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分析
2020-11-16由翠霞
由翠霞
【关键词】阿莫西林;药理作用;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84-01
前言:阿莫西林作为临床常用青霉素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膀胱炎、胃肠道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阿莫西林药理作用,对症下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讨论药理作用和应用,本文于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50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25例,性别:男/女=13/12,年龄(42.15±8.37)岁。观察组25例,性别:男/女=13/12,年龄(43.82±6.91)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消化不良。(2)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研究,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3)排除存在精神障碍、意识不清的患者。(4)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5)排除资料不全、未全程参与的患者。(6)排除近1个月内服用过抗菌药物、抗炎药物的患者。(7)排除存在器官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单药治疗,10mg/次,2次/d,持续治疗1周。
观察组联合应用阿莫西林,10mg/次,2次/d,持续治疗1周。
1.4观察指标
(1)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①显效:患者Hp水平正常,臨床症状消失,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疼痛症状缓解,Hp水平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Hp水平无明显变化。(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和x2检验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25例(100.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呕吐1例(4.0%),恶心1例(4.0%),腹泻1例(4.0%),共3例(12.0%)。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3讨论
3.1药理作用
阿莫西林是一种光谱青霉素,具有强大的耐酸性,可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阿莫西林半衰期约为1h,在胃酸环境下也能达到较高稳定性,药物成分可被胃肠道大量吸收。阿莫西林可穿过细胞壁,促进内酞胺基水解,从而形成肤键,结合转肤酶,导致活性丧失,对合成细胞壁起到抑制作用,菌体失去屏障,快速膨胀裂解。同时受到细菌自溶酶作用,促进菌体溶解,实现杀菌抑菌的药物作用。由于阿莫西林良好的杀菌药效,在临床上作为抗菌药物广泛应用。阿莫西林对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等具有良好杀菌效果,因此在胃肠道疾病中广泛应用。临床治疗消化道炎症、泌尿系统、支气管等炎症,常使用阿莫西林,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脑膜炎患者并未发现明显效果,多由于血脑屏障对组织的保护作用,阿莫西林无法进入血脑屏障发挥药效。
3.2临床应用
消化不良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不会影响胃酸正常分泌,在胃酸环境中仍然可达到较高吸收率,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有资料显示,阿莫西林联合红霉素治疗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也有研究提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阿莫西林敏感性,提高阿莫西林抗菌作用,治疗膀胱炎和尿路感染患者更加常用。丙磺舒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有助于延长阿莫西林半衰期,提高药物浓度,持续发挥药效,提高抗菌效果。但部分患者服用阿莫西林后,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临床上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治疗周期。对消化不良患者应用阿莫西林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经本文研究,对照组治疗有效率21例(8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25例(100.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联合应用阿莫西林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让患者病情得到缓解,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此外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呕吐0例(0%),恶心2例(8.0%),腹泻1例(4.0%),共3例(12.0%)。观察组呕吐1例(4.0%),恶心1例(4.0%),腹泻1例(4.0%),共3例(12.0%)。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基本消失,无需特别治疗。联合应用阿莫西林治疗后,患者未见异常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更有保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应用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期间未见异常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保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促进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