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协同发展

2020-11-16王蓉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长期以来,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加激烈,时代发展与国情世情的改变使得原有的显性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潜隐性的特点很难大范围发挥其优势。所以在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显”与“隐”以及二者融合关系问题上,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理论和实践回应。加强隐性教育,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确坚持显性教育底色,继承并发展显性教育的优良传统,最终推进二者走向协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协同发展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中,“显”要求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教育,牢牢坚守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隐”则要求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表达,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营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氛围。在现实生活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几乎同时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会存在主次之分。近年来,显性教育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欢迎程度和提升效果等挑战,而作为补充的隐性教育发展并不成熟。教育需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使教育环境发生改变,使受环境影响的个体思想认知發生改变,进而开始对教育效果提出新的要求。

1.过度依赖显性教育方式面临新挑战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显性教育面临多元思想观念冲击。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西方各种思想文化随着经济往来进入国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产物也随之而来并迅速抢占思想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发展使生活方式转变,急剧变革的社会为多样社会思潮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便捷的现代媒介,各种思想观念与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经济状况的变革带来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教育环境。

2.提升隐性教育的潜在效果

2.1教育策略发挥隐蔽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目的是公开的,教育形式鲜明,受教育者的角色也是明确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受教育者的角色,接受特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会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达到何种预期。与之相反,“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总是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关注,缺乏对其所受教育的明确感知,甚至存在着对所受到的教育的不知不觉,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是无意中的学习”。这种潜隐性意味着,尽管教育活动中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在形式上并没有清晰地体现出来,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不突出,因此受教状态也更为自然,也很少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已经达到了教育效果,学生本人也可能不知道,以为是自身原有的想法。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双重隐蔽性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2教育过程体现趣味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因此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场景设置,更具有生活气息而不是单纯的理论阐述,体现出更强的趣味性。也就是说,隐性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避免直接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以直接的说教形式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必须达到某种状态,而是通过参与某一项具体活动,或者讨论某一特定议题让学生觉得我想怎么样、我应该怎样去做。因为没有特定目标的压力,也不用遵守某种具体规定,参与时的状态是轻松愉悦的。这种化被动要求为主动诉求的方式,使得受教育过程更有趣。

2.3教育资源凸显广泛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在设备使用和教学方法革新中固然并非一成不变,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使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好地突破了这种限制,因为要借助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隐性教育恰恰具备了多种形式并且能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广播电台甚至影视剧中都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坚守主旨鲜明的显性底色

3.1科学把控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需要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科学把控。从宏观层面看,不同的教育方式存在主导性问题,在我国体现为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但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大包大揽,时时刻刻都必须保证显性教育方式在体量上占优势,而是在总体上把方向、管大局。因为主导性体现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具体操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从实际层面来看的。它与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大局层面并不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稳中求进。

3.2坚守课堂显性教育主渠道

学校与课堂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场所,是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平台。虽然隐性的感染很重要,但主旨鲜明的思政理论课只能加强和改进。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学过程体现为老师讲学生记,课堂上的互动相当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难发挥出来。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暴增与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多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疏导。因此,在教育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教学改革也应持续进行。例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小组展示汇报、情景剧、微视频等增加学生参与度的方式。

3.3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

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是明显的,如传统教育的权威性削弱、网上各种信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网络参与的不平等以及网络暴力等。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教学打破传统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开发新技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以及建立社交平台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都是新技术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契机,增强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积极利用网络育人空间环境,推动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将线上与线下统一,搭建灵活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可视化载体以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新形式。

4.结语

综合来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绝对不能走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教育的关键既不在显性教育,也不在隐性教育,而在于相互统一、共同发力。实现相互统一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加强隐性教育,坚持显性教育。唯其如此,才能既有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显性教育“惊涛拍岸”的声势,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0).

[2]高国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 2019(11):10-12.

[3]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

[4]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9( 7) .

[5]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35.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22.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作者简介:王蓉(199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