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6何媛
何媛
◆摘 要:结合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在调研和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就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与如何塑造高职生健康心理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处于人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素质发展要求的核心。近年来,高校学生抑郁、自杀、危害家庭及他人与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与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地方特色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也要结合地区及学生特点,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全方位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自2016年开始,我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全国常模水平,且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加,以2018、2019年新生测评结果为例,2018年样本总数3260人,調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2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6.81%,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学生占4.3%;2019年样本总数4173人,调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604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4.47%,其中阳性项目数(>43)有590人,有中重度困扰的学生占8.6%。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在几年的辅导咨询过程中,发现咨询个案中,少数民族学生因贫困、原生家庭、情感、性格、学习压力、等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忧虑、自卑、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孤僻、情感淡漠,行为散漫等心理困扰,甚至出现自残、漠视生命和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个案。同时查阅其他高校在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一般青年的水平。如吴永忠等人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对黔东南地区51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有较大问题,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7个方面的心理健康不及全国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2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
2.1文化背景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省内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他们即受到地域环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人文文化的影响,受古朴、宁静、祥和自然生活环境的滋润与熏陶,习得了浓厚的区域生活习俗、信仰、价值观,传承了鲜明的地方风俗。当环境变化时,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习惯或将成为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进入新的集体生活圈,人际变得更加复杂,生活、学习环境的变迁,随之带来的将是观念、习惯的冲突。加之人际圈的变迁,极易造成生活的不适应,自然会产生心理冲突和负向情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融合过程中,面对外界、自身等压力下,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让处于人生第二个飞速发展时期的他们,难免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冲突。
2.2基础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基础教育相对滞后,师资较弱,教学条件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培育,此外,有些地区至今都还存在方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言语表达方面相对落后,当进入大学后,面对环境的变化,加上观念的不同,常常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同时,由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生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时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因而易产生学习适应困难,焦虑情绪及自卑心理。
2.3心理落差带来的自卑感
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低,达不到本科院校要求,不得已才进入高职院校,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很多学生在入学前从未走出自己所在地,入学后,同来自其他经济条件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起生活没有与经济条件、文化基础、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有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恼和焦虑。另外,有的学生为弥补高考扭转失利的现状设定了自考或专升本的目标,然而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许多高职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学习自信心迅速下降、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极易产生自卑感。
2.4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其子女的学习支持及家庭内的文化氛围等,将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各个层面。民族地区的学生父母,其经济地位、家庭结构、教育水平、职业以及教养方式也参差不齐,大多处于较低水平。父母教育水平及教养方式的局限,会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与培育产生影响,加之缺乏有效的语言及心灵沟通,容易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从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来看,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都是婴幼儿时期,婴幼儿时期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及自我同一性,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家庭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根据咨询个案学生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小都跟父母不亲近,由爷爷奶奶带大,导致学生想要亲近父母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逐渐变得孤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积累,在面对新的人际圈时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除此外,留守儿童带来的隔代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隔代教育下次成长,在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背景下,由于父母直接教育的缺位,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语言沟通、心灵滋养和潜移默化的行为示范的缺失,隔代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溺爱,最终导致孩子成长中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任性、脾气急躁的性格及不稳定、抑郁、焦虑的情绪,从而产生自卑、厌学、人际交往恐惧的心理。
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充分利用学院橱窗栏、广播、学校网站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媒介,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传递,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知識,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有的心理困扰,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团体学生心理辅导;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案例分析、心理电影、团体训练等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该心理健康中心的性质和功能,扭转学生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以往的认知模式,正确认识到心理困扰所引发的心理问题,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
3.2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规范化
很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各项教育政策下,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流于形式,并未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要有规范的基础设施,使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功能齐全,健全个体咨询室基础咨询设备,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具备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的良好条件。
3.3进一步规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
对每年入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做好干预工作,通过建立各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战线,及时做好轻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干预,做好有效沟通。
3.4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民族文化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各种学校资源平台,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增加对彼此文化的认识、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多加引导、关怀和理解,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加强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屈维彪,芮银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2010(09).
[2]李斌.高职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心理品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朱文玉.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李玉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职教通讯,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