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西方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叙事
——基于欧美教科书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2020-11-17

社会观察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教科书马克思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重新发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呼吁,将马克思的著作重新纳入“重要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肯定马克思主义对现实具有“持续的解释力”,对理解现实和改变现实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虽有所恢复,但影响仍然有限。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知识中的影响究竟怎样?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心理”?本文拟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出版的社会学教科书,探索现今西方社会学知识中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呈现形式,从版本繁多、征引浩博的知识类目中寻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身影,进而讨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学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定位、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文选取了2018年5月到6月亚马逊网站社会学课本类目下的书目,综合参考网站一个月内的销量、简介、评价等信息;同时参考45所欧美高校的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等课程教学大纲中提供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目,最终从98本教材中确定以社会学导论类教科书11本、社会学理论类教科书4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文本进行量化处理。由于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版次更新较频繁,因此在考察文本的同时,也力求关注到同一部书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容差异。欧美社会学教科书尽管保持着较高的修订频率,但仍以学术界达成基本共识的知识为主,位于前沿的研究进展则较少在书中体现。为此,本文同时参考了欧美部分高校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理论等课程大纲的部分阅读书目。

社会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对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表明,所选教科书全部在社会学理论、宗教、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等章节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学观点;部分教科书在这些章节将马克思的理论单独列节,以表明该部分知识的重要程度;性别、社会组织/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模块,也频次较多地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化、种族、教育、家庭、健康、城市社区、环境、越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则出现很少。可以看出,集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章节,对问题的讨论多基于更加宏观、深层的理论分析视角;而在具体、表征和偏重实证研究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实证主义理论或其中层理论。这种特征符合马克思个人的研究旨趣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风格,也与欧美社会学以实证研究为主流的学科意识相一致。

阿普尔等人发现,无论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本身有多么中立,它们终究是各方权威认定通过的产物。这些“正式知识”都传达了教学专家的思想,并且不同的思想倾向存在竞争和矛盾。本研究从不同理论流派的作者或编辑的众多著作里能够发现,即使是综合性的导论类教科书,也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作者个人的理论偏好。

例如,在《社会学:探索日常生活的构筑》一书中,著者戴维·纽曼(David M.Newman)表达了其建构主义偏好。在介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社会冲突论时,作者同样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冲突论做了自己的理解。纽曼认为,权力从政治、经济、媒体、道德这些方面影响着社会建构,并以此形塑人们的认知,这也是社会的隐性力量所在。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说明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不可见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建构,而这正是改变世界,最终获得解放的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英国社会学家富尔彻(James Fulcher)与斯科特(John Scott)合著的教科书《社会学》,不仅详细介绍了批判理论的源流,还将马克思的理论单独设为一节。此外,书中其他章节也不同程度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解读。在选取的众多教科书中,这是唯一一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被低估的课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内容限制了其在学术社会学中的影响。虽然有人试图厘清他的思想,特别是德国,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仍是被忽视的思想传统。”

社会学理论类教科书的理论偏好更加突出,因为很多作者本身就是不同社会理论流派的中坚力量。例如,在社会冲突论者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与迈克尔·马可夫斯基(Michael Makovsky)编写的经典教材《发现社会之旅》中,关注到马克思对于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并评价马克思“开启了对经济制度和经济冲突的分析并将其置于社会运作理论的核心地位”。而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以科学主义取向和自然主义立场闻名,其《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对系统论、生态学、理性选择理论,以及基于行为主义的交换论等理论着墨甚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篇幅则相对较少。

尽管著者的理论偏好影响了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程度和关注焦点,但大多数教科书还是承认并谈到社会学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汲取的思想营养,及其形成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其中,批判理论多集中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而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做了边缘化处理;社会冲突论则结合资本主义的结构变迁,对马克思的不平等、阶级、冲突思想进行了韦伯式改造。

西方社会学知识的马克思主义构成

(一)根植于批判理论的概念工具

在众多教科书中,“异化”问题覆盖了大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也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问题。多数教科书采纳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将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控制手段。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介绍,一般放在阶级、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等类目下,主要介绍“阶级意识”或“虚假意识”。

不过,“批判”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标签,在多数欧美社会学教科书中并无独立章节,一般仅以概念介绍的形式分散出现在各个章节。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合理性,而且致力于通过社会主义运动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状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实践取向在现代社会学中影响深远,一直是社会学家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欧美教科书往往对此着墨不多,也很少有意识地将“批判”作为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实践。

(二)与社会冲突论的复杂渊源

社会冲突论的形成,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对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不平等、阶级和社会冲突思想的系统引入和思想嫁接。社会学教科书在评述马克思与社会冲突论的渊源关系时说法并不统一,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认为尽管马克思的社会学家身份存在疑问,但他的思想对社会冲突论影响很大,如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汉斯林(James M.Henslin)、谢弗(Richard T.Schaefer)等人;第二,直接将马克思认定为冲突论的创始人,如麦休尼斯(John J.Macionis);第三,认为马克思是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戴维·纽曼。

在社会学中,冲突论被认为能够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分析、解释几乎所有关于分层和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冲突论也因此同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一起列为社会学三大范式。

(三)全球化催生的社会理论前沿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正在持续增加。近十年的前沿问题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议题主要分布于以下四个类别:

(1)城市与社区研究。20世纪中后期,一批研究城市问题的学者如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等人,开始引入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空间视角。近年来,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等人更将人文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试图在新的社会情境下重新发现马克思并试图发掘其思想。(2)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女性主义从一开始便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成分。女权运动、男女平权的口号、同工同酬等抗争手段均与冲突论、实践观点、资本论、人类解放的命题不谋而合。(3)生态学问题。很多教材认为,考察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政治经济因素,是环境社会学的中心领域。而当前的研究又多采用新马克思主义和韦伯视角来理解环境问题。(4)资本全球化。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便已在《共产党宣言》中认识到了资本全球扩张的力量。如今马克思主义正在更多地影响着社会学关于劳动、工作问题领域所做的研究,从种族、社会内部扩展到全球贸易中对劳工的经济剥削研究。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不平等,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几乎构成他研究的全部内容。而今,面对依然存在的阶级、性别、种族不平等,日益凸显的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远未实现的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不仅不会过时,而且更加具有穿透性。

(四)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尊崇与抨击

在多数社会学教科书中,马克思通常被冠以诸如“早期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冲突论的开创者”之类的名号,与涂尔干(Émile Durkheim)、韦伯等人一起,被并称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人。对马克思的尊崇既缘于他对社会学的思想贡献,更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多数教科书也会同时提到马克思理论的局限性和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欧美社会学教科书对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性的论述篇幅均不算少,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类:

第一,认为马克思的理论过于偏重经济结构和经济视角,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尽管教科书出于审慎、客观的语言风格,没有将其表述为经济决定论,但经常可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过于简单化的评述。涉及阶级、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此类章节时,反对之声最多,因为按照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将社会成员分为“工人”“资本家”的二元模式,被认为简化掉了中间阶层和非经济维度,不如韦伯等学者的阶层模型更加合理。

第二,将马克思对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判断进行历史决定论式解读,通过质疑马克思预言的阶级斗争并未发生、前苏联东欧等共产主义制度的失败等,来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于“马克思预言的失败”,社会学教科书一般从当代阶级结构的变迁来解释。或者,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迁加以解释。

然而上述质疑和否定,随着世界和人类进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中暴露与凸显的弊病,又不得不产生了自我的怀疑与动摇。欧美社会学教科书面对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收入差距悬殊、经济下滑、福利削减、失业率增加等社会事实,在诸如以“现今的美国社会阶层”为标题的此类章节中,往往愈加认同马克思的分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并不局限于社会学,而是遍及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这些争论使人们意识到,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过去和未来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资本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变迁呈现出新的形态。全球视域下,面对资本全球化与地方冲突加强的形势,也有社会学家开始回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立历史,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两种社会制度相融合的可能性。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通过对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的分析解读,可以初步勾勒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学中的大致形象——“同路人”与“批判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社会学的同路人,意在吸收、借鉴其批判立场;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则提供了社会学反思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批判立场,并且毫不隐藏其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马克思曾否认自己是社会学家,而坚称自己为社会理论家。他在与孔德(Auguste Comte)的论战中,多次表达对孔德主义的反感,认为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质上是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并拒绝采用孔德创造的“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教科书在介绍马克思生平时,经常会提到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经历,凸显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弱化其科学品质和地位,从而导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史上的模糊地位。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外在化加剧,职业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售卖者。自诩“正统”的社会学家越来越少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以价值无涉为标准评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传统,从而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声称社会学有助于改变社会;另一方面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社会而提出的社会理论,与韦伯倡导的“价值无涉”相违背。

这就不难理解,西方社会学在尊崇马克思历史地位的同时,却对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持着距离。“主流”社会学从未将马克思视为社会学的真正成员,甚至有意无意将其排除在外,忽视、回避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思想关联。欧美学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具有高度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背后透露出的是当前境况下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选择,也是西方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知识型、思想史、社会学传统等因素的产物。

实际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虽然在西方社会学中从未走到前台,但却实质性地参与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建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现代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点的形塑。并且,随着西方学术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当代社会学愈发强调实践取向的方法论,正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旨趣不谋而合。马克思提出个人隶属于阶级的观点,发现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运行的逻辑,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基础。关注阶级斗争,只是马克思研究的人的解放问题的一个侧面,却开启了社会学全新的视域。阶级划分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引起阶级分化,而剥削又进一步加重了阶级不平等。当代宏观层面的现实问题,诸如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工人境况,新型生产方式中的劳资关系和不平等,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考察。

总之,从社会学建立之初到现如今的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社会学理论建构和发展的思想要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学思想结构的影响,显然比社会学家意识到的还要深刻。马克思主义并非外在于社会学,而是其历史和现实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持续进行的理论论争表明,马克思留给世人的问题深刻而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努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求答案。今天,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不仅是理论的创新需求,也是人本精神的迫切需求。

猜你喜欢

社会学教科书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