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左眼下睑间叶组织肿瘤1例

2020-11-16纪锦蝉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

纪锦蝉

摘要:间叶组织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其恶性肿瘤并不常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左眼下睑间叶组织肿瘤患儿的发病及诊断情况。对患儿的诊断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该病的病理检查、光镜检查等情况进行了总结,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间叶组织肿瘤;左眼下睑;儿童;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8-058-01

间叶组织包括脂肪组织、血管和淋巴管、平滑肌、横纹肌、纤维组织、骨组织等。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较常见,恶性肿瘤(肉瘤)不常见[1]。本文对儿童左眼下睑间叶组织肿瘤的诊断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资料

患者女童,9岁4月,发现左眼下睑新生物1年,复发1月余。患儿1年前发现左眼下睑新生物,边界清,色淡,无疼痛、异物感等不适,未予重视,2月前家长发现于左眼下睑新生物增大,遂于妇幼保健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下睑新生物”,行左眼下睑肿物切除术,未行病检,1周后患儿左眼下睑新生物复发,再次于妇幼保健医院行左眼下睑肿物切除术,仍未行病检。1月前患儿家属发现左眼下睑新生物复发,较前明显增大,遂于我院门诊就诊,门诊肉眼见:左眼下睑中央一粉红色新生物,沿睑缘睑板腺开口位置凸起约2.5mm,直径约2*1.5mm,与眼睑皮肤边界清,与睑板腺边界不清,活动一般,质地柔软,不易破碎,无压痛。诊断为“左眼下睑新生物”,于显微镜下行左眼下睑新生物切除术+周围组织轻度清理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由于组织标本体积过小,建议患者家属送华西医院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理会诊,会诊病理报告:再发报告:病变部位:左眼下睑;标本类型:小活检,极小组织;病理诊断:梭形细胞增生伴粘液变。结合极有限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间叶组织肿瘤(CD34+),难以分型。免疫组化染色(蜡块):EMA(-)Des(-),SMA(-),CD34(+),S-100(个别+)、MSA(-)、CD10(-),myogenin(-),myoD1(-)、NF(-)、P16(-),P53(部分+)、Ki-67(+,1%)。建议行肿瘤切除全面检查。2月后患者于我院复诊,左眼下睑睑缘切口恢复可,未发现可疑新生物,仅见一浅线状瘢痕。

2讨论

由于标本量过小,病理科未予具体肿瘤分型,根据患儿的新生物形态学状态、免疫组化形态,本院病理科医生,通过新生物镜下表现为富有粘液的肿瘤的特點,结合患者的年龄、部位及新生物颜色、形状,患者年龄较小,切除后2月并无复发的迹象,肿瘤良性的可能性偏大,更倾向于粘液瘤和浅表血管黏液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也称皮肤黏液瘤,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生,中位年龄39岁,肿瘤位于躯干、四肢和头颈部的浅表部,一般为单发,少数可多发,多数在1-5cm范围之内,生长缓慢,无痛性。光镜:肿瘤位于真皮内,界限不清,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或结节状,结节内细胞成分少,为原始间叶样细胞,富含黏液和薄壁小血管,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有时肿瘤内可见陷入的汗腺导管、毛囊等结构,被覆的鳞状上皮可呈表皮囊样改变。免疫组化:瘤细胞Vim及CD34阳性。有些细胞SMA、MSA和desmin阳性,提示局部有肌纤维母细胞分化。黏液瘤,是由丰富的黏膜间质和类似原始间叶组织星形细胞构成。常发生在腹膜、肠系膜及网膜。大体:肿瘤体积大,切面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浸润到脂肪组织,肿瘤带黄色,质软,纤维组织多者较硬。光镜:肿瘤由星形和梭形细胞构成,核圆形或椭圆形,浓染,有细长的胞浆突起,细胞成分散在疏松黏液样组织中,肿瘤血管少,有局灶性纤维化[2]。这些仅限于怀疑与讨论,经过本院病理医生及华西医院病理科医生多次诊断,均因标本量过小,信息量不够全面无法给以准确的诊断,而对于眼睛及其周围组织的新生物,一般易于发现,及时处理,标本量一般都较小,对于一些非典型新生物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刘春英.《病理学 新世纪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6.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0,873.

猜你喜欢

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选购儿童强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