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思想探析
2020-11-17李瑞环
李瑞环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6)
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剧,但国人对开发西北的脚步却从未止步。开发西北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鸦片战争前,经历了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民国初期,孙中山把开发西北列为“实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他构想的诸多开发性方案旨在发展地区经济、巩固国防,所提出的系统化战略构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开发西北奠定了基础。
一、孙中山提出开发西北的时代背景
民国初期的西北地区是沟通内陆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突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制约,致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代以来,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局势,内有边疆分裂势力的破坏与叛乱,外有帝国主义的渗透与侵略,使得西北地区危机重重,部分开明人士逐步认识到西北地区的重要性,“由此掀起了近代以来研究西北,开发西北的序幕”[1],这一开发思潮也指导着后人不断探索开发西北的道路。
孙中山虽然从未到过西北,但他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西北地区,对涉及西北的开发与建设尤为重视,他是真正以现代化观念系统审视西北并规划开发的倡行者。孙中山认为“西北地区具备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空间区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后方,开发西北能够促进该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实现优势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提高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异,达到巩固边疆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2]。
二、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构想和规划
作为实业建国的倡行者,孙中山重视民生的建设,同时也注重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他设想在西北通过发展交通、移民垦荒、开发产业等措施达到开发的目的,实现经济发展与巩固国防的整体战略构想,开发西北实为“实业计划”的补充与完善。
(一)发展交通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而西北铁路系统的建设则为移民垦荒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孙中山认为修建铁路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可以起到开发西北的目的。
他在“实业计划”中阐述了西北铁路系统及扩张建设的战略构想,并规划了实施的理想蓝图。他计划的西北铁路线由位于渤海湾的北方海港为出发点,在极大方便内外联系的同时,将西北地区的资源输出转换为经济输入。另外,扩展西北铁路系统,可以互通有无,有效地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带动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利于移民开垦的顺利进行,带动铁路运输盈利的最大化,实现西北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孙中山在重视西北铁路系统建设的同时也注重水运的开发与建设,其中包括黄河、渭河等河流。在水运的维护上,他提出一方面应疏通河道修堤筑坝,另一方面以梳理水道实现开浚河流,达到货畅其运的目的。
(二)移民垦荒
民国初期西北地区虽地域辽阔,但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民众思想保守落后,导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孙中山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移民垦荒列为开发西北的重要措施,同时吸收外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企图通过移民开发西北,强化边防建设,协调经济发展格局。移民垦荒对开发西北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真正地发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的优势。
为了促进移民垦荒的顺利开展,孙中山于1912年3 月发起并成立“拓殖协会”进行财政拨款补助,将移民垦荒规划作为参议院的年预算方案,提出由国家收买土地,防止投机专用。通过国家收购土地,借贷给移民资金、工具、生产资料,完善信贷政策,实行工场制度,训练移民保障自治特权,推进移民程序的顺利开展与进行。另外,孙中山还指出应对移民应实行规范的组织和有序的管理,并为此制定出多种国家性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照顾移民,以期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用系统的方法指导其事,以特惠移民,而普利全国”[3]。
(三)产业开发
西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孙中山主张立足地区的客观条件,规划系统的开发方案,建立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农牧、加工、采矿等特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农业、畜牧业。早在1894 年6 月的《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就开始关注西北地区农牧业开发的问题。后来更是多次强调西北地区农牧业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在农业方面,他主张在加强农业立法保护农垦的同时,依靠机器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灌溉,改良耕作方法,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产量,在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开垦荒地,可发挥其种植、放牧、造林、开矿等用途。在牧业方面,宜发展交通开发牧场,合理地改善畜牧方式,实行规模化养殖与科学化管理的结合,同时应大力发展对畜产品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畜牧业的价值。
发展毛皮业。“1918 年中国西北就向外国输出羊毛为48724560 磅,1919 年为42357600 磅。其中新疆约占出口的1/3,甘肃约占2/3。羊皮:新疆出口1260 万张,甘肃出口30 万张”[6]。西北地区已成为单向的畜产品出口市场,产品结构单一且布局极不合理。孙中山针对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了西北羊毛产业的现状,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他提议改变落后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进行科学化养殖与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毛皮业,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把西北地区建设成皮毛业加工的基地。
发展矿产业。矿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煤、铁、石油等尤为充足,受经济、交通、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矿产资源难以得到开发与利用,因此发展矿产业成为开发西北的重要方面。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指出西北各省铁矿资源丰富,但存在开采利用少的弊病,所以倡导尽可能地开采与利用。在矿产资源的开发方式上,他主张就地取材,设立开发工厂;在开发途径上,提出应当实行以政府承办为主,私人经营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同时国家应采取宽大的优惠政策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从而实现“一切有利益之矿可以从渐收为社会公有,而通国人民亦可以均沾其利益矣”[3]。
三、评价与展望
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思想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扬,在借鉴传统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思想的同时,还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交通,开采资源拓展富源的构想,重视并关注西北地区潜在性的发展力量,真正地做到了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系统化的方式论证了实施开发西北的宏伟计划,为开发西北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为实业建国的倡导人与实践者,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思想印证了他发展民生的愿望,彰显了他急于改造西北落后状态的爱国之情,代表了他在那个时代针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水平。
开发西北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当前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发西北的具体实践中,应继承前人的建设性成果,吸收其科学、合理的建议,同时又要适应时代不断加以变革,进而推动实现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宏伟目标,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