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2019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
2020-11-16倪亚敏罗芬刘积
倪亚敏 罗芬 刘积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亡率;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87-01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填报、统计工作是一门研究居民死亡原因及其规律的学科。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直接的含义。国际上也用死亡原因资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态和卫生状况,因此其连续、完善的资料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得以预测评估疾病死亡态势。我们严格按照《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了全市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如下:
1监测结果
1.1资料
天门市2019年底户籍人口1609200人,出生人口12809人出生率8.0‰,死亡人口10464死亡率6.56‰,人口自然增长率1.44‰。
1.2指标
2019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7.99岁,老年系数11.62%,婴儿死亡率2.19‰。
1.3全人群死亡情况
2019年全市死因监测点总死亡率6.50‰,死因前三位:心脏病41.2%,较2018年上升33.78%;肿瘤17.6%下降33.64%;脑血管病22.03%上升0.30%。
2资料与方法
2.1监测资料来源
2.1.1资料
我市死因监测点的死因数据已实行网络报告,死因资料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平台的死因监测报告信息系统下载。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天门市统计局,出生人数采用妇幼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对比调校。
2.2方法
2.2.1死亡原因分类方法
死亡原因采用ICD-10编码,疾病类别采用卫统8表《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分类,大类疾病分析采用WHO分类标准。
2.2.2统计方法
Deathreg2005死因统计分析软件,excel软件进行计算及统计分析。
2.2.3监测点分布情况
共31个监测点覆盖全市:24个乡镇卫生院、3个市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死亡原因分析
2019年全市共收集死亡案例10464例,死亡率6.56‰。从数据来看年龄不同死亡率差距很大,5-14岁死亡率最低为20.98/10万较2018年有所升高;65岁后急剧上升42.80‰,占全部死亡数76.51%。
3.1全人群死因顺位
2019年天门市前十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小计10366例,占总死亡的99.06%。
3.2不同年龄组死亡原因分析
1)儿童组
2019年天门市死因监测点0-14岁总死亡率0.67%,第一位死因伤害38.57%;第二位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8.57%;第三位肿瘤和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11.43%。
2)青年组
15-44岁总死亡率3.00%,第一位死因伤害36.31%;第二位肿瘤23.57%;第三位循环系统疾病19.43%。
3)中年组
45-64岁总死亡率19.82%,第一位死因肿瘤40.74%;第二位循环系统疾病35.78%;第三位伤害12.98%。
4)老年组
65岁以上总死亡率76.51%,第一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63.93%;第二位肿瘤18.49%;第三位伤害7.88%。
3.3三大类疾病死因分析
三大类疾病中主要以慢性病(除感染性、母婴、伤害和死因不明的其他所有疾病)死亡为主,共计9247例占总死亡率88.37%;损伤中毒1041例9 95%;感染及母婴疾病死亡147例1.40%。
3.4主要慢性疾病的死亡分析
2019年天门市死因第一位心脏病死亡数3608例占全部死亡人口的34.48%较去年略有上升,其中第一位冠心病死亡1660例占46.01%。
第二位死因肿瘤2401例死亡率22.95%。
因脑血管病死亡人数2253人死亡率21.53%,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一样,45岁前死亡率低,45岁后缓慢增高,70岁是一个拐点,死亡率快速增高。
第四位死因伤害1041人死亡率9.95%,前五位伤害死因自杀、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淹死、意外中毒死亡958人占92.03%。
4监测的质量控制
2019年运用网上数据质量通报、网下工作督导,开展专题质量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质控措施,保障全年监测数据质量,漏报、补报明显减少,报告和审核及时性有很大提高,数据与质量也有所提高,其数据监测结果科学可信。
5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2019年漏报情况较少,数据完整性进一步得到提升,但期望寿命距我省2018年的79.17岁还有一定距离要加强本地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及卫生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
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为主的慢性病仍是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前三位死因说明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结合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相关活动,全面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防控重点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控機制,构建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四位一体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大力开展慢性病的健康宣传力度,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力争把慢性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伤害也是危害我市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加强对自杀、意外跌落、儿童意外溺水、机动车事故等常见死因的重点干预。且65岁以上老年人口构成比为11.62%,老龄化日趋严重需加快建立建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晚年,提高健康期望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