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缓解患者疼痛感的意义
2020-11-16何红艳
何红艳
【关键词】局部毫火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缓解;疼痛感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38-01
PTN是临床多发性疾病,属于慢性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三支分布位置突然发生的刀割样、针刺样、电击样疼痛,发作持续时间短,可突然发生又停止,缠绵难愈且疼痛剧烈,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发抑郁。PTN治疗方法较多,且常采用药物疗法,然而临床研究指出,药物疗法虽有助于短期内控制疼痛感,但是远期疗效不佳,容易发生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另外,也可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不过难以准确找出压迫患者三叉神经的血管,且开颅风险较高,有术后感觉缺失问题。因此,仍需找寻安全、操作便捷且疗效稳定的PTN治疗方案。本文就局部毫火针运用在PTN治疗中对缓解患者疼痛感的意义展开了研究,内容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择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78例PTN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设置对照组(39例)、实验组(39例)。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7±6.3)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1.3)年;实验组:男16例,女23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7.5±7.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2.1)年。纳入标准:①认知功能正常;②未曾接受任何神经损毁术治疗;③均在了解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器质性病变者;②哺乳、妊娠期女性;③长期使用激素类等影响试验药物;④针刺禁忌症者;⑤合并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损害疾病者。组间一般资料(病情、病程等)无差异,P>0.05,可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普通针针刺治疗):确定疼痛部位,结合病灶调整患者体位,体位应便于操作且舒适,通常取平卧位;捏干蘸有75%酒精的无菌脱脂棉球,常规消毒针刺部位;针刺太冲穴与合谷穴,进针时采用指切法,进针约1寸,之后以提插捻转手法达到针下得气,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以普通毫针针刺面部穴位,可结合不同穴位特点采用相应针刺手法,例如地仓行透刺、下关行直刺等,进针至合适深度后,需捻转得气,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
实验组(局部毫火針治疗):取侧卧位,医者站于患侧,针刺太冲穴与合谷穴,进针时采用指切法,进针1寸,之后需捻转得气,留针30rain,间隔10min行针1次;再实施面部毫火针治疗,即:以右手拇指指甲定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叮嘱患者闭眼,左手经由止血钳将乙醇棉球夹住,捏干且点燃,再置于患者患侧脸部约5cm位置处,右手持针柄,在酒精棉球外进行焰烧,当针身通红、白亮后,直刺下关穴并立即取针,期间操作时间1s左右,若出针后出血,需用干棉球按压止血,若出针后无出血,以手指按摩针孔周围,用以止疼,但切勿揉搓针孔,防止出血或感染;一穴治疗完毕后,需要更换毫火针,之后以同样的手法点刺四白、鱼腰、承浆等。
1.3观察指标
以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评价时需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该评分法总分10分,分数高则疼痛感重。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汇总、处理观察数据,疼痛评分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有对比意义。
2结果
组间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 疼痛评分对比(x±s)
3讨论
中医将PTN归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由于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全部阳经均需循行至此,所以同样认为PTN病因病机复杂,但普遍认为PTN的病因为风湿、胃热、风寒、痰火、情志不畅,可使头面部经气不畅,难以沟通内外,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表现为疼痛。
本次研究表明,局部毫火针比普通针针刺更适宜于治疗PTN,主要表现在实验组VAS评分(0.92±0.77)分低于对照组(3.15±1.98)分,P<0.05。毫火针由毫针针刺发展而来,兼具火针特性,能够借助温热刺激,增强人体阳气,并激发经气,发挥温运气血、引热外达、通经止痛等作用,能够影响神经、免疫、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系统,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状态,起到抗炎、神经保护、免疫调节等效果,并能促进血管再生,强化镇痛机制,减弱诱痛系统功能,加强镇痛系统作用;此外,针刺下关穴,可疏通经络,祛除实邪,改善气血运行,抑制疼痛传导;针刺合谷穴,能够调气止痛,导邪疏散;针刺太冲穴,可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镇静镇痛,总之,多穴针刺相互配合,有助于改善VAS评分,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由于局部毫火针能够有效缓解PTN患者疼痛感,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