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疫情的二次冲击
2020-11-16管清友
管清友
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不能都交给中央银行家。但当全球经济再次临近悬崖,中央银行家们总是“八仙过海”,尽显“英雄本色”。即便如此,美联储北京时间3月23日23点的紧急降息,也大失水准。
全球经济是否如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那本《峭壁边缘》所言,一语再成谶?
现在看得并不十分清楚,因为有太多盲区。每一次趋势的來临,似乎都与之前的预想和看到的所谓黑天鹅、灰犀牛略有不同。我不太确定这一次的盲区是什么。但至少三个方面相对清楚些:
一是新冠疫情“釜底抽薪”,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美国的影响尚不明朗,冲击将逐渐显现。疫情对中国经济已经造成巨大冲击,全球蔓延的二次冲击会严重挑战中国经济的恢复。中美两大引擎将直接决定全球经济走势。
二是金融市场“绑架”中央银行,宽松政策空间即将用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过度依赖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步入负利率,中美两大经济体也在加速走向低利率和零利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到1%以下。
三是宏观经济理论贫困,政府应对措施乏善可陈。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理论源头基本还是凯恩斯主义及其支脉,现代宏观经济学面临理论贫困,无法指导今天的实践。长期的宽松政策如同毒品,各国已经上瘾。问题就在于,人们对长期宽松所造成的财富差距、生产率下降以及社会内生性冲突认识很清楚,但遇到短期问题又别无选择。
转回中国。我们怎么办?我们能成为那位功成身退的乘客吗?
面对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必须发力,必须有所作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类似于车在下坡的时候要适时踩刹车。当遭遇新冠疫情这样的剧烈颠簸时,油门、离合、刹车和方向盘的配合就更为重要,也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
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视角,我们一定要警惕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的重大宏观政策失误,也要弥补我们在政策实施上的短板。短期的政策是为长期的改革争取更多的时间窗口。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依然具备充分的韧性,我们拥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改革空间。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依然使我们最强有力的杀手锏。
从企业和投资者的角度,我们一定要吸取在前两次的惨痛教训。很多企业和投资者在这两轮经历过纸面富贵,但很多后来深陷泥沼。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是一种选择。既要审时度势穿越周期,又要修炼心性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