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大履职”:模式创新与优化路径
2020-11-17
■特邀嘉宾 潘国红 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互联网+”助推人大履职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当前各级人大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找准互联网与人大履职的契合点,提高人大履职实效,开创人大履职新局面?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向作用,不断优化“互联网+人大履职”的现实路径?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就此展开研究探讨。
“互联网+”为人大履职提供新技术和新思维
□当前,互联网正在从一种工具逐步变成了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一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不少地方人大纷纷“触网”,探索“互联网+人大履职”新模式,您认为互联网对人大履职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方面,“互联网+”为人大履职提供技术支持。网络传播的开放、及时、去中心化、平等、社群等特征孕育了新的政治规范,互联网带来了流动的空间与权力,重新塑造了社会生活。人大是权力机关和民意机关,必须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社会形态和网民心态,及时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网络层面,使人大在收集处理信息、扩大公众参与、推进代表履职等方面,能够以更加快捷、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推进履职方式持续改进,工作效率不断优化,制度绩效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互联网+”不仅为人大履职提供崭新的“交互工具”,而且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是目前被公认的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几个特点,它要求人大履职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实现与网络对接,借助网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人大履职民主性和实效性。“用户至上”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居于核心位置,这要求人大履职要把为人民谋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热点,反映民生诉求,解决民生问题。
“互联网+”为人大履职插上翅膀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先行先试,积极寻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人大建设的契合点,在您看来,“互联网+”为人大履职带来哪些提升?
■地方人大充分发挥“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分享、交流和传播功能,构建代表、选民、人大的互动网络,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这种“新”不仅体现了技术和形式上的先进性,而且反映了思维方式、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性。
一是扩大人大信息公开。互联网为人大信息公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人大履职过程和结果。
二是收集和吸纳民意。网络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话语空间,是实现民意表达的又一重要渠道。一些地方人大因势利导,把网络民意纳入自己的视野,实现人大工作空间向线上延伸,联系对象向广大网民拓展,联系方式向更为多元、多维互动转变。一些地方人大主动把网络生活中虚拟的政治参与同现实生活的政治参与“链接”起来,重视网络民意的鉴别、汲取和吸纳,把网络民意作为人大履职议题设置、决策完善的重要参考,提升人大监督效能。
三是用大数据精准履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许多地方人大在传统调研方式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汇总多维度信息,分类甄别和科学量化舆情民意,推进人大决议决定合乎民意、更具公信力。
四是促进代表履职作为。“互联网+代表工作”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提供平台支撑。
五是提升人大影响和形象。各地人大高度重视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在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借助互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打造人大宣传新阵地,使人大新闻宣传渠道实现平面媒体与互联网多媒体并举,实现“文、视、声、网”立体宣传,提升了人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能举一些具体例子吗?
■比如各地人大门户网站建立了“人大新闻”“重要发布”等栏目,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为公众了解人大工作提供了便捷平台。许多地方人大还开通人大网站手机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有的还用视频、图文直播人大会议实况,变过去“关门”开会为“敞开大门”开会,让公众更及时更直接了解人大履职情况。
比如,2018年7月上线运行的“广州智慧人大”,建成12个应用子系统,来自44个政府单位、司法单位的1983个数据主题在后台滚动,实现数据由孤立单一向系统性、关联性转变,大数据技术全面助力人大精准履职。
又如,杭州市人大开发治水监督APP,在“杭州河道水质”APP 平台中增设“代表监督”模块,人大代表既能在上面实时监控全市1800多条河道的水流水质情况,也能“随手拍”“随时传”,即时反映问题,助力代表开展治水工作监督。
还有代表议案建议网上办理系统、代表履职信息管理系统等等,都是各地找准互联网和人大的契合点所开展的具体实践和成功范例。
“互联网+人大履职”的优化路径
□“互联网+”为人大履职带来了无限可能,下一步该如何完善优化?
■人大要正确处理好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等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向作用,突破现有人大工作方式的局限,以“互联网+”促进人大履职。
□具体有哪些路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互联网+人大履职”发展。“互联网+人大履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统筹规划,有重点、分阶段逐步推进。要研究制定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互联网+人大履职”发展战略规划,在建设目标上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向更加注重支撑人大履行职能、提高工作绩效转变,在建设方式上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
二是扩大“互联网+”政治参与,提高人大履职回应性和民主性。互联网模糊了线上和线下的空间距离,实现了线上推动线下的政治发展。人大要深刻把握网络政治的特点,立足自身职能,不断创新网络政治参与载体,提高人大履职的回应性和灵敏度。
三是立体化媒体传播,扩大人大新闻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人大新闻宣传要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要求,在利用传统媒体开展新闻宣传的同时,加强各类新平台终端建设,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抢占人大宣传舆论的制高点。要跳出人大系统,打破工作壁垒,建立健全人大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交流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体协同作战。
四是强化要素支撑,推进“互联网+人大履职”持续健康运行。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负责网站和新媒体运行与管理,落实人大网站和新媒体技术支撑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保障和栏目共建机制,明确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审查、信息发布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流程。建立保密、机要和信息安全工作机制,保障人大网络和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发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建设立法工作业务系统、监督工作业务系统、代表工作业务系统、综合服务保障系统。提高人大机关干部和人大代表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您提到要“互联网+人大履职”发展规划在建设方式上要向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有没有具体的抓手?
■人大履职数据库,是“互联网+人大履职”的基础性工作,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要加快以立法工作数据库、监督工作数据库、人大代表工作数据库、机关工作数据库为重点的人大信息资源库建设,汇聚整合上下、左右、内外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大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人大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要注意纵横协调,将“互联网+人大履职”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人大数据库与党委及“一府一委两院”数据库互联互通、共享交换。要注重人大的特色,通盘考虑人大依托互联网履职的硬软件建设、安全运行等问题,形成具有人大特色又符合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工作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大履职的回应性和民主性?
■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网络民意。了解公众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关注的热点,作为人大掌握民意、科学决策、行使职权的重要依据。建立网络民意收集、整理、吸纳、反馈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网络民意的科学分析,过滤网络民意中非理性内容,及时将公众多元、真实的社会利益需求以合法的途径输入公共决策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网民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人大门户网站作用,优化栏目设置,强化交流互动栏目,方便公众建言献策,为公众参与人大工作提供渠道。开设访客留言、网上论坛、在线问答等栏目,与网民交流互动,向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建立人大代表专页和“网上窗口”,公布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建立并公开代表个人工作邮箱、微博和博客等,主动发布有关信息,征集公民意见,接受公众监督。
此外,还应积极回应网络热点。借助网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集分析网络舆情,及时发现本地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重点,回应社会关切,在反馈沟通中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以此彰显人大履职的民意理念和民权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