡须淌下。依稀间,那小路的尽头,一位年轻人阔步如飞,朝这边走来,直到近了,老汉才看清,那年轻人,竟是当年的自己。

老汉离开村子,离开这座小院时,还是一个半大小子,要到省城学徒去了。临行时,满头秀发的母亲,给儿子塞满了连夜烙出的锅盔,又装了一罐浆水菜。母亲知道儿子爱吃浆水菜,扭着小脚,一直将儿子送上大路。儿子几次让她回去,她口里答应着,依旧远远地跟在后边,直到看不见了,这才返回,瘫了般一屁股跌坐在石头上,放声大哭。这之后,母亲就常常坐于石上,眼睛瞅着小路,盼着儿子的身影。

当雏鸟刚刚长出羽毛之时,最常做的动作就是挥动、忽闪着翅膀,急欲离开巢窠。年轻时的老汉也是如此,打走出家门,来到省城后,这座小院,便在他的心里。变成老家了,也只是在与外人交谈时才偶尔提及。那时,一年也回不来几趟,愈是如此,母亲坐在石头上的次数便愈多,时间也愈长。

老汉在城里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忙于工作,儿女无人带,这才想起了老家,便领回来让母亲帮着带,此时也才感到母亲住的老家,才是天底下最温暖、最安全、最可依赖的家。待儿女到了上学的年龄,又一个个带离老家,回城上学。这时的母亲头发已花白,走路也拄上了拐,一拧一拧,送儿子、送孙子到大路上,直到远去,瞅不见了,这才又拧回屋前,坐在石头上,悄悄抹泪。一年又一年,不论何时回来,都远远地看到母亲坐在石头上,静静地等,默默地盼,待走近,才发觉母亲已靠在墙上睡着了。一声“妈!”惊醒了母亲,用袖口擦拭着浑浊的双眼,半天才颤着声回应:“终于把俺娃等回来了!”双手紧紧地攥住儿孙的手,生怕他们离开。

掏出带回的各种吃货,母亲总是抱怨着:“屋里啥都有,花那钱干啥?”儿子一一摊开,而母亲一口也舍不得吃,又一一收好,抬到板柜里,留着给孙子孙女慢慢吃。聚少离多,聚短离长,临别时,又把小米、苞谷糁、红豆各装上一小袋,还要再装上一罐浆水,硬让儿子带回城里慢慢吃。

那年冬天,早起,母亲又往门口石头上走时,一个爬扑跌倒,再也未能站起来。待儿子闻讯匆匆赶回时,门口的大石头上空空荡荡,母亲静静地停放在屋内的床板上,最终都未能听见那一声声“妈,妈”的哭喊。而儿子的耳旁自此总响着“俺娃回来了”的声音,永远也挥之不去了,以至常常于梦中答应着醒来。

儿子终于也成了老汉。两年前,老伴也先他而去,老汉便坚持从城里回到了当年急欲离开的老家,似要陪伴母亲,更似弥补自小离开母亲的缺憾,因为母亲就埋在老屋门前的那道沟坡下。已成家立业的子女,也是带着自己的子女,定期回来看看。有时因各种原因未按时回来,老汉便涹上些浆水菜,拄着拐,搭上长途车,磕磕绊绊地送给城里的儿女后,返身又回到老屋,每天就这样坐在石头上,默默地独自等着、盼着儿孙的归来。“爸”,“爷爷”,几声呼喊,将老人从睡梦中惊醒,老汉睁开昏花的老眼,一个似乎年轻时的自己立于面前,这才意识到:“哦,俺娃回来了。”这声已哽咽,眼已潮湿。

一夜之后,儿孙们又要走了,老汉拒绝了儿孙的劝阻,拄着拐杖,艰难地扶着墙,挪到了门口,目送着他们渐渐远去,这才坐到石头上,又开始了等待……

猜你喜欢

浆水苞谷老汉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背苞谷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古老的浆水
舌尖上的浆水
搓苞谷芯治愈肠胃病
好吃的浆水鱼鱼
百年浆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