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体鸣乐器基础数据分析

2020-11-16高嬿

艺术大观 2020年26期
关键词:越南

高嬿

摘 要:越南各民族的竹制乐器,现时存见者约68种,本章针对笔者在越南实地调查的体鸣乐器的每一种乐器的形制结构、发音机理、策动因素、演奏技法、音律乐律、音质音色、音响特征、音区音域、传统曲目、调式音列等逐一进行全面的微观描述,以彰显其独特风采。

关键词:越南;竹制乐器;体鸣乐器;基础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6-000-05

以乐器本身整体振动而直接发出音响的乐器,叫作体鸣乐器。竹制体鸣乐器在越南各民族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数量众多,广泛流行于民间。以独奏、伴奏、合奏等方式应用于民俗节日等场合。从形体结构看,有板体、管体、槽体、簧体。从发音方式看,有击奏、摇奏、综合奏三种。

一、击奏类

根据演奏的方式可以分为“敲击、互击、落击、混合击”等四种。“敲击”是指,乐器本身不动,由另一运动着的物体(棒或槌)敲击乐器,使乐器振动发音,如越南北部京族的伐柯、西原地区多个民族使用的嘚棱 、埃地族的巾咯冉和叮嘣。“互击”是指,由两个规格完全相同乐器本身相碰,同时发声,如顺化省的鑫舌。“落击”是指,运动的乐器本身去碰击另外一个固定不动的物体,使乐器振动发音,如义安省克木族的叨叨。“混合击”指多种击奏方法同时使用,如广泛流行在越南北部和南部西原地区,多个民族使用的嘎唝。击奏类竹制乐器,根据其形体构造还可以分为“板体和管体”两类。“板体”指板形无内腔,“管体”指管形有内腔。[1]

(一)敲击

1.板体

(1)伐柯(越南文:PHCH、直译:鼓板),京族体鸣乐器(如图1-1,1-2)。流行于越南北部。制作时,将老竹子劈开,修成长约21.8cm、宽5.6cm、高2.8cm、壁厚1.4cm的竹板,两端留宽3cm~3.5cm的竹节。用长26cm、粗0.8cm的锥形木棒敲击竹板凸面。无固定的音高。演奏时,双手各持一槌敲击。用于“嘎祝(越南文:CA TR)、哈嗓(越南文:)、哈弯(越南文:)、哈啊叨(越南文:)”等的演唱形式中伴奏,这些歌多为教育和鼓励青年的题材。也可在劳动之后,为歌伴奏。

(2)巾咯冉(越南文:CHING  KRAM),埃地族体鸣乐器。流行在越南南部的西原地区,京族改良后称其为巾蔗(越南文:)。现时存见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本源型(如图2),由竹板、共鸣筒、竹棒组成。规格不一。每板一音,无固定的音高。演奏时,竹板放在双膝上,左手持竹板的一端,开合手指改变音色,右手拿竹棒敲击竹板,竹板下放置竹筒,由双腿夹住,规格不一的竹筒起调整音高和共鸣作用(如图3左)。只有最长的低音竹筒上方不放置竹板,直接用拍子将气流拍入管内发音(如图3右),此筒发音原理区别于其他有竹板的竹筒。表演人数一般在三人以上,人少时以打节奏为主,人多时可以奏出旋律。经过校音的竹板有固定音高,从短到长的音高是a1、g1、f 1、e1、d1、c1、b、a、g、f、e、d、c、B、A、G。音域不到三个八度。演奏时,双手持圆头琴槌敲击琴体,可演奏单音、轮音、和音。二是改良型(如图4)。

2.管体

嘚扔(越南文:),嘉莱、巴拿、色当、勒曼等民族的体鸣乐器。流行于越南南部的西原地区。相传,越南南部西原地区的劳动者在山里种庄稼,总是遭到各种动物的破坏,村民发现竹叶晃动的声音可以吓跑动物,就将能种竹子的地方大规模的种植竹子,或砍下竹子,利用风力、水力使竹子相互碰撞,发出响声吓跑动物,后来逐渐发展成乐器。现实存见,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本源型(如图5-1,5-2),一般由5至16根竹管组成,每根竹管一端留节形成共鸣腔,另一端背面斜切。用绳将每根竹管两端连在一起。音域较窄,很早以前只能演奏一个八度内的五个音(唱名:la、do、re、mi、sol)。演奏时,最早是一人演奏,须将乐器管长的一端挂在树枝上,另一端用左腿撑住或将绳子系在腰间,双手持锥形鼓槌敲击。后发展至两人演奏,将挂在树枝上的一端由一人左手拿起,右手持琴槌敲击离自己最近的竹管,击节奏;另一人则双手持槌敲击演奏旋律。也可以两件乐器一起演奏。二是改良型,将传统型竹管背面斜切部分的长度缩短,中间开长形槽,系绳于槽两边的竹壁上,防止竹壁破損。由原来的单列琴管增加至三列。三列琴管用绳子固定在两端的竹竿上,并用琴架挑起。1985年,武伯普改良的嘚扔(如图6)音域已达三个八度(b~b3),可演奏十二平均律。音色清脆。演奏时,双手持槌,敲击琴管中部,运用手腕的上下运动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一张一合使双头琴槌的槌头同时敲击八度和音,或用一个槌头交替敲击单音、轮音。用以独奏、为歌舞伴奏。发音原理是:一根竹管有音高相同的三处发音点即头、腹、尾,腹部音色最佳,用琴槌敲击腹部,使共鸣腔充分振动发音。

(二)互击

板体:

鑫舌(越南文:),越南多民族广泛使用的体鸣乐器,流行在越南中部的顺化省(如图7)。由两对四片凸形厚竹板组成,有大小两种规格,大者长18.4cm,小者长为16.5cm,均宽4cm~4.2cm。两端削尖,约长3cm。每对竹板无固定音高,大小者音高相差纯五度。音色类似蟾蜍的叫声。演奏时,双手手心向上各拿一对,右手持一对大者,左手持一对小者,两板凸面互挨放在手掌中,其中一板用大拇指固定,另一板用其余手指拖住,手指一握一开,使两板相互碰撞同时摩擦两端发声。

(三)落击

管体:

1.叨叨(越南文:)又名旦哼唛(越南文:),克木、黑泰族的体鸣乐器。流行在义安省西部和山萝省一带。竹制琴筒,上端形似叉子,底端留节。叉子中间劈开一条竖缝,利于落击时的充分振动。现实存见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本源型(如图8、图9),音乐研究院所藏克木族的叨叨除了在开有裂缝之外,在管身下端的两侧各开一个音孔,改变相对音高。二是改良型,而且通常会在管身下端系以彩带装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武伯普改良却没有推广使用的另类形态(如图10)。无论是民间本源型还是改良型,均无固定音高。各器之间只要有音高差距就行。发音策动机理是,管体底端留节形成振腔,叉形面落击时,管体裂缝摩擦使振腔共鸣发出类似蟾蜍的叫声。演奏时,每人右手持管身下端,将上端有弹性的叉面打在自己的左手、肩、腿、头、脚或身上,也可以打在其他演奏者的身上。若管身两侧有音孔,击奏中可通过右手拇指和中指随着节奏点开闭音孔,发出高低音不同的声音。男女均可演奏,一人至数人不等,边舞边奏或只奏不舞。

2.叮嘣(越南文:)埃地族气鸣乐器。流行在越南南部的西原地区。现时存见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本源型,可以由一根长竹管或两至三根不同规格的竹管构成一组,管底留节。两管以上者,底端用竹棍和棉绳固定为一排。音乐研究院所藏民间本源型(如图11),演奏时,手持竹管,有竹节的底端向下,敲击在地面或大石头上发音。二是改良型,武伯普改良的叮嘣(如图12),由13根竹管组成一组,左到右每管的音高是g、a、b、c1、d1、e1、f 1、g1、a1、b1、c 2、d 2、e2。发音原理是,琴槌打到竹筒上端的竹边上,振动琴筒发声。

(四)混合击

嘎唝(越南文:),越南北部及南部的西原地区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体鸣乐器(如图13)。早期作为储水器,行走时扛在肩膀上。筒身底端留节,顶端削尖。每筒无固定的音高,筒之间形成高、低音对比即可。根据听觉需要,可在筒内放水调整相对的音高。演奏时,每人双手各自竖握一个竹筒半蹲演奏,右手拿筒长者打简单的低音节奏,左手拿筒短者打变奏的高音节奏,一般先将两筒互碰,再将右手持的筒底端击地,交替反复,数人可以演奏完整的节奏。

二、摇奏类

发音原理是摇动乐器,使附在上面的某些零件晃动,相互碰撞,或同时撞击乐器主体发音。根据竹制摇奏体鸣乐器的发音原理有“零件(竹质管体)互碰”和“零件(金属体)自碰同时,与竹质主体互碰”两种类型。前者是克木族的旦咯雷咯啦,形体结构属于管体类,后者是苗族的给垫,形体结构属于槽体类。

(一)竹质管体互碰

旦咯雷咯啦(越南文:),克木族体鸣乐器。流行在越南西北部和北部地区。由长竹竿和小竹筒组成。实测武伯普所藏者(如图14)竹竿长33cm~54.5cm,每根竹竿挑着两个小竹筒为琴筒,图14左至右琴筒音高分为b1、a1、e1。一般情况,为方便使用者区分不同音高的琴筒,高音琴筒配的竹杆较长,反之亦然。演奏时,每人手持一件或双手各持一件,小者可直接用手拿起竹竿的上端,前后、左右搖动,大者则将竹竿底端支在地上,手握竹竿上端前后摇。早期作为山上或森里中,农妇播种子前农夫用其在土地里扎洞的劳动工具使用;也作为人们彼此联系的信号声,通过竹筒发出的声音可以提醒山里打猎的人,他们在播种,或是联络家人;亦可摇奏自娱。

(二)金属体自碰与竹质主体互碰

给垫(越南文:)、直译:钱棍--“棍子”“钱”),苗族体鸣乐器。流行于越南北部地区。现时存见,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本源型(如图15)无固定的音高。演奏时,手握竹管四分之二处没有开槽的竹段,摇动竹管使钱币自碰同时,与竹管内壁互碰发音。舞会玩乐中,两端系上彩带,边舞边摇边拍,也可以拍在身体的肩膀、腿或脚上。二是改良型(如图16),竹管的长度较之民间本源型短了很多,约长34.5cm,无固定的音高。演奏时,竖拿,手握竹管中间没有开槽的竹段,前后摇动竹管,打节奏。

三、综合奏类

此类演奏法指的是簧体类乐器,手指拨弹乐器簧舌一端,结合吹吸气流,使乐器发声。越南竹制类的体鸣乐器中,顺化省达喔族使用的嗯咯涝就是此种乐器。

嗯咯涝(越南文:),达喔族气鸣乐器(如图17)。流行于顺化省阿勒县()一带。簧类乐器之一,竹制,发音体是平面板状结构。竹条长约27.3cm、宽0.8cm~1.1cm、厚0.5cm。竹条内侧中间削薄,剔出一条等腰三角形簧舌,竹条的尾端用于手指拨奏。将簧舌的舌根和舌尖两端的正面竹壁削去,嵌入另外一条有竹皮的、厚0.2cm的薄竹片,并与竹条形成0.1cm宽的间隙,利于竹簧体振动。音高是bb。音色细小。演奏时,上下嘴唇含住有间隙的部位,左手持嗯咯涝的尾端即手柄,右手拇指向外拨嗯咯涝的头端,使其振动发音,口腔吹吸气,改变音色同时,起共鸣腔作用。用于男子爱慕女子,想约女子出行时,在女子家的窗边吹奏,或是到了约会的地方,两人各吹一支交流情感。

参考文献:

[1]越南黎辉,辉珍.越南民族乐器[M].越南河内:文化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越南
越南·河内
读图
越南·河静省
夜幕下的人间风味
越南见闻
越南百里“银滩”
2014年4月1-15日越南胡椒出口额达7 830万美元
街头理发摊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