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学再出发
——“2020 年中国红楼梦研究·上海论坛”

2020-11-17

红楼梦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刊红学上海师范大学

李 虹

2020 年10 月31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红学再出发——2020 年中国红楼梦研究·上海论坛”在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81 号上海师范大学光启楼1103 室召开。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的研究人员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生,和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中学、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延安中学的部分中学教师约50 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围绕“红学再出发”的中心议题,对百年红学所取得的成就与局限、《红楼梦学刊》平台建构的新思路、经典普及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等系列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詹丹教授主持。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首先在开场致辞中回忆了自己在1981 年参加上海师大召开的红楼梦研讨会的情形。 他说,2019 年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 周年,2021 年又是新红学100 周年,到今天为止,新时期的红学发展已经40 多年。在当前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推动红学发展,推动《红楼梦》的当代阅读与传播,确实是个问题。 《红楼梦学刊》作为国家级的学术专刊,要在新时代的红学发展中重新出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之所以取名“红学再出发”的主要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宋莉华教授代表上海师大中文系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她说,上海师大曾经在1981 年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红楼梦研讨会,名流云集,盛况空前。 周汝昌先生在《文汇报》上称之为“文学盛会”。 在张会长和詹丹老师的努力下,今天能再次在这里举办红学论坛,显示出了红学研究的新气象和复兴的趋势。 相信通过这次论坛,我们能对百年红学进行学术历程的回顾,对未来的红学研究,以及红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阵地《红楼梦学刊》如何进行重新的建构,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虹首先向与会学者们转达了《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教授与副主编胡晴副研究员不能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歉意,接着从文献、文本和文化等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红楼梦学刊》最近几年的发刊情况,希望借此机会向各位学者请教,如何能在坚守初衷的前提下,扩大学刊的发稿范畴,进一步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准。 《红楼梦》虽然文备众体,是集大成之作,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但毕竟在体量上受到限制。 因此,由《红楼梦》出发,向小说传统的创作与批评进行扩展,梳理小说史的发展脉络与影响辐射,也是学刊理应具有的重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恒夫教授就《红楼梦》的当代传播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说,当代对《红楼梦》的兴趣在20 世纪60 年代和80 年代发生过很大改变。 50-60 年代初是《红楼梦》戏曲改编最为繁荣的时期,以徐进的越剧《红楼梦》为重要代表,诞生了一大批不同剧种的红楼戏,如锡剧、曲剧、昆剧、川剧、潮剧、湘剧、姚剧、杭剧、甬剧、滩簧等等。 而80 年代以后,对于《红楼梦》的戏曲改编主题更加注重人性的挖掘,比如吉林的吉剧、评剧等,甚至出现了像《焦大与陈嫂》这样的作品。 他还特别提到去年在北京公演过的古本剧《红楼梦》,对顾笃璜先生为昆曲的传习与发展做出的努力感佩于心。

对于《红楼梦》戏曲改编的当代传播,很多与会老师都有深刻体会。 特别是在影视传播之前,以戏曲话剧等舞台艺术的方式演出《红楼梦》,是经典普及的重要渠道。 因此,对于朱老师主持编纂即将出版的《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学者们都翘首以待。 詹丹老师则提出,自己在为这部作品集成撰写序言时,才仔细阅读了其中收集的20 世纪20 年代厦门大学学生陈梦韶编创的话剧《绛洞花主》,从而对鲁迅先生阐述的那段名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鲁迅之所以从经学家、道学家、才子和革命家等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归纳,是在变相地为话剧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进行解读做辩护。 由此,不论是对《红楼梦》还是对鲁迅都有了进一步更符合语境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庆华教授认为,红学的再出发,可以从一种新的范式或研究方法来入手,在新时代不断更新的技术条件下,将这项事业继续推向前方。 对人文学者来说,数字人文是目前最为突出也十分迫切的要求。 《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许多意象和各种小说术语,甚至是各种人物情节的文学渊源,都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勾连起来。如果可以建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库,对于考释梳理其渊源流变,可以更加清楚,更加便捷。 这是在当前技术支持下可以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因此希望红楼梦研究所能牵头,联合高校与相关机构的科研力量,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专题数据库。

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教授回顾了自己对《红楼梦》关注历程,认为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文本阅读感受,每一代人都可以从经典的文本中吸纳自己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她非常认同王庆华教授关于建设数据库的建议,特别是如果能将20 世纪以来的改编作品,包括音像资料增加到数据库中,与学术研究相互对应,相信不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大众普及来说,都会有相当高的点击率,或者会掀起一波新的高潮。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认为新时期以来红学发展的几次高潮都与时代精神相关,如何能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中重新找到令人激动的主题和话语权,如何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批判与传承,也就是如何找到“红学再出发”的起点,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一个难得的全方位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和方式,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美好的一面,也暴露了其中的冷漠无情和残酷。 特别是面对当前中小学生们阅读厌倦、知识过度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阅读《红楼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红学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

《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讨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 此次论坛上,来自高校和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做出的尝试,以及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军教授讲述了他在最近几年,不断通过讲座、读书会以及通识课程的方式,在中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领域,为《红楼梦》的经典普及与传播做出努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目的也随着调整,从文化普及到学术研究,希望能让更多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邓彤老师认为要抓住学生的痛点,设计好教学环节,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海格致中学的高翀骅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将学术成果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的终点在哪里以及作为任务的教学是否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等三个问题,希望听到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上海中学的樊新强老师认为,虽然教育本身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但应该相信《红楼梦》本身的魅力,教师能做的是引导更多学生发现这种魅力,从而喜欢上《红楼梦》,而不是放弃或拒绝阅读《红楼梦》。

华东师范大学的竺洪波教授以自己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种参考。 尽管两部著作具有不同的文本特征,但《西游记》的阅读应具备先验式的神话构思、民间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宗教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等前提,这也为《红楼梦》的阅读提供了一种参照。

复旦大学的罗书华教授对于整本书阅读甚至是纸质书的传播都抱有一种不甚乐观的态度。 他认为尽管《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也需要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层次,但对中学生来说,要读完这本鸿篇巨制,是有些残忍的。 他认为如果对《红楼梦》大致的背景有所了解,它的价值即使读片段也能感受得到。

复旦大学的许蔚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的孙超老师、李东东老师也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对《红楼梦》研究提出了在宗教思想和文本研究等方面的观点。 许蔚认为,《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形象虽然很少,但却具有一种结构性的作用。 孙超认为,不同时代的语境会造成对《红楼梦》的两种非常极端的态度,这或许也是《红楼梦》具有巨大魅力的一个双向证明。 李东东认为,要多读几遍文本,可能就不会被轻易带到像“癸酉本”那样显而易见的错误中去。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的朱旭强老师和上海博物馆的于颖老师分别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安南怪谭》和《江南染织绣》,从小说的再次创作与小说背后的文物等角度重新阐释,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朱旭强认为,《红楼梦》之前的几大奇书,在作者的独创性之外,都有一个逐渐累积的生成过程。 我们在阅读域外小说时常常遇到阅读感受不太愉快的作品,而这种不愉快反而会让人因为可惜而产生一种创作动机。 就此而言,小说观念在发生变化,对《红楼梦》的重新书写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出发和探索。

于颖老师从“物”的角度,对小说背后的文物进行了文学与考古的跨界考证。 《红楼梦》中涉及“物”的知识特别多,如何将字面意义复活到可以看到的真实物品,于颖老师借助了大量图像资料,并且在尽可能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让更多人对小说产生更为形象的想象。 这种方式引起了上海财经大学柳岳梅老师的共鸣。 她认为,如果能对小说人物的服饰、工艺、器物的形制等有深入直观的了解,可以更加理解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 李舜华老师则认为,用这些具体的“物”也可以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点到面的进行整本书阅读。

宋莉华老师还补充了当前红学中对于版本考证的一点思考。 她说,红学能够继续前行,除了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还应该致力于新文献的发掘。 特别是对海外文献的研究和利用,对早期译本底本的研究,对早期西方人编撰汉语读本时采用的底本研究,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任张云编审为此次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 她首先对上海师大的热情接待和诸位学者老师的真诚探讨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大家一直以来对红学和《红楼梦学刊》的支持与关注表示感谢。 她说,在过去的40 年里,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刊》收获了很多学术成果,完成了包括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在内的许多基础性工作。 2021 年第1 辑是《红楼梦学刊》创刊以来的第200 辑,新红学也来到了第100 个年头。 希望能借助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在诸位学者同仁一如既往的共同努力下,收获更多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学刊红学上海师范大学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An Analysis of the Anima in Jung’s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 Analysis of the Land Ethic in?A Sand County Almanac
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大汉公报》“红学”资料钩沉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深切缅怀母校恩师、红学前辈李希凡先生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吴组缃先生红学研究与创作交叉考论
Anglo—Saxon Women’s Life and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