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多与埃涅阿斯》看巴洛克时期的英国歌剧
2020-11-16寇露洋
寇露洋
摘 要:巴洛克时期的英国音乐发展低迷,著名的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的出现拯救了这一现象,他有着超出常人的创作天赋,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狄多与埃涅阿斯》是最为经典的一个,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巴洛克;英国;普赛尔;歌剧;悲剧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6-00-02
一、创作背景
在西方历史中,人们通常将十七世纪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政治革命,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英国传统的音乐资料和音乐设备在宗教斗争中遭遇了清教徒毁灭性的破坏,法国、意大利的音乐在皇家贵族阶级中更为流行。在这个英国音乐低迷、停滞不前的时期,作曲家亨利.普赛尔的出现为英国的巴洛克音乐带来了曙光,为英国歌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音乐在其前进的漫长路途上,由于内战而延误了她的音乐发展的进程。但热爱音乐并热爱祖国的普赛尔通过结合意、法两国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经验,为英国独具一格的音乐奠立了基础,这便是英国作曲家普赛尔的伟大业绩。普赛尔的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力方面可以同歌剧大师蒙特威尔地媲美,而在形式结构的完整性又可以与著名的斯卡拉蒂相比。他集蒙特成尔地与斯卡拉蒂的优点于身,为英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涉及各种类型的作品,其中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最为著名。在十七世纪,英国还没有人写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普赛尔的绝大部分音乐戏剧作品都是半歌剧性质的舞台观赏剧,在音乐上没有什么戏剧性对比和统一结构,而且包含大量对话,《狄多与埃涅阿斯》是英国最早能够完整保存的一部歌剧,开启了英国歌剧历史的新篇章。
二、歌剧剧情
《狄多与埃涅阿斯》的故事脚本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记》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勇士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立功之后由于特洛伊城沦陷同家人一起流亡,却意外遭受暴风雨偏离航线流浪到北非沿海附近的迦太基国,和迦太基国的女王狄多陷入爱河。但埃涅阿斯最终摆脱了情网回到英国,解救了特洛伊城,当上了罗马的英王,而迦太基女王狄多却由于失去埃涅阿斯的恋情而自杀。歌剧从深切同情狄多的不幸遭遇出发描绘了她的爱情经历和失恋后决定自杀的心态,中间穿插了一些为剧情发展服务的虚构夸张性情节。是一部篇幅不长,剧情也比较简洁的三幕歌剧,在这部演出时长为一个小时左右的歌剧中,普赛尔的创作体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张力和集中性。[1]
三、歌剧中的音乐结构以及艺术处理
(一)序曲与戏剧性相结合
巴洛克时期早期的序曲有两种:一种是音乐结构为慢板-快板-慢板的法国序曲,由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另一种是音乐结构为快板-慢板-快板的意大利序曲,由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确立。《狄多与埃涅阿斯》的序曲是具有法国风格的古二部曲式交响乐序曲,即全曲由有关联的两大部分组成。这首序曲的两部分很明显,前一部分速度较慢,后一部分则较快,通过附点音符的运用制造律动感,体现出了疏朗活泼的音乐特征,对位旋律和声饱满丰富,层次清晰明了。序曲与戏剧性相结合,剧情在序曲中缓缓展开。[2]
(二)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在这部歌剧中,合唱具有很高的地位,占据很大的比重。开篇第一幕中,大臣们和女仆的合唱支持女王表白,表达了人们对这段爱情的赞同,明确了故事情节的走向。第三幕中,狄多与埃涅阿斯分离,大臣们和女仆再次合唱,肃穆、庄重的音乐风格表现出了人们的惋惜无奈之情;最后女王狄多死去,合唱中的两个外声部在持续的下行旋律中进行,仿佛是在向女王哀悼,气氛悲伤压抑到极致,强烈的戏剧性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在《狄多与埃涅阿斯》这部歌剧中,每个声部的旋律内涵都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音乐与戏剧性紧密结合。
(三)宣序调的音乐特点
在宣序调的写作中,普赛尔在意大利宣序调的基础上融合了英国音乐的审美风格,具备了更强的歌唱性,如《亲爱的,继续你的征服吧》《美德从何处滋长》两首宣序调,延续了这部歌剧的悲情氛围。生动连贯的叙事部分丰富了多元化的音乐处理,使这部歌剧作品有了更好的可听性。
(四)咏叹调的写作手法
著名咏叹调《当我长眠于地下》是全剧剧情的高潮,渲染悲剧性氛围的制高点,是这部歌剧的高潮,又被称为“狄多的哀歌”。这是男主人公埃涅阿斯受到巫术的欺骗,以为是神命他回国重建家业,向狄多辞行,带领他的部下驾船离开后,狄多深感绝望,悲痛万分,唱出这首哀歌后死去。 歌词大意是:“当我躺卧在泥土中,但愿我所造成的诸恶不致引起你苦恼。记得我,勿忘我,但请忘却我的命运。”曲式结构与意大利咏叹调相似,由一首宣序调作铺垫,通过不和谐的旋律和不规则的节奏营造出感染力极强的情感氛围,乐曲分为叙事、抒情和激动三个部分,其中,抒发情感的部分基于主调的调式风格,节奏舒缓的g小调唱段赋予观众如泣如诉的听觉感受。唱段为二部曲式,具有发展性,连贯展开的旋律在高音G上突然停止,给予观众意犹未尽的视听感受。在这部作品中,普赛尔利用固定低音的作曲手法,使台词、旋律不断发展变化的乐段仍然具有统一性,同时烘托了音乐氛围。
狄多是这部歌剧中心理刻画、故事剧情最丰富饱满的主要角色,普赛尔为她写的几首咏叹调中没有过于华丽的旋律让演唱者炫耀演唱技巧,作者把旋律创作的很朴实,伴随着古典主义的风格,与戏剧内容融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剧情主旨;音乐情绪和风格实质也因为这简洁的旋律体现的明了且透彻。虽然作曲家没有在咏叹调中加入炫技性的旋律唱段,却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处理能力。如果演唱者没有很好的处理音乐情感,就会使表演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张力。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对乐曲的渲染过度,便会使音乐变得浮夸,装腔作势,以至于破坏了歌剧原本的含义。
在《狄多与埃涅阿斯》这部歌剧中,普赛尔常常用不同的调性和和聲性质来营造故事氛围、刻画人物形象。在塑造埃涅阿斯的英雄形象时,通常伴随着有着明朗、完满感受的大调和弦;有着悲伤、压抑色彩的小调和弦通常来烘托狄多的情感抒发。在调式方面,常小调来刻画悲伤压抑的剧情。
四、歌剧整体风格
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虽然有三幕,但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及舞蹈音乐起承转合,连贯完整,中间几乎没有像近代歌剧那样穿插过场音乐,从而使得音乐结构显得格外紧凑而精致,在追求歌剧音乐的自然连贯性方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部歌剧在追求纯粹旋律抒情性方面也很独特,为了不产生任何多余的色彩感官效果,乐队伴奏部分只使用了弦乐组和通奏低音键盘乐器,即使是第二幕中的邪恶场面也基本上是通过旋律抒情表现出来的。再例如,宣叙调采用了古典悲剧中的雄辩风格,使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融为一体,因而使宣叙调和咏叹调一样具有强烈的旋律抒情性。在这部歌剧中,有两首均由狄多所唱的咏叹调至今很少人能在感情深度方面有所超越。合唱中这些带有恳求语气的唱词,伴着巴洛克时期典型的下行小调音阶,结束了整部歌剧。整部歌剧时长约一个小时,除了四个主要角色外,还有一些小角色、一个四声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合唱团和一些舞蹈演员。因为全剧时长很短,乐队和演员编制也不大,所以很多音乐学院或小的艺术团体经常上演这部歌剧。
《狄多与埃涅阿斯》这部歌剧在让听众欣赏到一出感人悲剧的同时,也实现了很多音乐上的创新和突破,其中包括在三首咏叹调中用到的基础低音,也就是在一首歌曲中,低音部分的旋律从头到尾不断重复。普塞尔对这种技法进行了扩展,他在基础低音上又加入了声乐声部,而且是与低音旋律相谐和的。为了使泰特诗歌式的歌剧脚本更完美、更像歌剧,普塞尔还使用了“绘词法”,即用音乐语言传达出歌词的文字内涵,比如用快速、上行的音阶表示愉快的心情,用缓慢、下行的音阶表示表示阴郁甚至死亡。花腔是绘词法的基础,也就是歌词中的一个音节对应乐谱中多个不同音高、时长的音符,以达到完整表达歌词含义的目的。而与此同时,低音乐器则一直在演奏一个僵硬的固定音型,给演唱提供了一种残酷而无奈的背景。没有唱完的再现部分以自然多变的流动音型把乐思很顺利地卷入忧郁绝望的深渊之中。这部歌剧的最后合唱是英国歌剧名作中最优秀的篇章,显得深情而安详,格外耐人尋味,时至今日的英国,每逢举行重大仪式都会经常演唱。《狄多与埃涅阿斯》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辉煌的创造性,而且在思想上还表现出了普赛尔对当时还备受歧视的女性感情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因而是相当可贵的。
参考文献:
[1]余双慧.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中音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03):92-96.
[2]王慧慧.巴洛克时期的英国歌剧[D].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