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过对患儿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2020-11-16王建敏王常燕
王建敏 王常燕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方法;依从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69-02
儿童阶段处于心智、身体快速发育的过程,相对于成人具有较强烈的依赖心理,心里人格也较为特殊。受认知能力影响,患儿对自己所患的疾病认知不足,且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患病感觉。临床上,医务人员多以病情观察和评估作为诊断依据,从而增加了误诊的几率和难度。此外,患儿护理内容相对繁琐,若不选择合理护理干预方式,则无法保证整体护理效果。为此,我们应做好护理有效配合,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本文以肢体语言沟通为研究目标,就该沟通手段的患儿护理依从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9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患儿入院奇、偶顺序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患儿27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2~7岁之间,平均(4.1±1.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在1~8岁之间,平均(4.0±1.9)岁。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仍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服药、静脉注射护理,饮食指导,病房通风,并告知家属患儿护理常识。
以对照组为基础,研究组护理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模式,相关措施包括:①护理人员的仪表。为增加护理人员的亲和力,工作人员应保证衣着得体,尽量体现出端庄之美。日常注意自身形象的重塑,注意个人面部变化并由此向患儿/家属传递出善意的信息。在沟通中,要时刻面带微笑,为患儿营造出温馨的沟通氛围。在这种安全、亲切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的治疗配合依从性;②做好倾听工作。患儿生病后,患儿及家属会有焦躁情绪,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一名好的“倾听者”,且倾听过程中要面带微笑,纳新倾听并及时给与积极的鼓励和支持。通过与患儿的交流沟通,触碰患儿的心灵并赢得患儿的信任与好感。这些都是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必要手段;③眼神交流。我们要发挥面部表情、眼神的重要作用,通过视线接触向患儿传达赞扬、肯定及鼓励,从精神上给与患儿及家属更多慰藉和支持;④体态语肢体语言的运用。端庄的仪表能让患儿于家属感受到护理工作的崇高与严谨,在检查、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任何一个小的动作,都能有效缓解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轻拍患儿肩膀,轻浮患儿手部或背部,都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治疗配合与护理配合两个方面)。本次研究依从性、家属满意度的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自低至高代表依从性越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计量资料表示为(x±s),并行t加以检验;百分数表示为(%),计数为例(n),并采用x2进行检验。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患儿依从性(见表1)
通过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可知,实验组患儿在治疗配合度(92.88±2.70)、護理配合度(92.07±2.27)、护理满意度(97.02±2.05)三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96±2.83)、(77.62±2.41)、(81.44±2.13),且两组患儿的三项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评分比较[n(x±s,分)]
2.2家属满意度(见表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发现,实验组数据(95.31±1.63)明显优于对照组(83.69±1.59),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n(x±s,分)]
3讨论
从儿童生长发育来看,小儿的身体器官、及各项功能尚处于发育阶段。患儿的依赖情绪较重,且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患儿住院期间多需家属陪同护理,在饮食、生活上给与患儿足够的照顾。在实际护理中,若护理方式不当或沟通不畅则易引发护患纠纷。从肢体语言沟通来看,该方式建立于常规护理基础之上,是进行患儿生活管理、重构护患关系、开展心理疏导具体方法。患儿对于医院工作人员及住院环境了解不多,容易产生陌生感甚至恐惧情绪。采用肢体接触和眼神沟通,配合恰当的语言交流,可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逐渐提升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这有助于患儿快速恢复健康,避免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还需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入手,逐渐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距离,逐渐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本研究与众多文献资料内容基本一致,患儿护理与成人护理有显著不同。护理患儿应充分考虑到护理对象的年龄特点,如:低龄患儿无法进行正常语言沟通,且表象能力较差。加之大部分患儿均对子女有过度溺爱,一旦出现护理欠妥情况,比如,静脉穿刺不顺利,容易造成家属的指责,严重的还会造成冲突或护患纠纷。这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临床护理发现,在护理患儿过程中巧妙的融入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肢体语言沟通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影响,只要合理应用均能发挥出很大的沟通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要从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衣着、有效的倾听人手,给患儿一个温馨的微笑、温暖的轻抚,都能快速增加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和信任。正是这些细微的动作、眼神、话语,对于患儿护理和康复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证明,借助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可有效推行个性化护理,并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治疗配合度(92.88±2.70)、护理配合度(92.07±2.27)、护理满意度(97.02±2.05)三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96±2.83)、(77.62±2.41)、(81.44±2.13),且两组患儿的三项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研究发现,实验组数据(95.31±1.63)明显优于对照组(83.69±1.59),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上述,儿科护理过程中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可有效提升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也能有效提升患儿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述优势有助于患儿康复,进一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